技术、社会与媒介:论公民记者产生的现实动力

2015-03-19 05:05:39刘辛未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自媒体

刘辛未

技术、社会与媒介:论公民记者产生的现实动力

刘辛未

[摘要]公民记者的诞生与发展建立在公民社会逐步形成的基础之上,更与传统新闻传播系统的现存弊病、急需新生力量密不可分——公民记者的产生与发展是多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试从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与媒介因素三个方面论证公民记者产生的现实动力。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记者;公民新闻;现实动力

[作者]刘辛未,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一、技术因素: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一)自媒体的开放性——拓宽公民记者的生存空间

自媒体本身是新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具有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特质。自媒体本质上是普通民众参与公共议题讨论的即时交互平台,一种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的信息提供与分享平台。自媒体的开放性首先是由于新媒体技术平台的交融性,新媒体使得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共存于一体,并且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日益图形化和简易化,降低了准入门槛和用户的使用难度,同时对内容的要求不甚严格,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开放与包容,部分填充了不同文化水平公民之间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沟”,使得网络这一公共领域和民主论坛不断扩大。伴随着公共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事务、跟进新闻事件、表达自我愿望的日益强烈,自媒体的开放性为这些声音提供了传达媒介,也可以说是自媒体的开放性成就了公民新闻以及公民记者的出现与生存。

(二)自媒体的“平权互播”——技术赋权于普通公民

自媒体的出现使得草根大众这一“新意见阶层”逐渐崛起,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民书写”时代。“平权”“互播”具体指的是自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特质。自媒体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传受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是一种平权传播。同时,自媒体使得传者与受者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传播节点,公民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与传递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对其进行反馈,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统媒介不再垄断信息源、独享话语权,媒介权力的重心逐渐向自媒体偏移,新闻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成为全社会的和鸣。尼葛洛庞帝把权力的分散视为数字化生存四大特质之首,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明日黄花。①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7页。自媒体时代带动了新闻业的新一轮革命浪潮。自媒体“平权互播”的特质与公民新闻“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发声”的主旨不谋而合,自媒体便自然而然地成为公民新闻的主要传播场所,亦即成为公民记者得以生存和繁荣的土壤。

(三)自媒体的“同向传播”——“同向价值”吸附公民记者

自媒体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质都在无形之中增加着自媒体的使用频次,而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选择自媒体而非传统媒体来获取与分享信息的原因除了上述特点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自媒体的媒介价值观与受众的价值观是同向的。自媒体代表的是普通公民的声音,它区别于从属团体、组织、利益集团抑或是党政机关的“他媒体”,即便是目前十分火热的政府微博、企业微博,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独立属性和个人色彩。而大部分的自媒体是独立的和自由的,其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的同向性决定了以自媒体为平台的公民新闻具有更加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动态性,更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②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新闻界》,2011年第4期。

自媒体的草根性与其价值传播的同向性,吸引了大量的公民记者和普通受众,使其在传受两方面都积聚了大量的主体资源,为公民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主客体的双重保障。

二、社会因素:公民意识的觉醒与行动力的增强

(一)公民记者是在“公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诞生的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公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其中

很大一个原因来自公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公民的民主平等意识。公民民主意识主要体现为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这五个方面。

公民的主体意识强调每个公民都是社会民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社会运行的主体。在我国,公民自身的主体意识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公民自身对自我的“主体地位”感知度差,导致参与公共事务时缺乏主观能动性。随着近两年技术门槛的降低和民主进程的推进,公民主体意识在这种氛围下被强化,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提高,公民记者大批涌现。

公民记者在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最主要权利是言论自由权,公民新闻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使得普通公民有了更加广阔的话语空间,而越来越多的公民积极参与其中,就是分割话语权的一种表现,在此过程中,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以实现。公民记者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人人都是记者”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平等意识,促使公民记者不断争取话语权、不断参与民主进程和公共事务的探讨。公民的法治意识则是指公民应具有的知法、守法、抵抗违法行为的意识。日益成熟和活跃的法治意识为“公民记者”寻求关注目标以及规范自己行为起了关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①李晓娟:《新媒体时代“公民记者”现象探析》,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第21页。

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带动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有获取民主权利的动机,同时又受到自身法治意识的约束,公民记者群体不断壮大,在道德与法律双双达标的理想环境下,公民记者的质量也会得以提升。

(二)公民社会的萌芽与公民的行动力增强

公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社会使公民重新获得一部分辅助性和自觉性,提供了民众表达言论、参与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以及实现自主性的舞台”。②蒋达勇:《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及其对大学德育的意义》,《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公民逐渐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民主力量,一方面争取到了更开放的话语平台,另一方面也逐渐成为社会行动的主体,灾难救援、民主抗辩、公益实践,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自2003年孙志刚事件起,到后来的“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事件、“躲猫猫”事件、杭州飙车案,再到邓玉娇事件,再到近来的2013南方周末事件、长春304盗车杀童案等,历次重大社会事件中,公民记者的参与都为案件朝客观、公正方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撑。民众公民意识的觉醒,朴素正义感的表达对其中大部分案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一桩桩公共事件证明,公民通过有序的参与,形成合力,可以引导舆论、制约滥权、伸张正义。而在社会事件中不断深入人心的一系列法制观念、人权观念、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也预示着公民社会正在逐渐孕育和成长。

三、媒介因素:传统媒体的失语及专业记者的缺位

传统媒体失语现象对传媒来说是一件很困惑又很无奈的事,对受众来说则是一件很失望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总的来说媒体失语的原因有二:一是政策体制的管控;二是经济利益的压力。

政策体制方面的压力来自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媒介审查制度。凡是涉及重大、敏感话题的新闻事件,都需要得到上级的审批才能够进行报道。这样的后果一来是耽误了新闻的及时播发,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二来是许多重大事件不允许报道,媒体被动失语。这是由目前我国的媒介生存法则决定的,如要改变现状则需要从本质上广开言路,解放思想,改革新闻审查制度。经济利益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媒体的经营管理模式。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媒体只愿意为那些能给自己带来广告收益的受众提供信息,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③王正明:《媒体失语与失信》,http://www.jmtv.com.cn/html/btwy/lw/20090511/3230.html。在此金钱至上的理念之下,媒体逐渐降低了对内容的要求,一味地迎合广告主或利益体,因此,那些和媒体本身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则成为揭露与批判的“禁区”。而正是传统媒体的缺席和失语,给公民新闻的生存创造了一个缺口。

此外,专业记者难免有其认识盲点或误区,这就容易造成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出现语言上的纰漏、观点上的偏颇,而当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专业媒体记者很难及时赶到现场进行报道。由此,特定场合下公民记者的存在可以填补专业记者所造成的缺位,弥补可能造成的公众对于新闻事实认知的漏洞和偏差。

总之,公民记者的产生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现代传播科技迅速普及的必然结果,是公民社会萌芽和公众影响力、行动力提升的结果,也是政策法律、理论研究共同支持的结果。公民记者的出现顺应了公民对于知情权、参与权、言论自由权等权利的诉求。公民不再是沉默的羔羊,而是能够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自媒体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13:24
自媒体对高中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3:49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00:18:44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创新研究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38:09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自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5:19
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策略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3:19:55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4:05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