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晖
说明文在社会实践中使用极其普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在许多中职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二:一是说明文结构的条理性、内容的平实性、语言的准确性相较于其他文体,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发挥主动性理解与感受文章;二是教师组织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沿用传统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三段式教学,往往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望而却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以及口头说明能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其形真、情切、意境广远且理寓其中的特点,改变说明文教学乏味、单调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学习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达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一论述反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涉及自然、科学、环保等范畴,这些文章不像其他体裁的文章有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因此新课导入阶段,教师若能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就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后面继续探究文章内容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 年,相对于今天的生活,文章缺乏一定的时代感。景泰蓝虽然是我国著名的工艺品,学生对它却缺乏认识。全文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专业性较强,学生更是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以一首歌曲《青花瓷》来导入,优美的音乐、典雅的歌词,特别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手周杰伦的传神演绎,打破时空的限制,直接将学生带入祖国传统工艺的宝库中,再加上景泰蓝的图片展示,辅之以教师的语言介绍,构筑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教学法十分强调导入新课,对于说明文教学,教师在导入阶段,采用问题、音画、实物、生活经验等手段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出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投入学习,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情境导入新课后,教师还需要适时地优化情境,使学生保持对课文的探究与学习。
依据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理论,用丰富形象感染、真切情感体验以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对情境的优化。在说明文教学中具体可操作为:形象生动语言描述;角色扮演体验;探究性问题激发;课内游戏活动;实地考察参观;科学实验操作;网络平台互动等等。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情境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将无形化为有形、将抽象变为具体,当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后,他们也将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教师应了解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爱上专业课,不爱上文化课;对技能操作充满兴趣,对文化知识缺乏求知欲。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尝试设置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情境,打破文本的框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引导他们从知识的认知提升到能力的锻炼上来。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是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荔枝的特征。通过学习文本,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职生只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尚不会运用,因此训练时选择“标准眉”这个专业知识点作为介绍对象。由于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事物,很快他们思维的火花被“专业的情境”点燃,然后再指导他们用举例子、列数据、引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标准眉”的形状、颜色、位置、画法、历史演变等等,由此及彼、拓展延伸,让学生牢牢掌握文本知识的同时,借助专业知识,拓宽情境,最终达到语文能力的提高。
中职语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越来越广泛,但在课堂实践中创设一个优秀的教学情境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以下将以《蝉》这篇课文为例谈两点认识。
(一)先有“情”、方有“境”。情境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教师所抒之“情”只有与学生心中之“情”产生共鸣,方能将学生真正带入“境”之中。在《蝉》的新课导入时,先讲述了自己童年养蚕的经历,试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昆虫生长、蜕变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达到让学生产生了解蝉生长过程的动机,并感受大自然生命的奇妙和伟大。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反,有的学生直接嚷道:“蚕像毛毛虫,真恶心”,“我只养过狗,没养过蚕”。因此可见,教师虽然试图将学生带入自己理想的情境中,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审美情趣未能与教师达成共鸣,无法走进情境,也就谈不上激发学习兴趣。
(二)灵活运用,巧妙构思。课堂教学是按照一定计划、内容、时间有组织进行的。在授课时,使用情境教学法,不能简单照搬声、光、电等直观形式,而应依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巧妙构思、层层设计,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蝉》这篇课文教学目标为:掌握蝉各个生长阶段的特点,感悟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与赞美。文章有两个自然段非常细致地说明了蝉在枝头蜕皮的过程,且作者还用了比喻和拟人的语句。先播放了视频《蝉的蜕变》,帮助学生了解这个过程;然后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仿纪录片《动物世界》中的主持人,用文本的语句给视频《蝉的蜕变》做解说。这样音乐、画面的形象渲染,诵读、角色扮演的体验感悟,多种情境方式的综合运用,由浅入深逐步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
(三)引专业,要有“度”。教学中可结合中职学生职业背景,融入专业知识来拓宽情境,提高语文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度”的把握,应明确语文课程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训练。
课文《蝉》这篇课文学习运用文学性语言来介绍事物是教学难点。为了化解这个难点,以学生自己在专业课堂上塑造人物造型为介绍对象,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语句从形状、颜色、造型变化等不同角度展开说明。例如:课文原句是“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的中线慢慢裂开,里面露出了淡绿色的蝉体。随着蜕皮的进展,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的前爪,最后是翅膀与后爪。”
学生仿写的句子是“这款新娘造型,开始入眼便是高高的发髻盘在头顶,然后是高高发髻上的朵朵梅花绽开,有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意境感,接着是玫红色的眼影,旁边点缀一朵朵的梅花彩绘,时尚而又透露出东方含蓄的意蕴。”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应能够准确、具体、清晰地说明事物或事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此项训练时,用他们比较感兴趣和熟悉的专业知识为介绍对象,学生是比较容易入手练习的。
总之,情境教学法不仅是老师授课的方法,更是一门值得探索的艺术。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展恰当的情境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掌握生活和岗位需要的阅读、写作、交际的能力。当然,目前情境教学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实施,还不够充分,这还需要中职教师进一步大胆实践,细致研究来不断完善和充实。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3]孙咏梅. 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J]. 情境教学法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