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淞浦中学 许 健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课程的设置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高中化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征:前两个学年必需完成化学学科必修内容,第三个学年可补充学习选修内容,并提升三年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
在上海,学生进入高中后,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高考的一门选修科目,因此在前两年的化学必修阶段,存在两类学生,一类是选择在高三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需要完成化学必修和选修内容,并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另一类是在高三不选择选修化学,只需完成必修内容的学生。
这两类学生,由于在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上的特长发展需求不同,导致他们在化学学科上的学习目标、兴趣、态度、要求、成绩等方面都不同,从而使同一教学班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异质情况。对于这样的教学班,教师就需满足这两类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既要照顾基础的落实,又要照顾学生特长的发展,所以授课难度加大。
针对这一情况在我校的突出表现,我们尝试在同一课堂中采用“复式教学”的模式来试图改善这一问题。于是提出了课题《高中化学不同选科取向的异质教学班开展复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复式教学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中。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生源情况等条件的制约,把程度不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里同时上课。由一位教师在同一间教室,或毗邻的两间以上的教室,按课表于同一课时,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
在国外,复式教学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发达国家中的复式教学更多地强调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因而可以提升学生独立与个性化学习的能力。
选科取向:特指上海高中学生在高三是否选修化学学科。
异质教学班:由于在化学学习上学生选科取向不同,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高三选修化学、不选修化学这样两类学生,他们在化学学习上有明显的异质现象,这样的一个教学班即是本课题所研究的异质教学班。
复式教学:针对是否在高三选修化学的两部分学生,教师在同一教学班上采用同进度、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策略,交叉地对两部分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完成同进度不同程度要求的作业的特殊教学形式。
1.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现状
学生高一入学两个月后,在化学学习中已明显出现兴趣差异,学习态度差异和成绩差异,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此差异越明显。统一教案的教学出现了明显的弊端。
2.高中化学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我校教师普遍觉得高二的化学课最难上好,因为学生的异质情况最严重。若通过个别单独辅导,一方面教师精力不够,另一方面也在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寻求解决办法还应从课堂上寻找突破。
1.教学组织形式——注重需求,双轨分组
为了更好地满足异质学生的需求,我们依据在高三是否选修化学将同一班中的学生分成了两组:基础组和选修组。
分组后,教师在课堂上将两组学生进行双轨并列同时授课。两组学生的学习相对是独立的。为了减少两组学生的互相干扰,可将教室进行左右分区,两个小组分别坐在教室的两边。还可根据教学活动形式的不同,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形式。
2.教学目标制定——不同要求,不同目标
两组学生性质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在每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依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要求,需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将之分层细化。
3.教学内容组织——依据要求,模块组合
教学内容是依附于教学目标的。虽然两个小组每节课的教学进度是一致的,但两组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划定具体模块,重新进行组合的。
4.教学信息传递——不同要求,不同方法
选择适宜方式;动静分合,分步交叉;“短动”手段,适时应用;差异作业,提高质量。
5.学习结果评价——要求不同,方式相同
用相同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但对于考核的要求应不同,原则上以鼓励学生发展为标准。
具体为拓宽评价渠道;实施多级评价。
第一,语言精练,指导明确。第二,组长协助,全面调控。第三,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第四,满足需要,设计活动。第五,交叉适度,提高效益。
经过复式教学实践,高二(1)班的化学教学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基础组学生由于课堂中降低了学习要求,学生都能听懂课,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当天作业。从反馈看,质量明显提高,没有出现抄作业现象,可见教学效果明显。
选修组在老师进行辅导的时间内几乎每个人都能提出一些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较以往更为活跃。另外选修组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并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点。同时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增多,更容易激起学习灵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复式教学研究,我们认为复式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同一教学班中两组异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必须更好地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复式教学课堂中两个小组在同一教室内学习,两边的学习活动有时会互相干扰,尤其是开展学生实验等活动时。所以教师对于课堂秩序需要有很好的掌控能力。
复式教学的评价虽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但对于学生的刺激性力度还稍显不够,尤其是基础组的学生。所以复式教学评价的激励性需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