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国际金融活动越来越频繁,金融业也日渐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且联系日渐紧密的行业。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加快了与国际金融方面合作和建设的进度,相应对具有国际金融相关知识方面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掌握一定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并且具有国际金融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人才的艰巨任务,已经为金融行业培养了大批相关人才。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对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建设也急需进行相应改革,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职高专院校自身教学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培养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之后,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以此向社会输送具有熟练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国际金融自身行业要求。国际金融专业对人才要求比较高,要求毕业生不仅是具有相关知识的专才,还要是高素质的金融通才。即不仅具有相关的国际金融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要能够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解决问题,能够胜任特定的金融服务岗位。
(三)市场对国际金融专业的要求。学校培养学生首先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为市场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更是要以市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各个银行,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中小股份制银行,都需要高职高专院校为其培育具有相关知识理论的人才。
(一)与自身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仍然沿用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侧重点仍然偏重于金融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忽视了学生知识结构和体系建设,导致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方面缺乏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高强度的专业实践。
(二)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专业特色建设就是要与市场接轨,与市场相适应,根据市场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当前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仍然是注重系统完善和学科建设,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育,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
(三)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有不足。当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课程安排不足,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甚至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缺乏实训场地,实训条件非常差。
国际金融专业的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定位,对相关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建设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合理设置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建设。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与普通高中不同,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还要求具备非常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即实用性和明显的职业针对性,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就要有非常完善的国际金融课程和教学体系。在进行国际金融课程设置时,我们制定专业教学体系总的目标要求首先就是要适应市场的需要,然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培养,最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此,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开展了四个模块的课程,即素质模块课程,核心能力模块教学,个性化培养模块和订单模块。素质模块课程主要包括6 门或8 门公共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体育等,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核心能力模块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技能进行教学的课程,包括4 门左右的专业技能课程和18 门左右的职业能力课程如:经济学、会计学、银行会计、银行卡业务、保险学概论、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等,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提高的课程主要有如何发现和处理假币,如何快速点钞、如何进行电脑传票和提高中文输入能力等;个性化培养模块的教学比较灵活,重点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有效拓展,一般开设4门或5 门课程,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横向和纵向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能够适应更多的专业性的工作岗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订单模块是我们进行专业特色建设探索的重点,也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进行有效尝试的一部分,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一模块一般在第四学期进行,结合用人单位的行业和相关背景,了解学生将来工作和开展业务的岗位流程及操作体系和标准,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相关特殊知识能力要求的情况下,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等综合条件共同开始的课程,即在第五学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强的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在课程设置完成之后,教学要严格按照课程的设置进行,整合部分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所占比重,不断进行试训课程和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用以项目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积极探索走出去战略,让学生下到实习基地,不断探索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此推动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保证学生毕业就能够走上工作岗位。
(二)进行市场调研,明确专业定位。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都存在开展时间较短的问题,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在进行国际金融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相关人员认真分析和制定了本专业建设规划,坚持定期对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调研,包括对相关专家和相关行业机构进行走访、召集相关业内人士进行指导和研究、对学生和就业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最后制定和明确了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柜台操作、国际外汇业务、具有金融业务营销方面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金融机构一线岗位熟练从事综合柜台、国际结算和金融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拓宽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实习基地的建设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习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为实习基地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还为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在国际金融专业特色建设方面,教学与学生实践直接零间隙,不断加强相关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训基地带教老师共同探讨学生实习和教学以及实训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机制,逐步建立适应相关专业和行业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职高专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符合社会和相关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四)提升师资品质,建设“双师”队伍。教师队伍的能力在某些方面决定着高职高专院校国际金融专业能否培养出具有过硬技术的职业学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包括教师自我充电、在职培训以及挂职锻炼等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且正在继续努力建设一只实践能力强、理论功底深厚、科研水平高、适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同时,坚持将富有实践经验、热心教育事业的行业专家或业务骨干请进课堂,逐步构建一支热心高职教育、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学术造诣高超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专兼职师资形成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师资品质,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
[1] 首珩,陈维克.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3
[2] 潘昊.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