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

2015-03-19 02:29赵美凤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政治

赵美凤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一 引 言

存在于高校之中的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通过隐性的影响塑造大学生的人格与思想,因此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先进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来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一方面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十分有助于校园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真正人才,符合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我国已经处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阶段,各类思潮层出不穷,社会正在向复杂的多元化阶段过渡,在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一些学生在人生的选择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不是十分明晰,缺乏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积极探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 基于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途径

(一)加强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应弘扬高校的传统文化,使校园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也具有传承性,只有积极提取校园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中的有益成分,使之能够不断弘扬下去,才有助于构建高校特有的文化体系。一所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逐步积累和积淀自身独有的传统,这些内容会以润物细无声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发掘校园本身的传统,将其渗透进日常的教育体系之中,为学生呈现出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使学生对所处的高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思想教育得到卓有成效的效果。

其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优化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一所高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既有学校内部的传统,又来自不断变化的外部大环境。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该在本校积淀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吸收和创新。校园文化的发展应该汲取两个方面的资源,一是社会上的先进理念和文化,在对其进行分解和适配之后,使之能够以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模式被吸取进来,融入高校本身的校园文化。二是在校内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的大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应该摒弃传统的“以上压下”的等级分明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方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三,应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当前的社会环境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这就需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遵循鲜明的价值规范,能够使学生在校园中体会到正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力量,从而能够具有准确的文化判断能力。校园文化还应该是积极的、容易接近的,通过融洽的氛围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校园文化的范畴是十分广泛的,这也为思政教育的触角伸展提供了支撑,构建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校园文化,能够在很多程度上增强思政工作的效果。

第四,应通过构建校园文化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的多样性,能够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领域,从而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呆板,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校园文化能够涵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极大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也能够极大地补充政治工作内容,使之不再单调,变得喜闻乐见。校园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也能在学生的认知中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这些特点均十分有助于其成为思政教育的富于实效的新模式。

(二)构建多层次的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

首先,应该在物化的层面上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在继承本校传统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融入地域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物化的层面上应对校园的各个元素进行精神的设计和谋划,不应一味地追求高贵或者气派而失去了自身的独有特色,应该将校园环境中的各类元素作为校园传承的价值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实现外部环境和内在理念的高度统一。此外也应兼顾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使校园设施能够人性化,符合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其次,应在制度层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政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所高校应该具有符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各类规章制度,通过设置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严格的学生行为规章,为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打下制度性的基础。一所大学在自身制度的构建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够对学校师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并逐步在学生的认知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高校只有构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规范的制度,才能真正对师生进行科学化管理。而制度的制定只是一个开始,还应该构建合理的机制使这些制度得到良好的执行。最终在制度层面为高校思政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应在行为层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最终体现为高校师生的行为,因此可以将行为文化是为校园文化的外显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之下,会将其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均表现为自身的行为,这就可以为在高校中进行有效的思政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此外,行为文化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其重复性,因此在行为文化的建设过程之中,应准确地遵循学生认知的客观规律,将主流而健康地文化引入到校园当中。而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由于自身的定位不尽相同,在文化的外显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应该结合高校的具体类别为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

第四,应在精神层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得到贯彻。高校由于其知识高地的属性,是兼容并蓄的,具有开放性。高校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而精神文化能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反之,腐朽没落的精神文化则会破坏校园文化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能够在其精神文化之中吸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正能量的内容。在精神层面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保证校园文化遵循着积极主流的大方向,通过精神文化的感召性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三)克服校园文化消极因素影响

首先,应主动识别和抵制校园文化之中的消极成分,确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文化地位。当前,我国的大环境愈发趋向于多元化,这就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分辨主导思想和边缘思想的能力。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然社会环境之中的不少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到校园文化,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高校得思政工作者应该通过积极弘扬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主流文化的崇高地位,从而主动地分辨消极文化,抵制这些杂音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应该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模式转换为大众模式,高校学生已经不再是传统中的天之骄子。在就业压力的驱使之下,往往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便会逐渐表现为一种不和谐的校园文化因素,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在高校构建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在一些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举例来讲,当前的高校学生中滋生出的物质消费的攀比现象十分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准确的引导;此外结合当前社会上诚信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还应在日常的教育中凸显诚信教育,并将诚信的美德渗透进校园文化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三,应使思政教育的功能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互相促进。一所学校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能够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群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有学校师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同时,充分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人员应该注重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的约束和引导,不但使校园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也使思政教育的主流思想反过来为构建校园文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四,应遵循人本主义的教育模式,当前的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个性的关怀,个体的健康发展是群体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人文关怀,使高校学生在心理上与生活上得到真正的成长,并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三 结 语

随着我国的国门打开,各种文化和思潮也涌入了高校这座象牙塔之中,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正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在不少高校,均将校园文化当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是一柄双刃剑,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但如果校园文化中含有一些落后或消极之处,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阻碍的负面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被削弱甚至适得其反。这就需要高校从事思政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分析校园文化的组成元素,去除其中不合时宜之处,将积极向上的一面注入思政工作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4):171-174.

[3]韩丽萍.中国梦视域下校园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4,(16):15-17.

[4]陈晨子.校园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51-52.

[5]王小玲.校园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83-85.

[6]赵豫林.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6-77.

[7]徐春婷.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2):81-83.

[8]张银华.公共舆论资源“拇指文化”传播条件下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工作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6):43-4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