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华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和“河东先生”。其文学成就之高,颇受后人的敬仰,他们将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为“刘柳”,又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为“王孟韦柳”。由于其丰硕的文学成就,丰富的哲学思想,柳宗元研究已经成为当世的研究热点。其家世渊源、生平事迹、交友生活都已经为学人耳熟能详,尤其是山西永济、湖南永州以及广西柳州的学人更是在柳宗元的研究上用力更专、用功更多、成果更丰,对柳宗元也更具感情。
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贬谪至当时偏远的永州为司马长达十年时间。这十年既是柳宗元的文学丰产期,也是其思想的丰硕期,更是其人生阅历的成熟期。永州可谓柳宗元的第二故乡,永州人民也非常爱戴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不仅为其建立了柳子庙,让后人能实地了解、拜祭柳宗元,还成立了永州市柳宗元研究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柳宗元文学、思想研究,永州因此成为了柳宗元研究的重要基地。
然而,要将柳宗元创作成历史小说人物,这不仅要对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哲学思想、政治理念以及文学创作有广泛而深入的理解,而且也需要走访、调研其家乡、后人,挖掘掌握大量第一手的资料,更重要是如何找到独特视角,选取历史人物哪些事件,融入怎样的情感,来合理架构小说,才能赢得后人的心理认同。
骆正军教授的历史小说《灞亭柳》正是综合考虑了上述因素,他在长期精熟研读柳宗元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历史传记的基础上,对柳宗元的经历和生活有了独特的理解,尤其是结合自身的生活情感经历,对柳宗元的悲情情感生活产生了心灵共鸣。[1]P256-258也正是在这种情感共鸣的指引下,作者有了巨大的创作动力,完成了这部四十四章,长达3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灞亭柳》。作者描写柳宗元形象时,主要展示的是他的心路历程与政治命运,其中更多的交叉了柳宗元的情感生活,这实际上也是作者自我心路历程的隐晦寄托与自我情感的曲折表达。“作者将他笔下的主要人物,置于士大夫政治衍生文学衍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能否深入理解历史并把握人物是关键。作者认真阅读了《资治通鉴》、《通典》以及大量的柳宗元、刘禹锡的研究成果,主要人物的话题甚至跟陈寅恪先生的唐史三书《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的观点相契和。”[2]P2由于作者的悲情诗意阐释,从而使得全书弥散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引发读者浅浅低低的忧思。
第一,作者融入自身感受,全书渗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气氛,书中营造和选择的环境,大都带着浓淡不一的悲情。由于作者自身有较长时间的离乡援藏经历,简介中说他自己1980 年大学毕业之后,在海拔4500 公尺的藏北高原工作生活了17 年。他对故乡有很深的怀念之情,因为这里有其亲人朋友,尤其是深爱的贤惠妻子,我们无法想象他与爱妻西藏与湖南两地分居十几年的相思之情。只能借用作者在后记中的叙述来感受这份淡淡忧伤的缘起。“我曾经年轻时的冲动与满腔热情,自豪不已,觉得自己虽然把一生当中最宝贵的黄金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风雪弥漫的藏北高原,把自己的一腔青春热血,全部倾注在尚不够肥沃的藏北苗圃中,丝毫都不感到沉痛与懊悔。但时至今日,想来却倍加羞愧、倍觉痛悔。因为自己的每一步,都有爱妻在背后悄悄地铺垫、默默地支撑。等到自己梦醒之时,想要回报之日,却一切都太迟、太迂、太笨……留下弥补自己内疚的更多时间和机会,剩下来的,唯有无穷无尽的离愁、无休无止的心痛,我的精神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P258
如文章序曲歌词一开场就营造了一种忧伤之气,“人世间有几多风霜雨雪,记忆中有几回阴晴圆缺。……宦海中有几番波涌浪跌,情缘中有几许红花绿叶。抹不去恩恩怨怨,道不尽皇家宫阙。啊,笔枪舌剑,啊,星亮烛灭。唱一曲大唐悲歌,看一缕忠魂,满腔热血!”
柳宗元十年之后返回长安拜祭,其环境描写悲凉:“长安万年少陵原,柳家墓园。古柏森森,芳草萋萋,乌鸦和斑鸠,横飞直翔。用石墙围砌的柳家墓园之内,散布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坟堆。有的坟前竖着的石碑已经字迹泯没,无法辨认;有的还插着尚未完全残破的花圈、白幡,泥迹还没有完全陈旧。柳宗元在父母合葬的墓前,默默地叩拜。焚香祷告,口中在喃喃低语。”[1]P9
柳宗元卒于柳州刺史任上,百姓送别其灵柩的忧伤场景:“百姓扶老携幼,闻讯而至,夹道相送,有的自发鸣放鞭炮,有的吹奏着唢呐,有的敲锣打鼓,不少人眼含热泪;柳宗元刚到柳州之时,曾经帮助担过水的那位老妪来了,区寄领着同伴们来了,孙儿被迫为奴得到解救的那家老人来了,被柳宗元解囊助丧的那位妇人一家也来了,个个伤悲不已……”[1]P252
除了柳宗元悲凉遭际环境的描写之外,类似忧伤环境和情节的描写还有很多,如描写“永贞革新”领袖人物王叔文的悲惨结局,让人颇感凄凉。“王叔文原私人府邸,已经物非人故。四周都成了菜地,高大宽敞的客厅,已经摇摇欲坠;屋里的家具,都被全部搬空,地面散落着许多枯草与泥尘;屋顶有一个破洞,阳光斜射进来,可见梁上的蛛网;一对燕子在飞来飞去,衔泥垒窝。”[1]P35
第二,融入自我情感中,较多运用白描手法,着重塑造了几类鲜明的人物形象。历史人物由于留存事迹大多都简略,人物性格与形象大都较为模糊。作者在阅读大量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人物描写较多采用白描手法,同时融注自己的情感,因而人物形象与历史真实更接近,同时也更接近现实生活,这就是艺术真实的再现。
如作者根据历史记载以及留存作品,将柳宗元塑造成了政治上忠君爱民、正直廉洁的官员,生活中情感细腻,富有爱心,但生活、劳作技能欠缺的读书儒士形象。这样处理人物,就非常合符情理,也更为真实贴切了。如文章描写柳宗元对母亲的孝顺就颇为细致,第17 页写道:“柳宗元在床边坐下,极度忧虑地:‘娘,您听咱说,宗元儿不孝,连累您数千里颠簸,来此不到半年,病重若此;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叫咱怎么……’柳宗元认真倾听,泪水渐渐地涌满了眼眶:‘娘,儿答应您,一定会想法送娘回去。’”第18 页写道:“柳宗元扶母亲躺下,接过药碗,用勺子慢慢地舀喂,柳母亦顺从地喝了起来……”
仅仅用插秧这一情节,就很能表现柳宗元不善劳作的读书人形象。第92 页写道:“邬雪梅过来一看,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哈哈哈哈,柳先生,您这插的什么秧哪!’柳宗元不明究竟地:‘怎么,我跟他们插的秧,难道不一样吗?’邬雪梅忍住笑:‘先生,您这插的是‘五爪金龙’,水一漂,马上就浮起来啦!’柳宗元面露尴尬,虚心求教地:‘那,应该怎么插,才好呢?’”虽然邬雪梅耐心地边说边示范了插秧的动作,“柳宗元还是有些弄不明白,拿秧、分秧的右手,似乎显得格外笨拙”。
作者塑造的反面人物形象如俱文珍、李纯等人,也在白描中走向无奈结局。俱文珍乃镇压“永贞革新”的罪恶魁首,作为宦官总管,他为了钱财和权势,争权夺位,可谓阴险毒辣。如34 页-35 页写其与郭钊见面时“左顾右盼,警觉而又灵泛”;51 页写其逼迫重病皇帝同意所拟诏文,文曰“宦官俱文珍引路”;“俱文珍首先发难”;“俱文珍仗势欺压地:‘放肆,俱某乃陪太子,前来探望陛下!’”“俱文珍一使眼色”。这样动作与话语较为充分地表现出俱文珍的阴险狡诈与老谋深算。正所谓世事难料,俱文珍没有想到自己也会在陈弘志的逼迫下无奈交权放手。小说的描写并没有直接展示俱文珍内心的无奈,而是通过其院里的榆树主干的枯朽以及亲手捏死心爱的金丝雀来寄寓其内心的悲哀,更显深刻。
249 页写到,“傍晚,俱文珍住地院内,他已经有些老态龙钟,独自在园中的那颗高大的榆树下,看着悬挂在树上的鸟笼发呆;由于那些缠绕在榆树上的藤蔓,过紧、过密,与其争阳光、争水分、争养料,榆树的主干已经全部枯朽,枝头光秃秃的,没有一片残叶;可缠绕在树上的葛藤,照样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笼中的金丝雀,已经年老体衰,不吃不动,神情萎靡不振。面前桌上,放着茶壶和茶杯。……俱文珍一语不发,走到树前,打开鸟笼,将手伸了进去……鸟的脖子断了,翅膀立时耷拉下来。”这里缠绕的“藤蔓”、“葛藤”很明显是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奸党的喻体,而“枯朽的榆树”和“年老体衰的金丝雀”则是皇帝李纯的喻体。
李纯谋害父皇,他自己也遭遇了同样被害的结局,“夜黑如漆,李纯还在搂着心爱的杜秋娘(秋妃)睡觉,陈弘志率人,抢先下手,潜入中和殿寝宫;杜秋娘惊醒,正要呼叫,陈弘志捂住其嘴,先派人将她悄悄扶走;其余的人一拥而上,以龙凤被将李纯蒙住,任其拼命挣扎,死死地扼住不放……”活活被人扼死的悲惨结局,正可谓害人终害己也。
第三,描写柳宗元情感的深沉细腻,着重选取了塑造秦茹萍和邬雪梅两位女性形象来展示。柳宗元作为富有理想的政治家来说,其遭际是不幸的;然而作为富有才情的文学家,其丰富的情感生活却是大幸的。“家国不幸诗家幸”,柳宗元在政治革新与贬谪中,对社会治安和百姓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丰满了自己的民本思想;而丰富的感情既充实了柳宗元的生活,也使得其人生更加真实完整。
由于作者描写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生活经历,作者与爱妻长期分居两地,妻子对家庭付出很多,自己由于时间原因对其回报太少,在感情上感觉亏欠爱妻太多太多,因而在柳宗元的情感世界里也仿佛看到了作者心灵的印迹,那就是柳宗元对于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女人都有愧疚感,但又很无奈。
秦茹萍是柳宗元妻子杨兰芝陪嫁的贴身丫鬟,为了杨兰芝(23 岁)病重临终时嘱托为其代尽照顾柳宗元的责任和义务,茹萍任劳任怨,温婉贤淑,不论是孝敬柳母,还是照顾柳宗元,她都是尽心尽力,毫无怨言。虽然她心怀感恩,心甘情愿地陪伴在柳宗元的身边,尽心地服侍他;虽然她只求陪侍,不求名分,但由于其身份不好,一再遭到柳母的嫌弃,其内心却总是隐藏着深深的自卑,身上始终隐忍着一股淡淡的悲哀。
第27 页写道:“善和里柳宅卧室,天刚蒙蒙亮,柳宗元醒来,发现自己赤身裸体,而且旁边躺着的茹萍,同样也只穿着肚兜和内裤;他内心慌张、羞愧、气恼、懊悔不已,五内如焚,用双拳不停地击打自己的头部……茹萍醒来,默不作声地穿好自己的衣裙,悄悄地掩门而出,来到厨房之中,照常洗碗抹锅,准备早餐……”可见其从贴身服侍柳宗元的第一天起,茹萍就隐忍宽容,甘心情愿。正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她才会甘心情愿,默默隐忍。第29 页说柳宗元想给她一个名分时,茹萍耐心地:“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咱的出身欠佳,又是丫鬟,妨碍您的仕途……”柳宗元非常执著时,她却是恬淡地:“咱不稀罕啥名分不名分,只要能一直陪在郎君的身旁,洗洗补补,就心满意足啰……”
尤其在柳母卢氏的责骂与嫌弃中,茹萍甘心情愿、默默隐忍的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更加彰显出来。当卢氏铁青着脸骂她:“谁是你的郎君?真不要脸!”她却是“就算一辈子,给你们当牛做马,咱都没、没有半点怨言!”当卢氏训斥她:“你这个浪蹄子,以为我们认了和娘,就会给你一根上墙的竿儿!”她却是柔声辩解:“咱绝对没有另外的想法,咱知道自己,生在那样的家庭,这一辈子,都是丫鬟的命!”
虽然卢氏一再责骂与嫌弃她,但茹萍却没有丝毫怨言,她始终小心隐忍地服侍着。如第16 页茹萍给病中的卢氏喂汤药,写道:“她端起药碗,用小勺子慢慢搅拌着,舀了一点先自个儿尝尝,然后走到里屋,凑近床边,轻轻地唤着:‘大、大家,咱给您喂点药,好、好吗?’柳母挣扎着,突然一挥手,将药碗打翻在地,药汁溅洒在茹萍的手、衣袖和裤腿之上。”当柳宗元来问时,她还掩饰说是自己不小心弄的,然后又再去重新倒药。
对待夫君,她总是宽慰和痛惜,在小说中多次写到她就着黯淡的烛光缝补旧衫;看到柳宗元劳累、困倦的神态,甚感痛惜。即使夫君在外面与别的女人交往,内心隐微有些怨意,但她依旧是隐忍着,始终爱惜着自己的夫君。
小说的第233页:柳宗元弥留之际,以充满内疚的眼神,望着守在身边的茹萍;非常吃力地:“茹萍,我、我这一辈子,最、最对不起的,就、就是你;辛辛苦苦,陪伴我二十多年,没有享过几天福,临、临了,连个名、名分,都、都没有——”
秦茹萍含泪劝慰地:“郎君,你、你别说了!我知道,你娘临终前,嘱咐过,你、你也曾答、答应过她,可是为了我,你没、没有完、完全照着做。能够跟、跟在你的身边,我、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是,我没有把你照、照顾好,对、对不起你娘,也对、对不起籣芝姐!”
“茹萍,有、有件事,我不、不该瞒着你,”柳宗元尽管非常吃力,仍在继续诉说,“在永州,我、我曾喜、喜欢过,邬、邬姑娘……”“郎君,你、你别说了!”秦茹萍也十分愧疚地,“那件事,我早就、早就知道啦。我、我有私心,不该让她去京城,为您寻找门路;否则的话,让她留在永州,留在您的身旁,日子或许,过得更加滋润,更加爽气;或许,还能生几个胖小子,为柳家传宗接代”。
“不不,我不怪、怪你,邬姑娘也、也不会怪、怪你的,”柳宗元微微地动着指头,“我们柳家的香火,有殷贤、殷芝,还有周六,不、不会断、断的……”“为妻这肚里,还有一个呢,肯定是个带‘把儿’的,”秦茹萍边抹泪边安慰地,“郎君,您等着,千万要等、等下去!”……
秦茹萍抚着自己高高的腹部,仍在含泪焚化着草纸:“郎君,您,您为什么不等、等下去呢?”……
临终前的这一情景描写,以及柳宗元离世之后,秦茹萍在其灵前的默默回忆,将他两人之间那种真挚情意,双方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心灵之间的感应,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柳宗元对秦茹萍,除了深深的爱怜之外,也含有淡淡的愧疚,由此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隐忍贤淑的茹萍身上,亦隐含着作者爱妻依稀的影子。
如果说茹萍是柳宗元的贤淑伴侣,邬雪梅则是柳宗元的红颜知己。茹萍性格内敛、温婉含蓄,邬雪梅则热情开朗,活泼聪颖,永州府色艺双绝、名盛楚南的官妓。她演唱柳宗元的诗歌,喜欢他的作品,进而在交往中由敬仰渐生爱慕之情。柳宗元也视其为知己。然而身不由己,她与柳宗元别后不久就不明而死,独留一方绸帕和不尽的遗憾。第96 页写道:“虽然相隔数年,但那帕子还保存完好,其上用五彩丝线,绣着柳宗元五年前与邬雪梅告别时,赠给她的那首《早梅》。”这首《早梅》也承载了二人的情思,“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秦茹萍与鄔雪梅,虽然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但互为映衬,写得相当出彩。如同陈仕龙先生文章中所评价的那样:“这两个关键人物的虚构‘一石三鸟’,对柳宗元形象塑造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虽为虚构,却是历史的真实,正对学术界长期的困惑与争鸣,用艺术的形式做了合乎情理的诠释解答;二是使窘境中的柳宗元的情感与灵魂找到了归宿与栖息;三是拓展了柳宗元的情感和私密空间,为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延展铺垫了基础。”[3]
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是幸运的,既有如此贤惠温柔的女人为伴,又有多艺多情的女人为知己;然而他又是不幸的,因为他既没有让默默陪伴,温柔隐忍的女人获得名分,也没有让相知相恋的女人获得自由。因此,书中描写柳宗元的感情始终带着淡淡的忧伤,流露淡淡的遗憾。
“问天有多寒?问雪有多厚?江河上荡着一叶舟,恨也悠悠,爱也悠悠。”当然,《灞亭柳》中可以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画面的不停闪过,环境创设过于忧伤,人物心理描写描写不够细致深入等等。可瑕不掩瑜,作者以超常的勇气和不凡的智慧,重构了历史,为读者展示了柳宗元的人生世界,可谓富有创造力的成功之作。
一部《灞亭柳》让我们在重温柳宗元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世界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想象力和处理史料能力。他通过典型人物的生活来折射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典型人物的琐碎细节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可谓以小见大。同时他融情于景,穿越千年的时空,在柳宗元的情感世界获得共鸣,并且重塑了柳宗元的情感世界和性格,从而让柳宗元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也更贴近生活。
[1]骆正军.灞亭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王田葵.想象追怀梦亦真[A].灞亭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3]陈仕龙.《灞亭柳》:柳宗元形象的全方位履新与提升[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