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使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达到完美的统一。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实力、办学能力和院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多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行业精神为底蕴,由全校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共同创造形成的群体文化。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多的融入了职业特征、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行业人文素养的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评价高等职业院校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全体师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提高学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就现阶段的情况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态势。
我国现有高职院校近半是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的,因此呈现出办学时间短、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特点。面临多元化教育市场的优胜劣汰,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加快发展步伐,走了所谓的“捷径”,从这类“走捷径”的现象上看,教育过程和效果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的误区,与此同时却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上,而对于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创新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部分内涵性的建设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也存在已经重组或者升格的高等职业院校将原来中专或中职办学模式的校园文化进行简单移植和照搬的现象。就2000年以后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情况来看,都是建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与德国这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具有职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尚未形成。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于上网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网络在现实中确实成为了“双刃剑”,在给现代教育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因网络而产生了改变。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中推广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发教学APP,在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铺设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网络的普及也使部分学生出现了沉迷于网聊、交友,彻夜玩网游等问题。这些行为冲击和挤占了学生正常的学习、休息时间,不可避免地使精力分散而导致学业荒废。部分过度沉迷网络的学生甚至对正常的校园生活充耳不闻,不参加任何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意识上阻断了校园文化带来的正面影响力和主题活动的意义。
(2)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无法约束开放的网络文化,而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对于判断力和道德约束力尚不健全的青年学生来说,负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思想,西方反华势力、台独势力、恐怖组织在网络上大肆宣扬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庸俗、病态的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部分学生上网成瘾,一旦失去网络,就开始无所适从,感到孤独无聊,会用极其消极的态度对待这并不完美的现实世界,与同学、老师、家人、朋友疏远,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情感冷淡等严重的心理病症,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目前,校园文化主体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力,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塑造,对和谐校园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术理论研究与实践育人不匹配,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仅仅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把具体工作分派给学工部、学生处和团委,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视同于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直接导致校园文化活动档次不高、影响力小,内容无深度。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些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校园活动没能做到以人为本、凸显特色、张扬个性,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将这些文体活动办得趋于形式主义,例如:部分院校在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时,仅注重现场场面效果,活动场地周边全是条幅和各类装饰物,对于活动是否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等效果并不在意。无独有偶,另外一种现象出现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中,学生社团花名册上密密麻麻的会员姓名和基本资料,看起来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但是在社团活动日和日常活动时间参加的学生寥寥无几。这些学生缴了会费在社团挂名,为未来的履历表中多一项资历可以加分之外,并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而有些社团也仅仅是以赢利为目的,收完会费后,对会员不闻不问,也很少举办社团活动。以上两类案例,都是校园文化建设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现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无促进作用。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等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滞后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遭遇困境,同时,也拖慢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步伐。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过度形式化。校园文化建设过于追求活动载体和形式,导致了过度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热闹的文体活动”。为了达到学生群体的高参与度,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各类文体活动,占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把校园文化建设视为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里堆砌名人雕像、文化景点和各类雕塑作品,弱化了学习氛围;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建设”,将其制定成文件上的目标、规划、制度和成果,但是在师生群体中认同度低。
(2)过度职业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当地利用“校企合作”渠道引进企业文化,营造职场氛围,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果过度推崇则会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物质环境的布置和针对校企合作的项目进行硬件改造,而这类改造并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造成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3)过度简单化。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校园文化的积淀薄弱,创新空间大。基于这些条件,有的学院将关联度不大或者根本就没有关联的文化,简单粗糙地移植到校园文化当中;有的学院将并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有的学院则认为每年请专家办几次讲座,学院搞几场活动,就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诸如此类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的举措,都将面临后续发展缺乏动力的情况。
(1)领导重视。学校高层领导的办学思想、学校的顶层设计直接把握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能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就会产生自上而下的辐射效应,会引起从上至下一系列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可操作性项目分解,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2)重视“两课”教学。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课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类型的选修课课堂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和渠道,必须常抓不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需要充分利用“两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只有通过课堂上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24个字讲清楚、讲明白,学生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同时为了加深理解还可以横向、纵深地与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真正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与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思想,正式列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当中,并为其设定工作量化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而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并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中体现出来。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学习活动的各类组织形式,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拓展渠道和空间,探索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的联动模式,研究课堂内外植入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定期开展内容多元化、涵盖广的学术报告会,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和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积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建立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评价机制。充分创新课外活动的主阵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校园文化活动可使学生展现才华,张扬个性。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需要系列化、特色化、常规化。如升旗仪式、文化艺术节、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校园歌唱比赛等。学校要通过各类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形式进行美育教育,引导高雅艺术进校园,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具象化。校园物质文化的实体及其之间的结构关系,都反映出该校的教育价值观。校园的建筑物、雕塑、文化长廊等都应该成为该校历史沿革、文化积淀、传统承递、办学特色的显性标志。为塑造有特色,有内涵的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可将教学区、户外活动区区别设计。以水利类高职院校为例,可在教学楼不同楼层和教室分别分类悬挂著名水利工程图片、著明水利专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语。教室中可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等内容。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要塑造和张贴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相结合,则可以选择另外一类具象化的物质文化,即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移动终端所带来的可供大范围受众阅览和参与的形式。可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台、校园网、校园移动APP等校园宣传媒体,采用比较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由于近些年来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文化对学生政治素养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校园文化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规范网络文化,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依靠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制度的制定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价值导向高度一致,相互依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学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严谨的制度文化具有规范学校全体师生行为的刚性规范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中,成为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摒弃功利性,认真思考,挖掘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精髓,彰显特色,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自身的校园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源动力。
[1]王益峰.浅探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童学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N].光明日报,2010-12-22.
[3]李 莉,彭世文.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大学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方少文.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硅谷,2008,(17).
[5]刘 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黑龙江教育,2011,(6).
[6]刘 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8,(21).
[7]刘 峥,汤小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