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徐春琴 (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小学部 215600)
重视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这一点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回归传统文化并重视语文应用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怎么教,成为了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定性,对语文课程的解释,其关键词是“运用”,这是过去所没有的。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运用课程。简单地说就是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作为语文教师,他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言、写作的能力,更要渗透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在此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的学以致用进行一番粗浅论述。
小学语文 教学 学生 引导学以致用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覆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中人际的交往、信息的表达和传递、情感的交流与沟通……点点滴滴,都和语文相关。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运用到生活中”,通过引导学生规范用语,学习优美的诗词骈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语文知识,进而掌握生活技能。
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和运用,教师可举办语文知识运用比赛,比如针对一二年级,将易错字、形近字精心编排成组词语的形式,考察学生在字词基础方面的运用能力;针对中高年级,以读写结合点为主要内容,考察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得知低年级学生的组词掌握较好,错误较少;而中高年级的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题目要求,小部分学生能写出真实情感,立意新颖,结构完整,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到《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我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表达感情的词句,使学生从“心绪不宁”“形影不离”等词句中感受到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当讲到“手足情深,形影不离”时,文中用“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解释了这个词语的意思,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他们在一起还会干些什么呢?”学生浮想联翩,有的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有的说“过年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等。学生的联想一方面加深了对词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苏轼于弟弟苏辙的手足情深。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学以致用,我又接着提问:“你有没有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朋友呢?”学生立刻沸腾起来了。“我和张静整天形影不离,我们一块上学,一块放学,一块写作业,一块玩。”“我和明明手足情深,我有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个帮助我。”“我和姗姗是手足情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做过的事可多了。”……连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也忍不住发话了:“老师,我以后一定也要为自己找个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下课后,我发现学生之间的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笑容,就连站路队的时候也有了变化,大家的小手紧紧地拉在一起。看到这些,我从心里乐开了花。
教师在认真批阅、精选材料的基础上,要对学生习作的闪光点予以充分的肯定,也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写作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提升作文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每个学生的灵魂里都有一个熟悉得可以下笔千言的世界,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这个独特的内在的世界,从实践的层面尝试去帮助学生发掘他们“独特的内在的世界”。写作的目的是自我思想情感的表达,怎样让自己的表达更精彩、更吸引读者。语言是载体和工具,只有让文章的语言靓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为学生作文的把脉人、处方人,教师在作文讲评中要把握好讲评的重点,解决写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讨论,大家会深刻地地认识到:写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语文考试,更是为了实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有养成内视的习惯,才会发现生活的真,才会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写作时才能真正地抵达心灵。
在平时的作业或者考试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以致用。例如有一道小学语文题目直接就是一份详尽的“感冒灵说明书”,其作用与用途、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储藏、有效期等一一被列在试卷上,题目下方有四小问:第一题,“遵医嘱”是什么意思;第二题,在此说明书中的“服用”和“食用”都有“吃”的意思,但是两者一般分别用于什么情境;第三题是慎用和禁用是否能互换,并阐明理由;第四题则根据说明书设置了具体情境,自己判断对错。这种题不像一些单纯的词意解析题干巴巴的,而是比较有趣,很多知识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也能用到,特别吸引学生。现代社会需求的是实践型学生,要求学生对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实践题主要体现的是落实课标中关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将学生的阅读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检测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虽然难度一般,但都是考察的词语解释、阅读能力等语文基本知识,只是考法有一些改变。考题以生活化、灵活的方式出现,避免了让学生机械抄写、死记硬背。针对这种类型的题,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需根据所提供的材料、线索分析、解释信息等对题目作出判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王毅.浅析如何灵活地将小学语文知识学以致用[J].速度,2014(6).
[2]韦汝顺.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做到学以致用[J].小作家选刊,2013(9).
[3]吕淑玲.学以致用快乐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4(10).
[4]刘丽琴.授人以渔学以致用[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08(9).
[5]张学梅.注重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J].新一代,2013(9).
[6]彭琳.浅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实践性[J].成功,2009(2).
(责编 吴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