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超
生命是美好的,只有生命,才能享受美好,创造美好。生命没有了,一切也没有了,如同一棵树,当它的生命停止的时候,它的包括绿在内的美丽也就销声匿迹了;如同一座城池,当它成为废墟的时候,它的繁华和灿烂也就不复存在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对废墟多有感叹,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有精彩描绘:“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诗人沈苇面对废墟,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人哪,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
时间开始倒流
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
人哪,当你老了
会像一间老屋倒塌,消失
你步履蹒跚,如同婴儿学步
不知是在走向摇床还是墓地
看哪,枯树也在春天重振旗鼓
一座废墟渴望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
一座宫殿,一个王国
一个传奇——又一次一千零一夜的开始
听哪,亡灵们已开始劳作
以木乃伊的身份,在沙漠中奔走、呼号:
“我的血,我的肉,我的家园,在哪里?”
沈苇,男,1965年生于浙江湖州。198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到新疆,先后当过教师、记者和编辑。其诗作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创世纪》等国内外报刊,入选《中国新诗年鉴》《共和国五十年诗选》《九十年代诗选》等10余种诗歌选本,部分诗作被译成英、法、维吾尔、哈萨克等文字。1997年参加诗刊社第14届青春诗会,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已出版诗集《在瞬间逗留》《高处的深渊》等多部。 本诗写于2003年3月9日。全诗14行,分为四节。第一节,写废墟之美在往昔。废墟是指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这样的地方,这样的情景确实没有什么美可言,但“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时,那是“时间开始倒流/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你开始回忆从前的故事。废墟之美,美在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光芒;废墟在成为废墟之前,它有过繁荣,有过昌盛,有过传奇;它现在荒废了,可它的过去“饱满而葱郁”。这里,诗人将“往昔”通过修饰隐喻成了一棵高大的树冠,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写人衰老的生命也是废墟。一间老房子倒掉了会变成废墟,“当你老了”的时候,你的生命如同这间老房子一样,也会“倒塌,消失”。你衰老了,腿脚不灵便了,所以,“你步履蹒跚,如同婴儿学步”。你与婴儿不同的是,婴儿走向的是“摇床”,你走向的是“墓地”。这是明摆着的事,可诗人用了选择句式,说“不知是……还是”,以增强诗歌的内涵。或许,衰老渴望年轻,死亡是另一种新生。
第三节,写废墟渴望重新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如果说冬天是废墟,那么春天的一切都是重新开始。当“枯树也在春天重振旗鼓”、重新焕发光彩的时候,一座废墟的内心也涌动着生命的期待,“渴望成为一座完整的建筑”,渴望恢复原样,回到从前,成为“一座宫殿,一个王国”,甚至“一个传奇”。诗人称之为“又一次一千零一夜的开始”,有其明显的寓意:它要么是神话传说,要么是人间奇迹。我们祝愿它不是虚幻之景,而是真实存在。
第四节,写亡灵渴望有血有肉的生命。木乃伊原指一种干枯不腐烂的尸体,是人工制作而成。木乃伊是人的废墟,它们的灵魂“开始劳作”,为的是能够重新复活;它们不停地“在沙漠中奔走”,为的是寻找生命的家园。所以,整个世界几乎都能听到它们的“呼号”:“我的血,我的肉,我的家园,在哪里?”这一句惊天动地的声音,来自大地的深处,来自生命的内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连木乃伊都在呼唤生命,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就要更加珍爱生命,让生命焕发光彩,充满意义,既血肉丰满,又灵魂丰富。
这首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充满人生的慨叹和惊喜,诗节开头的“人哪”、“看哪”、“听哪”,既引出本节内容,又标识诗歌表情。二是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多种方法兼用,增强了表达效果。三是内涵丰富而深刻,全诗由此及彼,由物及人,最后落脚在人上,可以给我们诸多体味和启迪。
沈苇是一位卓有成就、颇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集《在瞬间逗留》凭借雄厚的实力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雄浑的境界与灵动的诗魂、粗砺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愫、富有弹性的语言与深邃的思考,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沈苇诗歌的独特景观。”沈苇出生在南方,生活在新疆,所以,他由衷地感叹道:“我经常告诫自己,辽阔,再辽阔些,同时细微,更细微些。辽阔是新疆对我的启示,细微是南方对我的提醒。我从两者获益良多,心怀感激。”看样子,他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同时,对新疆也满怀期待。
[作者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