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具有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关系错综复杂等特点,因此一旦有风险事故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程度及影响范围将无法预估。因此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而风险管理措施中,最普遍的方法是将风险转嫁,工程保险是转嫁风险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工程保险发展滞后,缺乏专业的人才和中介机构,推进工程保险制度还需社会、保险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共同努力。
关键词:工程保险;发展途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措施;转嫁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6-0191-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0523
工程保险的概念是由19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截至目前,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入WTO之后,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的承包商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承包商也在国家“走出去”的号召之下不断加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工程的发展推进了工程保险的发展,也使得企业对工程保险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保险业国际接轨的呼声日益强烈。
1 建筑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现状
总体来讲,建筑行业包括商业楼宇、房屋建筑、铁路公路电力水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输送管线建设和市政网管建设等诸多方面。建筑行业在我国为支柱性产业,主要表现为:建筑行业在经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建筑行业能够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节水节能灯方面的技术进步,能够为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影响并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与水平。
1.2 存在问题
我国建筑行业在维持高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建筑行业整体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发育的不够成熟;因技术落后导致的行业资源消耗过大,同时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因忽略安保措施导致整体行业风险和行业隐患过大,存在各种突发事故。然而,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我国建筑行业也将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挑战。优秀的境外承包商们将利用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和资金等优势进入我国建筑行业,与国内的承包商们争夺大型项目的设计以及大型工业能源业和土木工程业的总承包市场。市场竞争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如:由区域型竞争转向国际型竞争;由不完整竞争转向全方位竞争;由单一竞争(设计/施工)转向项目工程总承包(EPC)或项目工程管理(BOT)等方向的竞争;由单纯地追求规模转向遵循市场需求提交效益,向有利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方面的竞争。
1.3 发展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会,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行业制度创新和发展的目标及任务,以促进建筑行业更好地发挥产业支柱作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的加速使得城镇基础设施及住房的建设增加;第二产业升级,如奥运、世博等项目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带动了工业建筑业的需求;“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为我国建筑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为国家解决产能过剩、资源获取、战略纵深开拓、国家安全强化和贸易主导等重要战略问题。
2 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风险管理作为新兴学科,同时涉及数理概念和非数理性的文理知识。美国学者克里斯蒂曾在其出版的《风险管理基础》书中提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洛逊布朗曾在其出版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书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处理纯粹风险和决定最佳管理技术的一种方法”。综合上述理论,关于“风险”可将其定义为:“对风险的预测、分析、判断、评估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回避、分散、转移自留等全部活动。”而理论基础则是基于行为理论和系统理论。
2.1.1 系统理论。鉴于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组织机构的差别性,参与方均需承担大量的风险。根据系统理论,风险信号由环境力量传递到项目管理体系并在此转化。项目管理系统包含组织机构、行为反应、决策和技能技术四个方面。组织机构指的是项目管理组织中用于管辖决策层次的正规权力结构;行为反应指的是项目参与方对项目环境和总体环境的反应;决策指的是决策的过程和性质。
2.1.2 行为理论。组织协调多人的机制,通过权力层次划分和相对的持续功能来保证对共同目标的实现,而组织行为则是为完成全体人员的目标出现的个体行为。“行为——结果”模型对风险管理也同样适用。项目的管理受目标制约,而目标则受制于环境中的风险识别。风险管理可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处理。
2.2 工程风险管理
工程风险所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业主、承包商和勘察设计监理。工程风险的评估通常由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来进行评估,而工程风险的处置方式通常包括: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的标准通常是: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自留费用低于所需的支出。风险转移指的是:“风险应分摊给处于最有利控制该风险地位并以较小代价控制风险的一方。”对于工程风险,转移方式通常包括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工程保险是针对工程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转移。
3 工程保险在建筑行业的意义
3.1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项目和资金都是国家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也都是政府或政府相关企业,即便有损失发生,最终也都是由国家负担,企业不承担任何损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立,企业逐渐开始正视损失发生后对自身利益、正常经营的影响,同时逐渐意识到工程保险对于企业的意义。
3.2 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按照国际承包工程的惯例,工程保险通常是被强制要求购买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100%投保。而在我国,由于投保意思低下,国内项目的投保率非常低,实际上不足35%,损失多数情况下由企业自行承担或用其他商业方式解决。较低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既无法达到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也无法通过国际业主的资质审核要求,大大降低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3 增强企业竞争力
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根据“大数法则”的原则,通过计算大量同质风险发生次数及损失程度承担风险,再通过再保的方式在不同的承保人之间分散风险,将对于企业而言的巨额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分散,为企业的安全经营提供保障,增强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同时,企业只要缴纳保费,就可在遭受意外后得到经济补偿。面对融资额巨大的海外工程,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工程保险转移风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能够增强企业自信心,而且能够协助企业获得国际财团的贷款,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 我国工程保险现状分析
虽然工程保险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我国工程项目的投保率仍然严重不足,工程保险的推行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原因有:
4.1 侥幸心理严重
由于风险具有发生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大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若不发生风险事故,节省的保费则可以作为企业的利润。
4.2 缺少相关法律规范
截至目前,我国还未有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关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出台,仅仅在《建筑法》中强调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其他方面,无论是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第三者责任还是承包商的职业责任,都没有相关法律给予明确规范。相比较之下,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必须投保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及相关的第三者责任险已是法律要求强制执行的且是行业内的操作惯例。
4.3 保险行业发展落后
我国保险行业恢复时间较晚,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且恢复初期,一直属于垄断经营,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也有限,后经过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之后,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保险行业缺少既了解工程相关专业知识,又熟悉保险行业操作规范的专业人才,也缺少既了解保险市场情况,又了解承包商需求和行业特点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行业与建筑行业信息不对称严重,无法为建筑行业提供满意的风险管理服务。
5 如何促进工程保险的发展
5.1 加强宣传,提高意识
通过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甚至经纪公司组织相关讲座或专业知识培训,使广大建筑行业人员认识到工程保险的重要性,认识到工程保险制度的社会性和补偿作用,认识到保险通常作为风险转移的工具的普遍性,提高承包商的风险意识对保险的认识,从而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2 加强保险行业建设
工程保险技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求人员既要了解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保险知识。现阶段,此类人员较为匮乏。各个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工程保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和储备,同时在行业中积极引进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以推进工程保险的建设。
同时,作为代表客户利益的经纪人,应站在客户的角度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咨询服务,设计方案,招投标,办理投保手续并协助后续索赔。没有设立保险岗位的企业,可以聘请口碑较好的经纪公司为自己提供专业的保险咨询服务。
5.3 加强产品开发
目前,适用于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险种只有建工/安工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人的可选择范围窄,影响了投保人的积极性。因整个施工过程通常是由不同的分包商承保,分包商承包不同的施工阶段,其面临的风险不同。若能为不同的施工阶段提供相应的险种,并且用不同的费率科学承保,必将提高承包商们投保的积极性。
5.4 完善工程保险制度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进工程保险制度的建设,将工程保险制度写入《保险法》和《建筑法》,为工程保险的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建立起符合中国特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工程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龙卫洋,龙玉国.工程保险理论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和.工程保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 陈津生.建设工程保险实务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8.
[4] 谢亚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常文静(1982-),女,天津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达信(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客户经理,研究方向:保险。
(责任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