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军
自3月4日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公布了2015年中国军费开支增幅10.1%后,我多次被媒体和朋友询问有关中、美两国军费“此长彼削”趋势的问题。问多了,自然就会琢磨怎么用最简化的方式把问题说清楚。3月6日,又有一位媒体记者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在微博上贴了两张图表,并写上了“中国军费VS美国军费等于小步快跑VS抵消战略3.0”一句图注。
第一个图表示意的是,2000~ 2015年中国军费“小步快跑”的增长。第二个图表示意的是,从朝鲜战争到2016财年美国军费开支伴随着战争和战略调整的起伏变化,其中战略我特别标注了奥巴马政府第三、四任国防部长强调的所谓三次“抵消战略”。
“小步快跑”的意思是,自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以及“台海危机”加剧后,中国军费开支的“补偿性增长”进入了“小步快跑”阶段。对于所谓“补偿性增长”这个官方用语,我的理解是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军费开支形成的“积累性短缺”进行填补。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小步快跑”,图表中显示,从2000年1207.54亿元的军费开支,到2015年提出的8869亿元军费开支,呈现出的是一条向上比较陡的直线。这是因为起点比较低,而落实当年提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军事战略目标所需的“适度军费开支”,与国家财力能支付的“现实军费开支”之间的差距较大所造成的。当然,这其中既有对人员福利待遇的补偿,也有对装备发展和活动维持费的补偿。比如2000年的国防开支,人员开支就占去了33.5%,而装备开支仅占32.2%。换句话说,在随后的15年中,补偿装备与落实军事战略目标之间的差距,也是“小步快跑”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第二个图表可以看出,美国的军费开支是四起四伏。第一个起伏是,从朝鲜战争开始起,军费开支达到1952财年的6630亿美元(以2016财年美元计价,下同)最高点,下降至1955财年的3765亿美元最低点,降幅为42.4%。在这之后美军实施了“抵消战略1.0版”,即大力发展核武器以抵消苏军在欧洲方向常规军力的优势。第二个起伏是,从越南战争中1968财年的5563亿美元最高点,下降至1975财年的3880亿美元最低点,降幅为29.9%。在这之后美军实施了“抵消战略2.0版”。即发展精确制导武器、隐形飞机和先进情报/监视/侦察,以抵消苏军可能对欧洲方向的入侵。第三个起伏是,从“冷战”高峰1985财年的6159亿美元最高点,降至1998财年的3981亿美元的最低点,降幅为32.8%。在这之后美军实施了全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第四个起伏是从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尾声2010财年的7601亿美元最高点,降至2016财年的5853亿美元,降幅约为22%(由于国会没有批准还不确定)。在这期间,奥巴马政府国防内阁提出了所谓的“抵消战略3.0版”。即通过一系列技术、战法和军队体制的创新,以抵消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传统大国军力的崛起,进而维护美国已在手的利益。
说到这儿,就可以大致看出中、美两国军费“此长彼削”的趋势。再具体讲,就是从2000至2015年中国军费开支从占美国的1/30上升到约占1/5。从2015年中国军费增长超过GDP增长的趋势上看,中国军费开支的“小步快跑”尚未结束,而美国的“抵消战略3.0版”也才只是停留在思路这个层次上。如果要系统性、科学性地预测这种“此长彼削”的下一步,实际上就是:双方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都在试图找到一个将多条“断头路”打通的科学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军费开支是重要的基础,但不是唯一。
2014 年8 月9 日,美国某空军基地的C-17 环球霸王Ⅲ运输机正在装运空投伊拉克的物资
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