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柳林小学 肖小东
连续在电脑前坐了两个小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累。也许是《匆匆》这篇课文教会我们要珍惜时间,更重要的是伴随支老师的《匆匆》执教,让我思想上收到了一次洗礼——去掉烦华始觉真,用心构建震撼人。
《匆匆》是一篇经典散文,学生很难捕捉其中心,因为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学生年龄受限,情感体会不深,课前会很紧张,再加上近千名教师听课,媒体的录制,这会让每一个学生彻头彻尾的焦虑:我表现不好丢丑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支老师由提问一个“很难的问题”入手,尽管一开始设置了拦路虎,但令人可喜的是有一两名学生举手,支老师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而是告诉同学们机会是均等的,就看你是否把握住。当宣布问题时,同学们傻眼了,原来老师问的是本节课的课题,多简单呀!内心真是后悔!在第二次提问时,学生举手的明显多了。从少到多,教师何止是为了活跃气氛,更是为了引导学生战胜自我,迎接挑战。这样的效果在后面的朗读课文,敢想敢说中逐显效果,尤其是“选班里读书读得最好的”“你认为谁读的比你还好”“让胆小的、不爱发言的学生读课文”。学生从自信到互相学习再到锻炼自我,学生战胜的何止是自我呢?
这节课没有声、光、电的多媒体渲染,没有娇作的表演,有的是用心地解读文本。从句子的初读直至朗诵,学生的心灵与朱自清的心紧紧结合在一起。要无奈就叹息,要自责就悲愤。学生的心与支老师紧紧结合在一起,他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低吟会将学生带入到对时间的珍惜中去。没有繁琐的讲解,学生理解了“头涔涔 、泪潸潸”;没有过多的煽情,学生由“针尖上的一滴水流入大海”感叹时间的悄然而逝;没有强烈的比较,但学生解读出“两个赤裸裸“ 是由生到死的生命。这哪里是铅字,我明明感到那是跳到在我心中的“情”——对支老师娴熟教学的佩服之情,对学生幼小心灵就会珍惜时间的钦佩之情,对自己平时教学没有深刻与文本对话的惭愧之情,对经历教学之后认识自我为时不晚的弥补之情。我的心与作者、与学生、与支老师一起在课堂上涤荡。我生怕错过一个字、一个表情、一个手势,这真是许久没有的珍视,发自内心的珍视。
在明白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后,支老师并未引用名言来结束本课,而是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将你的感受倾诉笔端。学生简短的话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支老师尽量保持孩子们的原有认知水平,学生在黑板上书写了一条条的词语或者是名言,有对时间的感悟、有对生命的珍惜,有对生活的理解,众多独特的感悟聚在一起,对文本主题的理解逐渐加深。相信学生的倾诉更是他们日后行动的导向,她们一定会在自己格言的激励下懂得珍惜与把握,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学生一定会成为时间的主人,我作为支老师的“学生”这样做了,我也相信那几十个学生会做的比我更好——震撼于心、行动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