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丰顺县潘田中心小学 陈世明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综合国力的提高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自主创新,科技的自主创新要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工作者,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工作者要靠从小培养良好的自主探究、刻苦钻研的习惯和技能。因此,新课程标准改变了先前课堂教学师生知识的授受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具有自主探索、合作钻研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然而,笔者发现相当部分的教师,仍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依然存在。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该如何实施?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它视掌握和传递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为惟一任务,强调教师讲授的方法是否明了,目标是否明确,过程是否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接受。这是再典型不过的以教师为主角的课堂教学特点。不难看出,传授性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主角作用轻学生自感自悟,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然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是让人深思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是要首先明白现代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掌握、运用和创新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学会反思和归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总目标,是我们实施教学策略的指南针。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目标而制订的教材,是教师、学生对话交流的桥梁,是教师让学生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提供的一种精典材料,是培养学生获得某种能力的一种途径,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作为教师,要理解数学教材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它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一定的知识内容,却省略了隐含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当我们拿到一本教材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本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理解编者的意图,它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达到阶段性的目标等。接下来,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掌握、运用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及创新精神。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囿在教室里,把学生与外界隔绝起来。大家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人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才会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发现数学、钻研数学和挑战数学。这就要拓宽数学的教学方式,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改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实行多样化。我们开放数学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养成创新品质,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强打精神地听老师讲课,教师则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教师成为绝对的权威。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悖。课堂上首先要讲究民主作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由教师回答、表白,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与老师平等互动的过程。当然,教师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发表,给学生一种愉悦、满意的答案。对学生的质疑,可根据难度,有些可直接提问学生解答,有些可组织学生讨论后再由学生回答,有些则应由教师点拨。这样的课,不但民主和谐,而且从小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
为什么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不愿意去主动思考问题?这是因为平时习惯了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患上“惰性病”。要打破这一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运用观察分析法和问题探究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球”。观察分析法的做法是先演示操作和深入生活,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推导时,创设“如何把圆锥与圆柱的体积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问题探究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水平,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出适度、适量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探究,得出“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的答案。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动脑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品尝开动脑筋的乐趣。
数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数学素养必须靠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才能提高数学能力,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领悟。比如,在教学“加与减”这个内容时,尽量让学生自提一些问题,自己发现加与减方法的多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新内容、新方法、新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比较充足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和指导作用,教师要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数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乐,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