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到底教什么?

2015-03-18 08:27:51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邓东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0期
关键词:记叙文散文文学

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邓东阳

大家都知道“教什么”比“怎么教”来得重要,但我们到底要教什么?教教材吧,大家都说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不可死啃教材,更不可嚼得过碎。也有大胆的,一两个月过完教材,其余的时间品读老师选择、推荐的文本。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对老师的考验更甚。我个人认为要视其情况而定,像我们这种无论哪一次考试都要考教材文本的,再洒脱也不敢轻视教材。那么我们初中语文教什么呢?

我认为还是以教材为本,教学生以基本的语文知识,教辩证的思维,教文学,教生活。

一、教材为本

说实话批判教材者大有人在,我也曾是其中之一,但真正将教材细读,我认为还是编得很好的。这里我不想对教材本身做过多评判,简单说不管哪种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有这样几个优点:板块清晰,编排由易到难有一定梯度,课后练习设计比较好,选的文章总体上说比较具有代表性。

以语文版教材中散文的编排为例,七(上)记事、写人、写景分别设置了一个单元,让学生对这三种不同侧重点的散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构建起记叙文的写作框架,让初一学生写作记叙文入格。

七(下)安排了一个状物散文单元,让学生明白万物皆有灵性,美无处不在,学会抓住事物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的状物类记叙文的写法,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关注生活。

八(上)编排的是游记散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导学生神游祖国大好河山,感受美的熏陶,让学生学会怎样写好游记: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灵气,传达自己独特的情感。

在学生掌握了几种基本的散文类型之后,八(下)到九(下)的散文在难度、深度上加深,逐渐让学生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转变。

总的来说,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对各类散文都有了具体的认识,关键是老师怎样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容,走入作者内心,领略写作技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二、教语文的基本知识

这里的语文基本知识,并不仅仅是指语法知识,还有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础字词、名句、名篇,基本的文言常识、文体知识,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文化常识,口语交际,朗读技巧等。

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过于轻视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与以前的语文教学相比我认为是矫枉过正。为什么我们这一辈人感觉语文学习还是很简单,从某种层面上说也是重视语法的结果。我们倒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系统、详尽而干瘪地讲授语法,但至少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讲透彻其在语文文本中的运用,即重视其实用性。一个学生学完语文不知道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是说不过去的,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失职。

再说一说文体知识。我们应该系统地让学生明了各种文体相关的知识,说到记叙文,条件反射似的脑子里出现的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出现的是记叙的顺序及判断、作用,出现的是比喻、拟人、象征、烘托等常见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有了这些东西,学生在解读文本、自我练笔习作的时候那是会轻松很多的。现在很多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差,我认为关键就是他们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些基本文体知识的框架,所以更谈不上运用。

三、教语文的思维能力

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学科思维比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甚至有人说,走出学校忘掉所有的知识剩下的就是学校交给你的真正有用的东西。这话尽管有些过激但也不无道理。学生能否将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关键就看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大家知道孔子之所以最喜欢颜回,除了因为其“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 的境况下仍“不改其乐”的境界,更因其“闻一知十”的思辨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呢?其实就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句话尽管已经说滥了,但我们往往是言行不一,因为我们没有那多等六十秒的耐心。课文没读熟,我们就要学生品味;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还没怎么思考就要学生回答,一时没答上,马上抽一个语文好的学生表演,或者开始小组讨论,造成你争我辩,思想交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假象;学生思维没有打开,对文本还没有理解、品读到位,就开始所谓的联系生活实际,任意拔高主题,津津有味地干别人嘲讽我们的“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事。这样推进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引导到我们老师早已设计的标准答案里来,最后不拓展一下似乎课堂就不完整了。其实,我们拓展了就符合《新课标》联系学生生活了吗?那是狭隘与偏见。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要让当下过于喧闹的语文课堂安静下来,多等等学生,先让他们独立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而且引导学生讨论时尽量让学习较弱的学生说,这才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教文学

“语文”,姓“语”名“文”,“文”即“文化”“文学”。文化我们不谈,谈谈“文学”。一个人不管你将来干什么,还是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真正的科学巨匠,许多都是文学造诣很深的人,如杨振宁、竺可桢、李四光、苏步青、茅以升、华罗庚等。为什么这些在科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具有颇深的文学造诣,这是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念过私塾,都有扎实、丰厚的国学功底。民国时期的教育注重通才培养的教育方式是很值得研究借鉴的。

所以,我们就是要在“语文”这块自留地里,好好经营,趁学生还在最佳的学习年段多读多背,多积累,多感悟,而且要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要学会摘抄,学会写读书笔记,将零星感悟记录下来,这又将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了。我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语文,也是为了将来我们多出一些真正的科学巨匠。

五、教生活

《语文新课标》上说,语文即生活,我们教学生不是要将他教成一个书橱、书柜,装得进去还要倒得出来,要将我们的生活作为正文,将书本作为注解。读书要达到更高境界,即《六经》注我,就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然后用它来注释自己的生命。“文以载道”,但文也不完全载道,我们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吸收,观察事物,关注社会,指引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生活的品味、质量,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

猜你喜欢
记叙文散文文学
记叙文阅读专练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