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辰(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21)
为推动了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质量的提高和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取得比赛胜利夺得优秀成绩,针对历届奥运会男单决赛的技战术研究十分重要。未来男单的发展趋势仍然在不断变化和改善,需要我们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不但有利于为我国优秀运动员训练提供科学性保障,也可为改变打法和技战术的难关提供经验和依据。
陶菲克、孙升模、林丹、李宗伟单打技战术。
陶菲克,1981年8月出生,身高 178cm,右手持拍,特点控球能力强、技术综合全面,步伐灵活速度快,得分手段多样、防守稳健。
孙升模,1980年7月出生,身高182cm,右手持拍,特点防守能力强,球风稳健,进攻和速度并不突出。
林丹,1983年出生,身高178 c m,左手持拍,特点进攻意识强,步伐灵活速度快,以拉吊突击为主,杀球威胁大,在反手头顶位同样拥有进攻能力。
李宗伟,1982年10月出生,身高172cm,右手持拍,特点突击爆发力强,变速能力突出,以及头顶对角能力出众。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阅读相关文献,同时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获得与本论文有关的学位论文;通过互联网查阅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各种资料。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历届奥运会决赛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趋势方面的文献及理论研究成果,获得相关资料,为本文的分析与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方法依据,为撰写提供支持。
(2)录像观察统计法。
观看历届奥运会男单决赛的三场比赛录像,包括2004奥运会男单决赛陶菲克对阵孙升模、2008奥运会男单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2012奥运会男单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
(3)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Excel软件和自己设计的表格,对需要研究的三场男单比赛录像进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处理,进行相应的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历届奥运会决赛运动员技战术的运用研究,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对研究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推理并加以论证。
通过录像观察,统计出出男子单打选手无论是2004年换发球赛制还是“21分”新赛制下,多数都是运用发网前球为主,其中五号位为使用率最高为58%,一号位次之占22%,二号位占13%,三、四、六号位相对最低,分别为1%、2%和4%,其中甚至一些球员在比赛中没有触及该区域的发球。而陶菲克和林丹在发球中的落点相对集中在五号位,其次是1号位,孙升模和李宗伟集中落点同样是五号位和一号位,但是占据比例没有前者高,同时在二号位的使用率上轿之前两位球员都是占据略高。
接发球的处理对于男单运动员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录像的观察分析来看,林丹和孙升模在接发球中都主要以打后半场的球为主,其次是控制网前小球;而陶菲克和李宗伟截然相反,对于接发球的处理多数是以回放小球为主,发挥自身的优势,其次是回击后场球。分别以主动性抢网的搓放小球和挑后场平高球分为控网和控后场的两种明显风格。
前场的技术种类有很多种,其中放网、搓球、勾球和抹球是由网前回击至对方网前的回球方式,主要目的是控制网前,逼迫对手起高球,或者降低回球质量,从而制造进攻机会;而扑球、挑球和推球则是由网前回击至对方后场的击球方式;扑球和推球具有速度快,突然性强等优势,挑球主要是过渡型控制球。
通过录像观察并进行统计,发现四位运动员对于网前的处理主要以挑球的方式回击至对方后场区域为主,目的在于控制对方后场底线,迫使对手远网降低进攻效率以及利用回球不到位创造进攻机会,同时也能够制造防守反击的机会。运动员在放网、搓球、勾球、和挑球方面没有存在明显差异,而在扑球、抹球和推球上存在明显差异,在2012年的奥运会男单决赛上,林丹和李宗伟较之前一届在扑球和推球上明显增强,目的是增加球速,增加对方的回球难度,降低对方的回球质量,打对手以措手不及。
羽毛球后场的技术种类繁多,可以在后场区域使用进攻性处理和过渡球处理。进攻性后场技术包含杀球,点杀和劈杀。杀球是在对手回球不到位的情况下,强力下压的进攻,拥有速度快,力量大,不易防守的特点;点杀是对方回球到位或者不到位时都能够使用的技术,落点更为丰富,主要目的则是结合杀球,变化落点,使对方在防守时难以借力,增加移动步伐和跑动范围;劈杀具有隐蔽性,突然性,落点刁钻的特点。而过渡球主要包括了平高球和切球技术,在己方失去底线位置时做出过渡性回击球,平高球要求球速要快,球的击打弧度不宜太高,略高于对手头顶,落点位于对方后场底线位置,逼迫对手必须回至底线的情况下才能回球,且没有进攻机会;切球主要是以侧切球的方式将球击打至对方网前即落,要求手法隐蔽,球路略高于球网,过网即坠。
通过录像观察,可以看出林丹、李宗伟、陶菲克、孙升模四位运动员的主要后场技术使用情况。陶菲克的后场平高球技术的使用与其他三位运动员存在巨大差异;陶菲克和孙升模在切球技术的的使用上与其他两位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林丹在点杀技术的使用上与其他三位运动员存在明显差异;林丹、李宗伟、陶菲克、孙升模四位运动员在杀球技术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在劈杀技术的使用上不存在明显差异。
(1)发球技术。
经过统计数据,可得知历届奥运会男单决赛选手的发球落点主要集中在五号位,结合一号位和二号位。由于四位运动员在五号位占最高,其次为一号位和二号位,可知绝大多数以网前球为主。
(2)前场技术。
在历届奥运会男单羽毛球决赛上,对于网前的处理主要以挑球的方式回击至对方后场区域为主,目的在于控制对方后场底线,迫使对手远网降低进攻效率以及利用回球不到位创造进攻机会,同时也能够制造防守反击的机会。
(3)后场技术。
在后场区域的运用上还是主要以杀、吊为主要手段,其中也包括了切球、劈杀和点杀技术,占后场技术总体的大部分,而回击平高球一般是在被动情况下需要做出身体移动调整和更多准备时间,因此下压进攻技术还是以杀、吊球占主要。
(1)发球技术。
未来男单选手在发接发环节上更多选择还是以发反手网前小球为主,同时可以增多对后场的偷袭球,利用发接发抢攻战术改变场上节奏,加快整体速度。
(2)前后场技术。
未来男单选手在前后场的技术上将更为全面而有强度,网前小球的控制结合后场下压进攻将形成更多多拍相持阶段,因此需要提高在多拍下的控球稳定性和准确性。面对今后节奏更快的比赛,运动员应当提升自身的力量和速度,制造进攻机会网前可以选择利用扑、推球等技术起到下压和控制后场的作用;后场就需要更多的争取主动杀球和吊球的进攻机会,形成对对手的压制。
[1]戴金彪,管颖,卢志泉,蒋健.“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2]张世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与我国2008年奥运会夺金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
[3]钟木根.竞技羽毛球技战术运用中的孙子谋略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
[4]欧阳斌,李凯.羽毛球男单打法发展趋势的探讨——以林丹李宗伟为例[J].运动期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