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一中 成艳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就是通过字面的解读,了解文字负载的内容,然后通过内容的了解,探究文字背后隐藏的道理和规律,明白自己以后该怎样做事做人,该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表达。从中不难看出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写作教学的前奏,但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普遍感到作文吃力,我认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课文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方面应起的作用。
其实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化作文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胸中有物,写的时候自然也就下笔如有神了。对此,在自己的教学中作出了一些尝试,也获得了一些成功的体验。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使得对话仅在认知层面上进行,难免枯燥与单调,无法与作者心灵之弦“和音”,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深层开拓。因此,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讨论、练笔。让他们在实践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在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让学生对英语单词“mother”仿效公益广告“family”进行自己的理解分析,分析时学生运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一目了然的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那多种别样的爱的丰富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各自评价母亲的教子方式,而后播放背景音乐,我在一旁则动情道:“同学们,我们沐浴在母爱的光辉下,但我们却很少对母亲表达我们对她们的那份爱,甚至母亲为我们所做的我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大有所悟,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母爱闪光的瞬间,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来表达对母亲的祝福和爱。让我们大声对妈妈说——‘我爱您’!”这时,同学们的心情在老师的渲染下都被感动了。此时,他们感受的写作已不再是一种外在强加的负担,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心灵的自然生成。
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地感受,寻找与自己生活中的共鸣之处,从而与文本发生共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
在学习《背影》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筷子兄弟的《父亲》,营造了一种氛围,我看到有的学生偷偷在擦眼泪,借此情形我马上让学生对文中父亲买橘子的精彩片断进行感情朗读,并反复体味这段中父亲买橘子的动作,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把心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文本的感染,唤起学生生活的体验,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情绪高涨,体会深切,个个奋笔疾书,大有一种要一吐为快的感觉。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作文的灵感,就要像把鸟儿放归山林,鱼儿放归海洋一样,放飞学生的自由。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诱发学生自主阅读,尽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有空间才会有自由,有自由才会有学生自己的灵感,才会让学生轻松自觉地写作。
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文章结尾写道:孔乙己好象确乎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课文并没有做明确的回答,这时可以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猜测假如果孔乙己还活着,他的生活现状会如何。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们一家最终是否和于勒见了面,见面后会发生什么,这些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因为有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学生在写这些内容时,显得那么自信那么轻松。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地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他的话揭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的语文教学规律。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法可寻,有文可鉴,有情可抒,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潜能,给学生提供发现、模仿和创造的机会。
总而言之,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拓展习作范围,让孩子们在大量的写作中学会倾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为他们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长此以往,定会点燃学生习作创新的火花,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完成每一篇习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