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顺德区嘉信西山小学 罗会雄
最近一年我参加了多次教学观摩活动,并自己亲身参加了两次赛课体验活动。经过这两轮的磨课,对教材有了全新的解读,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磨课初期由于本人的经验不够,所以信心不足,只是机械性的接受和顺从;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不断推进,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被活动带起来了。无论是对教材还是课堂,都有较深的感触。下面我想从我的课堂教学来谈谈数学教学设计。
熟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老师们都会创设一个精彩的教学情境切入知识教学。课前互动,大部分老师都会和学生玩游戏,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在所有的课前环节都适用,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带来与生活比较接近而又与本课教学有一定帮助性的话题来学生一起分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为新课铺平了道路。我在教学四年级《游戏公平》的时候,设置了一个“玩骰子”游戏,把教室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进行“掷骰子”游戏,掷出的点数是几,第几小组的同学就获胜,将会得到老师准备的精心小礼品。游戏玩过两轮,学生开始慢慢觉得游戏不公平,通过学生熟悉的“骰子”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陌生的学生不再拘谨,也为学习本节新课做了铺垫。
《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与大人在思维、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会不断扩大,学生的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认识水平进行教学。如在《认识底和高》一课时,根据情境图让学生欣赏了一组“限高”图片,以理解什么是“限高”,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让学生指认“限高”,再由“限高”抽象出梯形的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部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高,有了一些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梯形的高,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教与学的重点,关键要解决梯形高的特征,以促进学生对高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把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带给儿童,在儿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在自己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游戏公平》一课中,“点数大于3时,笑笑先行;点数小于3时,淘气先行。这个游戏公平吗?”我说先让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认为游戏公平,有些学生认为游戏不公平。由于意见的不同意,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意见和肯定。于是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掷骰子”游戏环节,通过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亲身体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游戏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为了让学生的实验数据更有说服力,我把全班的实验数据经行了汇总,这样既有大数据的冲击,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真正原因。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等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分析数据,发现可能性大,赢的机会就多;可能性小,输的机会就多;只有当可能性相等,输赢的机会一样时,游戏才是公平的。为了保证比较多的试验次数,汇报全班的数据,这样学生对游戏的不公平性有直接的感受。最后在确认规则不公平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修改游戏规则,使游戏对双方都公平。这样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公平性的体验。
抽象性和思维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则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经验,建立清晰的表象,逐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概括出数学知识。在《认识底和高》一课中,我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着画图形的高:画“限高”→抽象出“高”→规范画梯形的高→尝试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画指定底边上的高……整节课体现了两个字——画高。在画高的过程中体会图形高的特征——从顶点向底引出的、与底边垂直的线段。为了让学生更深的理解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我特意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剪成独立的纸片,这样在画高的时候,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方法,从而底与高的对应关系寻找到了突破。通过学生生成的知识突破数学的教学难点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法,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中学生“动”了,气氛“活”了,知识掌握了,教学目标达到了。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练习应该有重点,且形式要多样,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特点,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适当地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争论声中,能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使学生在研究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进步的快乐。
一节好的数学课,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就等于只顾耕耘不管收获;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教学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听课时经常会听教师在最后一分钟对学生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这些小结总感觉有点不痛不痒,太过程序化、形式化,课堂小结流于形式、停在表面,没有实际的内涵和新意。一节好的课堂小结,胜似画龙点睛,不仅可以完善新课的知识体系,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为后续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以上只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心得,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每位数学老师都有自己特有手段和魅力,有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但是我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服务于快乐课堂和高效课堂;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有更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