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背景知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种用法

2015-03-18 12:15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坜陂小学曾汇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4期
关键词:背景鲁迅课文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坜陂小学 曾汇文

课文,与作者息息相关,是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语言的结晶,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学生理解课文,自然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缺少了这方面的知识,对课文的理解就有可能发生偏差,甚至会出现曲解、误解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目的地将作者简介、创作动机、生活情境等背景一一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源,正确、深刻的理解课文, 让阅读教学因背景知识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精彩。

所谓背景知识,就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为学生理解课文、感知人物、把握中心等方面提供辅佐的重要材料。它包括教材中已有的课前提示、课后的学习链接、页下的注释以及推荐的阅读文本,又包括需要从课外扩充引征的知识,如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作品评价等。

“红花虽艳,也要绿叶衬。”背景知识虽为绿叶,但却不能小觑它的作用。有时,一些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散文、小说和诗文,如果离开了具体可感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往往就会失去意义,甚至会作出完全相反的解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适时地呈现背景知识呢?

一、课始导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营造乐学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求,呈现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因为这些背景资料在成为教学内容之时,已经过教者的加工、重组和整合,情趣丰富,切合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快乐求知、自由探究的境界。我们如能在新课开始之际,介入有价值的背景资料,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这是我在教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这首诗歌的背景介绍。新课开始时,我一边在多媒体上出示于右任老先生的画像,一边用深情的话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有一位老人,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诗人、政治家,是沉雄博大的一代书法大师;有一位老人,他一生爱国,后来虽身居台湾,却深深怀念祖国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热切期盼祖国统一,这位老人名叫于右任。就是这位老人,在身患重病之时,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写下了一首血泪交融、震撼中华民族的哀歌。这首诗歌,曾在国家总理温家宝口中深情地吟诵。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望大陆》,去走近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

话语虽不多,但配以图片,给人感觉内涵厚实,语言激昂,情感丰富。娓娓道来的话语,振聋发聩的呼唤,撞击着每一位同学的拳拳爱国之心,激荡了每一位同学的灵魂,激发了每一位同学的求知欲望。

二、课中渗透,突破难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不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诸多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既可以在教学之时展示背景知识,还要在教学之中灵活地引进背景知识,让经典文章和鲜活的语文资源相互交融,使课文变得更丰满,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紧密。

就阅读教学而言,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无疑很重要的。因为它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却又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文课文,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心思想本身的含蓄以及学生人生经历、感悟水平的差异等诸多复杂因素,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有时还会发生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补充、提示和铺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能“雪中送炭”,及时提供,适时呈现,学生就能凭借这些资源,纠正偏差,由浅入深,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正确把握文章中心,使学生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在分析课文时,讲到鲁迅先生谈“碰壁”,他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此句是文章的重难点,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但学生由于不明白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所以无法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我利用多媒体适时出示了当时的背景知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鲁迅为了唤醒民众精神的觉醒和民族的解放,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般的杂文,引起了反动派极度的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以当时的社会背景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旧社会,“碰壁”是指鲁迅先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三、课尾补充,拓宽视野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教师对背景知识的利用,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的补充和拓展上,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伊始和课堂之中,还可以在教学结束时补充背景知识,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用好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一,以“学习链接”的形式呈现。如教学完《让它们们自由生息》这一课,补充课后的“学习链接”:日内瓦是瑞士著名的旅游城市。它依山傍湖,风景秀丽,四季温暖。它又是个著名的国际性城市,许多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洲总部及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的总部等都设在这里。我一边朗读一边用多媒体辅以图片,使学生对这个著名国际旅游城市有一个更深更广的认识。

第二,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出现。如分析完《孔子学琴》这一课,补充学习课后思考题中的孔子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背景知识,虽不太起眼,但却不可等闲视之。重视开发,巧妙运用,会使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简单、丰富、精彩。

猜你喜欢
背景鲁迅课文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背课文的小偷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背课文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