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金岭 于慧丽
《大国工匠》系列节目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精心策划、精良采制、精细运作的一组主题性新闻报道,它把镜头对准八个领域最普通的工匠艺人,生动具象地讲述了他们平凡的人生故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以鲜明的主题弘扬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以鲜亮的范例礼赞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动精神,以鲜活的表达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节目播出后,观众好评如潮,社会反响热烈,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假日“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一部主题报道。短短10多天,央视新媒体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3664万人次,网友点评超过2万条,每条都是满满地“向大国工匠致敬”的正能量。节目同样引起了新闻业界的高度关注,有媒体刊文认为:“大国有此‘极品’工匠,当是国家之福;而社会媒体的广泛宣传,更是让‘德技’之美,化成一种‘劳动’共识。”央视的《大国工匠》系列报道堪称是“一部充满着思想深度与艺术精度,饱含着情感温度与现实锐度的新闻精品力作”。
《大国工匠》讴歌的是普通国人的劳动精神,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号召的一次生动阐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始终不乏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而缺少的恰恰是发现。发现当代中国制造业的顶级技艺,展现中国制造的高端品质,挖掘当代工人的工匠精神,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使《大国工匠》首先在选题方面做到了立意高远,具有开阔的视野与恢弘的气势。
《大国工匠》所选取的八个领域,既有举世瞩目的航天、高铁、造船、桥梁、飞机等现代顶尖制造行业,也有名扬天下的中国宣纸制作等传统优秀品牌工艺,可谓丰富多彩,极具代表性,展示了中国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所取得的惊世成就。
然而令观众耳目一新的是,《大国工匠》对劳动这一宏大主题的破题落点不同凡响,它没有高举高打,而是巧妙地选取这些非凡进程中最不起眼、不可或缺的岗位与工种,作为思想表达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地阐释了劳动的内涵和劳动的价值。节目也没有采用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谦卑地探寻这些文明智慧中最为普通、鲜为人知的平凡工匠,作为架构内容的发力点,以人说事地突显创造的活力和创造的魅力。这种“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思路,使中华民族的劳动品德,通过一个个“绕指柔”般的岗位绝技得到完美传承,使中国制造的巨大成就,通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凡人小事得以精彩展示。《大国工匠》所追求“大国之路,匠心筑梦”的主题理念,由此升华呈现、深入人心。
而这一主题理念,准确把住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时代脉搏,深度契合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更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讲话中所倡导的“以劳动托起中国梦”高度一致。礼赞劳动者的创造,讴歌劳动者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不断进步的不竭源泉,更是今天鼓舞亿万劳动者向着梦想坚毅前行的根本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国工匠》不仅是对“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一次准确的电视化宣导,鼓舞了广大观众向着梦想坚毅前行的决心和信心,而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次生动的具象化弘扬,让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动精神的社会风尚真正深入到当代国人的内心世界,并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新闻报道要想产生打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传播效果,必须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目标追求作为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立足之本。《大国工匠》正是将“德行”之厚与“技能”之美,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价值取向和目标认同的高度统一。它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宣传一定要“接地气”,从人民群众中寻找时代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这样的思想追求,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做到立意高远、大气磅礴、卓尔不群,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高度、又有现实厚度的精品力作。
《大国工匠》讲述的是追求极致的匠人故事,折射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历程,是电视新闻创新主题宣传的一个经典范例。在《大国工匠》节目中,八位被采访者全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34岁,平均一线工作年限28年,而且没有一个人拥有大学学历,许多人还是第一次接受采访。但是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普普通通的手艺人,成为了新闻报道的对象、电视屏幕的主角。他们以出神入化的卓越技能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征服了亿万观众,被誉为是“国宝级的大国工匠”。这种普通小人物身上所展示出来的敬业精神,所散发出来的家国情怀,之所以令观众怦然心动、产生共鸣,原因就在于他们自觉地将职业态度换化成了他们做人的行为准则,他们的个人梦想早已融入了整个国家的梦想之中,不可分割。
这种“小人物、大情怀”的节目表达方式,正是《大国工匠》不遗余力、浓墨重彩的创作所在,也是节目孜孜以求、极力彰显的艺术特色。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节目从他们的内心世界谈起,用诚挚的态度和平实的视角,真实记录他们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人性的自然之美,如春风化雨,扑面而来。为了讲好工匠的精彩故事,节目从他们的现实工作入手,以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观察,生动再现了他们岗位成才中的酸甜苦辣,让劳动的创造之力,如春雷惊空,振奋人心。
正因如此,节目里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已然不是一个个普通工匠的个体展示,而是被作为当代中国的劳动群像精心雕琢;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早已不是一件件成才事迹的分述,而是被看做了整个民族的共同财富深度挖掘。也正是因为如此,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的不只是八位技艺超群的工人师傅,而是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工业水平,品出的不只是匠人精神,更是一种追求超越的中国气度。
“德行”与“技能”相佐,梦想就在脚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国工匠》唤醒的是全社会对“匠人精神”的一次全新认知,完成的是对“岗位成才”的一次思想教化。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匠人精神”一个清晰定义的话,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岗位成才”做个精确表述的话,那就是李克强总理所力推的“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
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梦想成真、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劳动者的个人梦想、幸福追求都与国家的前途密不可分,与国家的富强紧紧相连,《大国工匠》以这样一种胸怀和境界,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也为主流媒体创新主题宣传、提升报道品质、扩大社会影响摸索出了一套有益做法。它的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新闻宣传一定要“有灵气”,从火热生活中捕捉鲜活的创作灵感。只有这样的创作追求,我们的主题宣传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入脑入心,从而涌现出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传递着正能量的优秀节目。
《大国工匠》抒发的是劳动者的朴素情怀,展示的是媒体人的社会形象,是中央电视台精良运作、精准传播的成功实践。《大国工匠》总共只有八集,在新闻频道播出时每集平均10分钟左右,而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精编版时,则均集不足5分钟。这样的节目时长,在央视算不上大制作,但却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大影响。
《大国工匠》精彩的屏幕呈现,得益于创作人员对节目创新的执着追求。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将目光对准现实,将镜头聚焦生活,真诚与“大国工匠”们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他们的足迹,以说理不说教、传输不灌输的新文风新样态,实现了主题宣传的精准传播。
在节目中,八位工匠师傅干的都是精细活儿,焊接、打磨、钻孔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纹丝不动。这种单一单调的动作,如何镜头化丰富展示?对此,《大国工匠》的记者们走的是脚踏实地的传统之路,师傅们干几个小时,记者就在旁边拍摄几个小时。头发丝十分之一大小的技术精度,如何画面化精彩呈现?对此,《大国工匠》的创作人员开动脑筋,积极探索,走的是一条精益求精的创新之路。为了真实再现师傅们的工作精度,记者们尝试采用了100微距的摄像头,力争使每一个细微的画面都展现出精妙的美感。甚至为了准确捕捉到师傅们焊接的高超手艺,摄像记者每次拍摄都坚持不用防护罩,让师傅们都觉得心疼。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反复精选每一帧画面的敬业精神,展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记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过硬的业务素养,也体现着央视新闻人真诚报道大国工匠、真心学习匠人精神的自觉意识。
《大国工匠》顺畅的节目运转,也得益于央视新闻中心全新的策划运行机制。他们通过强有力的指挥系统保障,以前瞻策划课题式设计、以分工明确项目式运作、以通力合作工程式推进的工作方法,实现了新闻全流程的有效把控和节目制播上的无缝衔接,尽管每期节目的完成只有4天时间,但可称得上是一次采编播集约化生产、前后期一体化合作的成功实践。
尤其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他们主动引入新媒体元素,通过“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平台,同步推出了很多特别设计和特殊策划,积极引领网络舆论。为八位主人公制作的H5页面,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高度浓缩了中国普通劳动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点赞、评论与转发,并引发了热烈讨论。
众多观众和网友在讨论中纷纷认为,《大国工匠》所倡导的“匠人精神”,是对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风气的一次思想涤荡,是为喧嚣浮躁的社会及时送去的一副清醒剂;它所追求的“岗位成才”的理念,是对唯学历论、文凭至上等偏激观念的一次强力纠错,是对劳动续写光荣与梦想的一次价值宣示;它所讴歌的普通劳动者身上那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不仅是对劳动创造的真诚礼赞,更是对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引领。为此,“汤米要幸福”的年轻网友跟帖评论道:“工匠们,国家有你们,是国家的福气。你们承载着国家不可或缺的力量,精湛的技术、高超的技艺、缜密的心思、平凡的岗位,成就不平凡的贡献!”这话,无疑说出了网友们的心声。
《大国工匠》所引发的广泛社会共鸣,所形成的良好舆论氛围,以及创作人员在完成报道过程中所经受的思想历练,启示我们:主流媒体只要坚定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真心走基层、用心转作风、诚心改文风,根植于中国百姓的现实生活,挖掘创新元素,激发创新灵感,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呼声,就完全有能力在日益复杂的话语阵地上,创造性地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