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大学新生教育中自我教育的激发探析
张 敏
(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大学新生教育是大学教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大学新生教育普遍缺乏系统的“自我教育”引导,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本文提出激发自我教育意识对提升新生教育成效的必要性,通过对新生教育现象的分析,阐述在新生教育中激发自我教育的途径。
新生教育;自我教育;激发
大学新生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对于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大学不只是一个新的环境,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进行新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帮助新生了解大学教育,确立成长目标,适应大学生活,规范行为方式,顺利完成学业。而我国大多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由学校学工部门及各院系学工办组织策划,整体工作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开放性,没有很好的围绕促进学生学习的内核。当前大学新生基本为“90后”,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知意识和民主意识,而自我管理能力、抗挫能力较差,集体荣誉感较为薄弱,价值观较为功利化。这些特点为新生教育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挑战。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根据社会标准及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有目的地调整自己行动的活动 。通过激发新生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并引导新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改进大学新生教育的重要方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 ,“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我教育”在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其作为教育的目的、过程、手段的重要性都被广泛认同,大学新生教育是进行自我教育激发与培养的重要和关键时期。而要改变大学新生教育中缺乏“自我教育”引导的现状,一方面要改进大学新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另外一方面要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激发新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1.新生自我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思想是由知、情、意、信、行五个基本心理要素构成。知、情、意、信、行几个方面相互联系、制约、促进、转化,不断发展变化就形成了思想意识。新生的知、情、意、信、行各要素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知是前提,为新生教育的情感、意志、信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行为的导向;情强化了新生教育内容的认知,是催化剂,也是大学学习生活适应行为推动力;意调节行为,是杠杆,使其持续;信是学生对新生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信仰,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大学学习生活适应的精神动力;行是关键,是新生教育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发展的最终归宿,也是强化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活动。
因此,要提升自我教育的成效,达成新生教育的目标,需要新生对教育内容充分认知,形成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信念,养成大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
2.教育的内外化与新生自我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大学新生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纯粹强调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主导作用,没有新生主体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新生教育的内容就难以被新生真正认知和接受,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便失去意义。反过来,如果只纯粹强调新生的自我教育作用,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协调与引导,学生的认知便会盲目,行为养成甚至偏离大学生的规范。
在新生教育中,教育与自我教育是辩证统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和引领新生实现教育的内化和外化;同时,新生应调动起主体积极性,真正实现新生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从两方面努力: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确立适当的新生教育目标,充分灵活运用教育内容和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积极推进教育内容在新生主体中内化的进程;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创设机会、条件引导新生参与大学学习生活的科学实践,实现内化和外化结合。
当前我国大学新生教育工作一般安排在新生报到入学后,为期一个月,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一般内容的专业教育,纪律教育,健康和安全教育,生活适应教育系列活动。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教育形式难以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新生的主动性,许多新生积极性不高,甚至感觉“被教育”了。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即新生自身因素及学校教育因素。
1.新生自身因素
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心理无法适应教育模式的改变。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讲究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对新生的学习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生刚入校时,心理成熟度不够,无法改变高中时强烈依赖老师、被安排、被督促的学习习惯,进行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第二,目标缺失导致动力不足。新生进入大学,高考目标完成,新目标尚未确立,而实际的大学生活与梦想中的美好憧憬存在落差,导致其进取心和动力被极大的消弱。第三,对生活方式的改变调适不当。作为“90”后,新生告别独生子女的生活,对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不适应,失去原有对大学的热情。
2.学校教育因素
主要有:第一,教育模式僵化,系统统筹不足。新生教育内容涉及面广,且时间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教育内容多,时间紧,系统性不够,重点不突出。第二,教育形式不能满足新生需求,个性化教育不多,针对性不足。新生带着对大学自由精神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学校,却以班级的形式被安排参加报告、讲座、班会,被密集的“填鸭式”单向灌输,失去自主性。第三,新生入学教育主要由学校学工部门及各院系学工办负责,学校各部门、各相关人员沟通和协调不足。没有调动全员育人积极性,特别是专业老师很少参与,难以有效引领新生开启求学之旅。
依据以上有关新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提升自我教育成效的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要促进新生的自我教育,学校的教育团队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现行的新生教育模式,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激发新生的自我教育。
1.建构新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进行科学认知导向
自我教育,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生理条件下他们的心理因素、知识水平、环境和其他方面的内容,有一个基于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强烈的自我完善的愿望,确立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实行自我监督,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成效。
重视教育的美国大学,许多高校开展“大一的新生体验计划”贯穿学校教育第一学年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确立目标、规划学习、实践生活的过程中逐步熟悉大学生活。我国不少高校在新生教育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目标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目的是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量评价的指标内化,指引学生对比参考标准,认识自我,确立方向,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因此,应与时俱进发展好学生的评价、管理和激励制度,及时给予新生科学的认知导向,为新生的自我教育做好充分的前提准备。
2.打造新生自主选择的教育活动平台,进行丰富情感导向
新生能自主选择参与教育活动的前提是教育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策划组织适合学生(或部分)需求的新生教育活动,活动有其独有意义。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也基于两点:一是有自主意识,明确自身兴趣何在,实际状况如何,需要完善哪方面的素质,需要参与何种教育活动来提高,然后能调动起情感投入其中;二是了解所开设新生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效果预期,在此点上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充分的引导与说明。为此,高校在组织新生教育活动前应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于新生的指引充分而明确,充分调动起新生的积极性以及情感认同,自觉地参与教育活动,自动进行自我教育。
3.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进行坚定信念导向
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促进新生与老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还能更好改善新生与老师的关系,使新生“亲其师,信其道”,调动起新生的知、情、意、信、行,达成新生教育目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能促进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疏导,疏是指学生的思想的充分表达,导是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主导、疏导结合更能解决思想认知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为学生自我教育把握方向,解疑释惑,指点迷津。要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摆正位置,以关爱学生成长、期待学生成才的心态面对学生,平等和谐相处。例如,建立起“学生谈话”制度是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的有效措施,能更好坚定新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信念,增强自我教育的精神动力。
4.开展学生主体型榜样教育活动,进行榜样行为导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来的榜样典型,对新生主体行为的示范作用更为明显。原因在于,学生处于同一年龄群体,接受的教育影响因素基本相同,此时榜样的示范,会使得真实感更强、可比性更强、可学度更高;学生群体之间信息、情感沟通更为顺畅,其间树立的榜样,能发挥更强的号召力与感染力,有效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被树立起来的榜样,其标准能更好成为约束促进自我控制,更好内化为认知激励自我发展。如,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榜样树立了品行高尚、文明修身的典范;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榜样树立了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行为的典范;学术科研优秀的学生榜样树立了崇尚学术科学、勇于钻研敢于创新的典范;社会实践优秀的学生榜样树立了理论联系实践知行一致、投身实践锻炼成长的典范。打造学生主体型榜样教育新模式,塑造了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进行榜样行为的导向,使得新生的心理行为活动从模仿、顺从、外部控制转向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提升自我教育的成效。
5.创新新生教育体验活动组织策划,进行实践体验导向
体验式教育活动强调学生对教育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新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学校环境,而是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作用于学校环境,在与学校各要素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自身体验和经验。从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情感出发,教育者以新生为主体,采取活动、游戏和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成功地实现教育目的。在进行体验活动组织策划时,需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趣味性,创新活动形式,寓教于乐,从趣味活动中使学生体悟到教育内容;二是主动性,活动需要提供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机会让新生自己去思考、发现、欣赏新环境,在探索中增强自主性;三是反思性,通过对活动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思,强化和升华体验效果,形成新的理念和价值观;四是引导性。活动组织者要引导学生发现活动与生活的关联,深化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向良好的价值取向发展。
如今,自我教育现已受到学术界及部分教育者的重视。由于笔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及学术水平有限,论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关如何把握新生教育来达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自我教育精神的研究还有待相关的教育者及学者更深入的实践探讨。
2095-4654(2015)02-0155-03
2014-12-03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