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范利静 李元兵 赵春峰
负债对高校事业发展影响力的分析
——基于经济理论角度
三峡大学 范利静 李元兵 赵春峰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负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原因、经济学理论依据等相关问题后认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债务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负债经营,能促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高校负债 历史原因 经济学理论 依据适 度负债
2007年,国家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500亿元,而且,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一般的高校贷款在4亿元至8亿元之间。目前,全国高校正处于偿债高峰期,高校债务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热点。
一方面,高校负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使高校利用银行贷款负债办学,有效缓解了高校发展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负债因市场经济环境而产生,从经济学角度进一步分析,高校负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充分的理论依据,适度的负债经营能促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负债是国家经济市场化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其产生既有宏观体制变革形成的外部推动,也有高校自身扩张的内在原因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是其必然选择。为扩大内需,带动经济稳定增长,政府推行高校扩招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其扩张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仅1071所,招生159万人,入学率才10.5%,而到了2009年,普通高校就达到2305所,招生639万人,入学率24.25%。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扩招政策给高校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对财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高校负债根源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高校收入增长空间有限
高校是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法人,其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要达到占GDP的比重4%的目标,但实际上多年来,由于我国综合国力不强,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健全,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3%增加到2007年的3.1%,持续多年无法达到4%的要求。国家财政在保证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对高校经费投入增长缓慢,高校财政投入总额和生均经费都偏低。按照教育成本分担原则,高校收入的另一大块是学费,由于国家严格控制高校学费标准,学校也很难通过提高收费来增加收入。
随着大规模扩招,高校原有的办学条件已远远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各高校基础设施如学生公寓、教室、师资力量、馆藏图书等资源严重不足,软硬件条件落后,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高校拨款和学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投入迫使学校不得不寻找新的经费来源。
(三)资金供求市场化理念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负债的发展
扩招后的高校要发展,政府投入没跟上,自有资金也不足,很多高校收不抵支,银行贷款就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
1999年以前,高校办学长期恪守量入为出的原则,并不认可贷款筹资方式。“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被认可后,高等教育才开始引入市场、产业、负债经营等新思想来思考和制订高校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家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求得规模效益,高校突破了原有筹资理财思路,开始把银行贷款作为一种筹资手段,缓解经费短缺问题,以期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校扩招也是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银行商业化转轨的双重动机下做出的战略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要实行商业化转轨,其大量资金要涌入到市场上赚取利差,刚好扩招所形成的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产生了庞大的资金需求,银行看到了高校庞大的资金投放市场,另一方面,高校有稳定可靠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作为资金来源,有很好的成长性,作为一个具有国家信誉保证的贷款对象,银行也愿意主动放贷。在政府的推动下,高校普遍采取了“银校合作”的形式,银行贷款迅速成为高校扩招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高校负债的迅速发展既是政府扩招决策的衍生品,也是政府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极力推动的结果。
(一)负债经营理论是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核心部分,债务融资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合理配置资源
银行信用扩张增加货币流通量,扩大了社会购买力,增加了有效需求,拉动了经济发展,达到了增加社会财富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逐步认可高校借鉴企业负债经营的模式。在扩招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利用贷款缓解了政府投入不足形成的经费短缺困境,短时间内为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提供了经费支撑,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当时以扩大内需、延缓就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据统计,最初的三年扩招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高等教育大众化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甚至促进了一个城市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高校通过负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在这个规模扩张中,高校债务资金起到了重大调节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二)从货币通胀中获益,高校资产增值
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债务却以账面价值为准偿还,债务人实际偿还债务的真实价值要低于借入款项的原始价值,债务人因此会获得收益。一方面,高校向银行贷款,在较短时间内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购买土地,修建教学楼、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加强校园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取得的很多资产都是优质教学资源,储存的土地、房屋等资产也随着时间推移在物价上涨中大大增值。另一方面,高校利用信贷资金抢占机遇,合理配置资源,学科建设水平、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相应提高,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学校还可以根据需要盘活处置闲置性资源,用以偿还所欠贷款,优化资源配置。负债筹资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而且赢得了时间和机遇。
(三)促使高校强化内部管理观念,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如果负债经营,债权人会适当参与公司治理,加强监督。债务风险也是一种压力,公司管理层在债务压力下,势必会主动改善管理,减少债务风险,提高效益。同样,高等教育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高校运用金融、信贷等手段,筹措建设发展资金,资金总量成倍增长,市场风险也会增大,促使高校主动引入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规范经济活动,逐步增强高校抵御风险和适应市场规则的能力。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很快融入了市场经济,更加开放地面向社会办学,有利于高等教育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从更高层面上讲,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和高等教育发展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教育作为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国家财政一直在强化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虽然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达到4%的基本目标,却远远低于5.5%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平则更低。目前,政府已从国家层面着手,加大高校财政投入,同时从宏观政策上指导高校积极化解债务,引导高校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作为高校个体来说,高校资金运动是社会资金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流动有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高校发展依然面临资金供给不足的困惑。
因此,我们要走出认识误区,不能因为当前少部分高校存在巨大的债务风险隐患就全盘否定高校负债经营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可控范围内,适度的负债经营对大部分高校既有现实需要性又具备客观可能性,适度负债有助于克服高校资金短缺与使用效益低下并存的顽症,促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负债发展的成就历史会进一步检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负债经营、高等教育负债发展的道路也不会停止。
(一)适度负债,规范负债筹资程序
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应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保持合理的负债比例,统筹考虑负债融资数量区间和时间跨度,债务规模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如果过度负债,利用不当,容易产生支付危机,甚至还贷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贷款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高校要严格遵守国家贷款审批机制,贷款项目和额度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并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经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决定,提高负债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二)提高风险意识,合理规避债务风险
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贷款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财务指标,全面准确地评价资产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建立风险识别、评估与化解有机结合的风险管理体系,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防止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损失的程度。贷款风险指数是评价高校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当0<贷款风险指数≤0.4时,贷款风险较低;当0.4<贷款风险指数≤0.7时,贷款有一定风险;当0.7<贷款风险指数≤1时,贷款有较高风险;当贷款风险指数>l(或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0)时,则表明高校在该期间内不能再增加新的贷款。测算公式为: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期末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其中,期末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是指报告期期末银行贷款结存数;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近两年{[(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2*现值系数[(1+g)n/(1+i)n-1](1+g)/(g-i)。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三)拓展筹资渠道,优化筹资结构
高校应突破传统筹资观念,在合理范围内扩大筹资渠道,筹集更多资金,相应降低借款风险。高校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方筹资,强化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经费管理上,学校应加强预决算管理,提高净资产的比重,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支付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充分利用负债办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又要树立风险意识,资金成本观念,规避债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田恒平.高校债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帅相志,毛有高,傅庆民.高校负债办学风险的规避与偿还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投融资风险预警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4]张云.基于治理结构的公立高校财务风险机理分析[J].经营与管理,2009(4)
[5]伍海泉,周丹,李淑英.大学财政安全与治理策略——基于有限理性的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08(2)
[6]阎凤桥,卓晓辉,余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变化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2006(3)
[7]郑丽珠.浅谈高校办学中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4)
[8]王冲,王晓明.基于规模效益的高校负债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