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5-03-18 18:07郑州大学商学院丁滋芳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经济

郑州大学商学院 丁滋芳

论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郑州大学商学院丁滋芳

摘要:自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以来,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了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胀的威力不可小觑,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本文以通胀成因为切入口,通过与历史上西方国家应对通胀压力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对比,结合近几年我国面临的通胀问题,从而为未来我国的应对之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策略

从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来看,通货膨胀仍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小压力,也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难度。如何顶住压力,协调好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胀这两大任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值得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通货膨胀界定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导致的纸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现象。半个世纪来,通货膨胀一直困扰着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各个经济学派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众说纷纭。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很多,归纳呈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随之上涨,但以物价总水平的涨幅来定论通货膨胀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任何原因引起的总水平上涨均属于通货膨胀;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是生产成本增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其中包括因工资的过度增长而引起的生产成本的增加。综合各派学者的意见,可以把通货膨胀的实质含义归结为是在某一时期内一般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状态,反映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货币代表的价值不断贬值的过程。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背景及现状

(一)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特色”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里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尽管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国外广阔的投资前景以及国内需求的日益增长拉动我国经济逐渐从阴霾中走出。然而由于前期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信贷投放规模过大,导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了需求量,通货膨胀预期已经步步紧逼正常值。我国独具特色的经济特点又使得我国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得多。首先,我国的经济系统中存在着传统经济和非传统经济两个部分。其次,由于现实资本积累不足,再加上缺乏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来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向印钞机求助。再次,劳动生产率较为欠佳,人们高收入愿望与较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偏差。最后,我国在资金、技术上还依赖发达国家,对本国产品价格的影响能力又相对有限,使得在国际贸易中处境极为不利。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发展现状及主要表现

1、发展现状

央行公布的2014年度金融数据显示,尽管我国继续温和通胀的发展趋势,但仍应看到,我国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原因主要是推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动力可能已从单纯的“市场投机因素”向“生产成本因素”扩散,这也预示着未来通货膨胀压力可能长期存在。一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食品、居住类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会推升工资水平,进而推升商品价格,这在劳动力密集,劳动生产率进步较慢的农产品领域表现尤其明显。二是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为我国上游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

2、主要表现

目前,世界各国定位通货膨胀多采用以下指标来衡量,首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其次为生产价格指数(PPI),还有GDP缩减指数等相关指标。在中国的实践中,CPI是我们判断物价水平变化的最主要、最常用指标,也是央行进行货币政策的决策时参照的主要指标之一。统计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价格(包括商品和服务)涨幅,来看是否潜藏通货膨胀的苗头,若消费价格指数明显超过同期水平,升幅偏大,为避免通货膨胀,消除造成经济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央行可能对相关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做一定的调整,如对货币供应量的适度紧缩等。从2014年CPI指数来看,CPI翘尾因素高点出现在5、6两月,7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3%,与6月增幅持平,从8月份开始翘尾因素逐月回落,全年物价总体保持温和增长态势,但应注意到从同比数据看,部分食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高。食品中,鲜果和蛋价格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56个百分点。服务中,旅行社收费、家庭服务、飞机票和学前教育等价格同比涨幅均超过5%,可见目前我国的通胀成因将更多来自于成本,而成本推动的通胀是一种逐渐释放而非急剧释放的过程。所以综合来讲,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仍面临通胀压力。

三、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

20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之后带来了有效需求的不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需求拉上型理论在西方国家盛行。到了50年代,“滞涨”现象在西方一些国家出现,成本推进型理论成了很多经济学家诠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现象的主要理论依据,但此理论成因的研究稍显表面化。进入7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滞胀时期,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经济出现两次衰退。引发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政府采用宽松而无节制的货币及财政政策,采用简单的发行货币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石油价格上升等。此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意识到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目标之一应为抑制通货膨胀。他们已经认识到,经济政策的目标不能仅以经济增速的提升和就业人数的扩大来定位,而应追求低通胀下经济持续而稳定地增长为长期目标,并围绕此目标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8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及发展中国家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经历了长期的治理过程。政策逐渐放弃了战后以来实行的那一套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转而实行新的政策。这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理论。这些政策在倡导市场力量和自由竞争的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宏观经济调控,即采取严格的货币政策,通过短期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这些措施使各国通货膨胀率持续回落,但同时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和失业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又及时采取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措施,但留下了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的问题。

进入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情况各不相同。美国经济得意于技术创新和协调的经济政策,因而带来了经济的稳步增长,通货膨胀率也得到了控制;西欧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失业率大幅降低,经济复苏,通货膨胀率已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而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陷入长期的衰退。

另外,西方国家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以抑制通货膨胀。在货币的诸政策中,力求稳定物价、解决就业是首要的目的,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但是在不同时期,西方诸国的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国情,对货币政策四个目标的选择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二次大战以来,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代表,在上世纪中期均采用扩大国民就业的货币政策,继而调整为货币稳定为目标,到了20世纪末期,均将货币政策的着眼点放在了抑制通货膨胀上;加拿大从上世纪中期开始,根据本国国情,分阶段采用拉动就业、促进经济,稳定物价,抑制通胀的措施;德国则始终坚持抑制通胀、维持收支平衡的政策。这些国家,均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进行侧重点的调整,缓解了诱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带来了经济的稳步发展,使政策的指导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可行性策略

西方通过长期的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治理通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其因在于:首先,大环境相似,我国经过经济发展的转型,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与西方通货膨胀理论出台的社会背景类似;其此,就我国当前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而言,两者基本上还是平衡的,属于西方通货膨胀理论中的结构性供求失衡;再次,2008年我国制定了具体的经济宏观调控任务,其中包括,预防价格在结构性涨幅的基础上出现恶性演化,消除通胀的潜在危险。因此,对发达国家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以探索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未来之路。

(一)从各国实践经验来看,抑制通胀最有效的方法是紧缩货币政策

运用好货币政策有三大工具: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借助收紧市场流动性来遏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迅速上升;提升再贴现率,以减少货币供应量,收缩银根,提升同业拆借利率,以减少银行间资金的流动;使政府债券市场化,适机灵活回笼基础货币。这三大货币政策法宝具有各自的特点,其辐射面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强弱不同,应结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正确审慎使用。

(二)改变过度依靠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防止输入型通胀

由于长期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大量外汇流入我国,外汇占款过多所带来的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进而引起总需求的膨胀,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潜在通胀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尤其是初级产品的进口规模增加,由于初级产品价格飞涨导致进口成本越来越高,也将对国内物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引发进口型通胀。根据我国目前在国际贸易中所处地位,应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的趋势,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抑制进口型通货膨胀。

(三)鼓励生产,增加供应;促进就业,扩大内需

根据拉佛(A.laffer)为首的供应学派理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相对于商品供给过少而言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必须增加有效供给来吸纳过多的货币数量。政府除了增加财政投资,还可实施减税免税、信贷支持等具体措施及相关政策的配合,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的乐观性,从而达到鼓励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的目的。比如对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实施财政补贴,防止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后续产品价格上涨。

(四)采取结构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为应对我国结构型通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部门之间形成合理比例,从而防止某些产品(特别是关键性产品,如食品、原材料等)供求不平衡而引发物价上涨。具体来说,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调整税收结构,在税收总量一定的前提下,优化税率结构及征税范围;调整公共支出结构,在财政支出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合理改善财政支出项目及数额,以达到扩大就业,增加有效产出,降低通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继红主编.货币问题新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钟伟.货币政策应更多地关注通货膨胀[J].中国发展观察,2007 (12):39-40

[3]张绚,魏来.通胀时期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反思[J].经济理论研究,2008(11):82-83

[4]陈华,刘宁,刘志威.宽松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J].价格月刊,2011(1):1-8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货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古代的货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古代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