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运总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陈常礼
新时期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山东省日照运总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陈常礼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在于综合实力的竞争,建立现代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企业软实力,则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时下众多企业都已开始着手将内部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显要位置,深谙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品牌战略 企业软实力 文化认同感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信誉、内涵的象征。当企业有了先进的文化与先进文化理念指导,才能作出正确营运决策,才能更贴近职工实际,使职工在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指引下提升文化认同感,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全面提高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的高效率。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企业管理风格以及企业的良好形象等的总和。为了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作为企业发展灵魂的企业精神必须满足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表现出“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精神。在文化建设中,通常员工的思想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动向,精神面貌可以反映出理想抱负,所以企业发展过程必须要结合内部员工的实际情况,再综合企业宗旨以及整体发展战略等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树立企业特有的企业精神。同时,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也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关键性影响。只有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新老客户的信任,从而获取市场、巩固企业的实力。企业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过程中,能够同期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以及员工职业素养。此外,企业管理风格也是建设重要环节之一,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管理风格,也是建立于企业精神之上,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存在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正由于企业激励机制的存在,企业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时可以得到应有的赞赏和鼓励,从而可以促使企业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员工提供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全体员工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条明确的发展方向。相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的规范更容易让员工理解并接受,也能够促使员工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CI”系统又称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是企业大规模化经营而引发的企业对内对外管理行为的体现,是以企业定位或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对外关系活动、广告宣传以及其他以视觉和影响为手段的宣传活动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统一性的一种综合系统设计,力求企业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于社会大众面前,从而产生出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健全的“CI系统”并付诸于实践之中,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并提高企业知名度,充分打开市场经营渠道,继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习日常化、工作化方面,即学习围绕着工作开展,学习与企业其他工作环节同等重要的;二是在工作中学习,通过日常工作积累新的知识,树立员工“工作即为学习”,使其得以在工作期间实现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实现这一学习文化组织构建的主要手段是培训,企业可以定期派员工参与培训活动,给每一员工自我增值的机会,让员工更新现有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工作技能专业度与工作热情。同时,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自己地重视,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然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理论支撑。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稳定员工队伍,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生产力,一面创造经济效益,一面解决员工的发展问题,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企业要以辩证思想观看待发展的问题,不能只顾及客观规律,也要考虑“人”的感受和切实需求,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人物互促才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换言之,假如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也不可能快速进步。因此,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企业文化必须摒弃强制管理的旧观念,坚持尊重人、关爱人的管理理念,将员工的意愿和需求放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注重群体意识的作用,以实现员工目标和企业目标的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各企业的当务之急,故应在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树立正面的企业形象,以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1]王宏晴.企业文化与愚民政策的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3年(13)
[2]李捷.中国大中型国企企业文化陈述的实证研究[N].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10)
[3]许高崇.民营企业如何锻造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与管理,2005 (12)
10.16266/j.cnki.cn11-4098/f.2015.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