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政,刘向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教育部、财政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权威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3 300多所,在校生近3 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 000万人,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两亿多人次,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
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层次结构不合理、基本制度不健全、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从教育模式“转型”到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艰难时期。为此,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和路径,建构“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体制机制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办学模式的重要举措。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建设“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实施“行企校”三方联动的一体化办学模式,开展了订单培养、创办“船舶工程设计班”、培训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和教师流动工作站、开发课程和技术服务项目。通过全方位的合作,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由市场牵引,将能力转化为效益,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变化频率和产业升级等关键性因素对于企业生产的快速影响力急剧显现,使企业同时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在人才调配中投入更多的要素。同时,面对产业升级和社会职业岗位的急速变更,职业教育的办学与人才培养面临极大挑战。在此种发展趋势下,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行企校”一体化办学,就成为双方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战略选择。
“行企校”分别表征现代经济社会建设中经济、生产和教育的三条主干线。职业教育“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质是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良性沟通机制,避免学校以单向度的教育视角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及企业以单向度的视角审视人才培育的问题,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与产业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以达到校企双赢目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即各类职业院校),通过搭建“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交流平台,直接推动学校、产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对于区域经济与资源整合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施,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办学经费筹措等方面开辟新路径。职业教育“行企校”一体化办学,以协议或契约等合作方式搭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桥梁,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彰显职业教育办学的本质特征。
职业院校“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关键在于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这包括办学主体的确定、“行企校”教育活动的实施、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以及相关一体化要素在实施体系中的互动关系。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是机制和体制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从而保证了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的顺利进行。
葫芦岛市政府和学院十分重视政校企合作组织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在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的同时,葫芦岛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意见》 (葫政发 [2011]32号)、《葫政办发中长期发展规划任务分工的通知》(葫政办发 [2012]12号)、《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通知》 (葫政办发 [2013]80号) 等文件。2013年,葫芦岛市编制了《葫芦岛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改革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环渤海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 《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产学研基地管理办法》等19个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平台依法依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支持下,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组建环渤海船舶行业校企合作委员会,辽宁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大连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天津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企业和环渤海区域地方主要船舶企业等47家知名行业企业加盟。该委员会的成立,促进了学院与环渤海船舶企业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订单式培养和产品开发、技术服务、项目研发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平台。
由葫芦岛市政府牵头,相关主管部门、北港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葫芦岛市船舶行业协会、葫芦岛市机械工程学会、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黎明锦西化工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8家单位加盟,组建了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葫芦岛区域政校企合作理事会。该理事会的成立在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引进、项目指导和招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
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
学院依托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在原有“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基础上,建成了3个工程中心,完善了船舶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施校企人员互聘互派,企业人员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出台了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系列文件,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校企深度融合与人员互派互聘提供了制度保障。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共管、互惠双赢的“融合式”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批准,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加入行业内颇有影响的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其股东。校企双方以船海工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为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船舶生产设计、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共管、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机制。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项目建设过程中,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订单培养、创办“船舶工程设计班”、培训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和教师流动工作站、开发课程和技术服务项目。通过全方位的合作,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由市场牵引,把能力转化为效益,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大连船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的船舶设计业务发展需要,学院和企业决定合作培养船舶设计紧缺专门人才。针对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动手能力缺乏的情况,校企共同设计培训方案,提升教师能力,采取了培训和实操相结合的举措,弥补能力短板。在国家骨干高职院三年建设期内共举办了船舶设计理念提升、船舶设计软件使用、船舶设计能力巩固、船舶设计能力提高等培训班。共140名专业教师参加了培训,船舶工程技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和船舶电气技术三个重点专业都选派教师参加了培训,均取得了船舶设计能力结业证书。
根据学院和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协议,学院在公司建立了教师工作站,先后选派80余名船舶专业课教师进站,完成真实船舶设计任务。进站教师被分为5组分别完成不同的真实船舶生产设计任务,公司为教师提供船舶设计说明书,讲解任务要求,实施“倒逼、无界限、挤压式、救助型”训练模式,由教师完成生产设计图纸,完善设计信息。经过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工作,5组专业教师团队完成了“大连金州新区300吨级渔政船”“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300吨级渔政船”“400 DWT杂货船”“11 500 DWT杂货船”“3 400吨干货船”等5艘船的送审设计。
青年教师是学院的中坚力量,为培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合格教师,学院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公司顶岗锻炼,担任“访问工程师”,参与真实船舶生产设计任务,跟踪生产设计全过程,学习和积累生产设计实践经验。2011年以来,教师工作站共培训教师100余人。通过在工作站中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学习,青年专业教师很快熟悉了船舶设计流程,提高了设计过程中软件使用、设备选型能力等能力,最终具备独立完成生产设计的能力。使得青年教师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了个人潜能,增强了技术研发的兴趣,促进了个人成长。
为适应大连船舶工程中心未来发展对船舶工程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校企双方协商于2011年6月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书》,根据企业提出的用人能力标准对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双方按照《订单培养协议书》的规定内容,共同举办“船舶生产设计订单培养班”,实行“2+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能培训,第三年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到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被选派到真实的设计岗位工作。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公司的设计资源,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又解决了公司设计人员短缺的问题。
校企双方合作开发、开设了“船舶工艺”“造船英语”“造船规范”“造船说明书”“船舶制图基础”“造船软件”“船舶CAD”等7门培训课程。学生采取“倒着学”的方式,先看图,看线条符号,再看造船标准,再看行业规范。教师利用公司提供的图纸、动画、模型等企业技术资源做成教学动画片,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针对性,课程开发也找到了方向。有67人得到了公司的认可,签订了用工合同。这些订单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进企业就能干活,做到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已成为用人单位发展的主力军。
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解构重组是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把船舶企业典型生产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把船舶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骨干课程,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等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了高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校企双方在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按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五步骤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双方共合作开发了13门专业核心课程。“船舶结构与识图”和“船舶CAD/CAM与生产设计”是船舶工程系的核心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所有参编教师都到设计公司参与了真实的项目设计,从企业信息资源、相关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各技能岗位之间的广泛联系等多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解构和重组,使这两门专业课更加具有职业特征和能力培养特色。
2012年5月,应大连船舶工程中心发展需要,学院与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院中所”——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葫芦岛分公司,分公司以学院船海工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为基础,以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打造企业技术服务的合作平台。分公司承担了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生产设计、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使学院的专业、师资和设施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解决了制约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船舶设计人员紧缺的瓶颈。学院负责提供办公场地并选派设计人员参与项目开发,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负责开发辽西地区船舶工程技术服务市场,承接船舶工程技术研发、生产设计项目,校企双方共享技术成果和利益,共同承担设计责任和风险。校企双方还可以各自名义分别承接项目,也可以分公司形式共同承接项目,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无间。校企合作开发了“专业捕虾船生产设计”“3 000吨级渔政船结构生产设计”“可拆解组合式船舶开发设计”等十几个项目,实现技术服务项目到款911.65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总之,职业教育“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是遵从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是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然性选择。“行企校”一体化模式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走向职业能力本位模式。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高职院项目建设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实施“行企校”一体化办学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行企校”一体化模式主体组织建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模式评价机制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1]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Z].葫芦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14.
[2]张驰,张磊.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27-32.
[3]刘福成,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