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文体学分析

2015-03-18 22:50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体学布莱克变异

吴 悠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伦敦》的文体学分析

吴 悠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威廉·布莱克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伦敦》是其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备受关注的一篇。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表层结构变异、深层结构变异现象和过分规范化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提高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英语诗歌的欣赏能力。

文体学分析;《伦敦》;变异;过分规范化

威廉•布莱克作为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先驱,身处英国社会巨变的时代。18世纪,法国革命爆发,英国经年对法用兵,导致法国民不聊生。作为诗人,布莱克描写政府和教会对当时英国士兵、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如小孩、妇女等的摧残,借此反映诗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政府教会的痛恨。《伦敦》也不例外。《伦敦》全诗共四节,描绘的是诗人穿过伦敦街道、房屋、教堂时的景象,目睹了民众脸上的悲伤和无奈,耳闻扫烟囱孩子的惊叫、倒霉士兵的无奈叹息以及妓女的诅咒。

国内对威廉•布莱克《伦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诗歌意义分析和与其他诗歌对比,鲜有文章从语言学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如王林探析《伦敦》中意象的使用和其象征意义;李海云从诗歌音韵方面出发,得出该诗的节奏和韵律深化了诗歌主题,并达成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结论;潘宇文通过对比威廉•布莱克的《伦敦》和另一位浪漫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年》,揭示诗人诗作与其所处社会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一致性,同时借由诗歌的布局和语言分析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值得注意的是,王博对威廉•布莱克的诗歌进行了文体学分析,但其分析对象过于宽泛,研究结果过于概括,并未对威廉•布莱克的某首诗进行全面的文体学分析;另一方面,威多森认为文体学既分析语言形式,又探究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和社会道德意义,是文学批评和语言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一、《伦敦》中的变异现象

英语文体学中,变异是突出或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一种手段。前景是源于艺术批评中的表达,前景和背景相对。画作中前景正是画家意在强调的地方,同理,诗作中的前景也是诗人想传递给读者的主旨思想。语义学的变异说将文体视为常规的偏离。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语义学理论,将文体看作是对常规的超越,并基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将语言变异分为两大类:一是表层结构变异,二是深层结构变异。表层结构变异顾名思义即发生在语言表层的变异,包括语音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等;而深层结构变异涉及到语义层面,并由修饰手法得以实现。

(一)表层结构变异

1.语音变异

语言的语音变异是诗歌中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因为诗歌非常注重语言的韵律、美感、节奏,借由词的重音、低音和声调的变化,诗人将本人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在《伦敦》中,语音变异主要体现在省音,主要是非重读音节,其中包括词内省音和词后省音。例如诗的第一二行,第八行,第十行出现的“charter'd”“mind-forg'd”和“blackning”分别是由“charted”“mind-forged”和“blackening”省音而来。属于词内省音,都是省略了字母e,这种变异一方面让词的元音更突出。单词元音读音加长后,起到突出强调的效果。再者,突出元音让诗歌的节奏更和谐。而“thro'”完整形式是“through”,省略后面的非重读元音,将其与随后的词联系更为紧密。

2.书写变异

书写也是作者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英语中书写一般涉及到单词的排列、大小写、标点符号等。诗歌中,书写变异一般体现在其文本形状,字母的大小写和斜体,标点等。

在《伦敦》中,书写变异反映在其字母的大小写上,除了专有名词,每行首字母大写和第一人称“I”的常规现象外,诗中出现的书写异常有:第五行的“Man”,第六行的“Infant”,第九行的“Chimney-sweeper”,第十行的“Church”,第十一行的“Solider”,第十四行的“Harlot”以及第十六行的“Marriage”。全诗共十六行,书写变异基本上贯穿了整首诗。人、婴儿、扫烟囱孩子、教堂、士兵、妓女、婚姻这些都是诗人布莱克在《伦敦》中想传达给读者的主要描绘和关注的对象。借用书写变异的方式,将这些对象前景化。

人的喊叫,婴儿的哭声,扫烟囱孩子的惊吓,教堂的腐败,士兵的悲哀,妓女的诅咒,婚姻的厄运,是对当时伦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借由诗人伦敦街头的这些所见所闻,诗人在用美丽哀婉的文字描绘伦敦生活的同时,借由字母大写的书写变体这一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很快地注意到这些词,并下意识地给予更多的关注度。

3.词汇变异

词汇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不论是在传达词汇表层意义还是延伸意义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词汇的变异是文体学研究文学作品的重点。词的运用不仅可以反映作者的创作风格、体现作品文体,而且可以洞察作者行文时的思想和想法。由于特定的语境或表达需要,有时作者需要背离常规词,临时造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伦敦》中的第一行:“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charter'd street”和“charter'd Thames”中的“charter'd”在这里是由名词charter加-ed变为形容词作定语修饰街道和泰晤士河。诗人有意将其具体化,动态化。当读者读到时,会自然地想:“是谁将街道独占的呢?”而独占街道的这个“谁”——正是在诗歌第一节中布莱克抨击的对象——政府。

同样在诗的第八行和第九行,“The mind-forg'd manacles I hear./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中的“mind-forg'd”“Chimney-sweeper”都是复合词。“mind-forg'd”是有名词“mind”和“forge”加-d形容词合成,使其表达出更为丰满的意义——心灵铸造的枷锁。诗人形象地暗示人们自身的教条式的思想也是造成他们倍受压迫和剥削的原因。“Chimney-sweeper”是名词“Chimney”和名词“sweeper”的合成。两者的合成使词汇在形式上简洁,意义上更加丰富,也增加了诗歌本身词类的多样性。

4.句法变异

句法变异实际上可以说是对语法规则的破框现象,即打破常规的语法现象。

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是词序的颠倒,例如把宾语、主语放在前面,而动词放句末。其主要的目的是让诗歌每行行尾词可以构成押韵的形式,和强调前面的句子成分。例如《伦敦》的第一节第三行: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我走过每条独占的街道,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我看见每一个过往的行人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违背了正常的语序(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该句的语法结构是“宾语+状语+主语+谓语”。一方面诗人是为了押韵的需要,另一方面突出了“mark”。

再如该诗的第二节: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每一个人的每声呼喊,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每个婴儿害怕的叫号,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每句话,每条禁令,

The mind-forg'd manacles I hear.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整个小节实际上可以重组成一句话:I hear the mind-forg'd manacles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诗中违反常规语法而构成“状语+宾语+主语+谓语”的结构,诗人将所有的状语置于句前造成突出的效果。同时“in every”的重复,也让诗的情感层层递进。

(二)深层结构变异

深层结构变异所指的是,表面上矛盾、用词不当、歧义等变异;实际上在其深层却埋藏着更意远更深长的意义。诗歌深层结构的变异主要是语义变异,而语义变异常常是借由修饰手法来实现的。诗中第三节第二行“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ls”,其中“blackning Church”表面上是在说教堂常年被烟囱里的黑烟熏得黑得令人震惊;事实上,诗人借由教堂黑暗指教会非但没有庇护贫苦人民,反而让孩子们去清理烟囱,从而反映当时教堂对人们的迫害。其次,最后一节的第一行:“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中“most”词的使用会造成歧义,从而形成不同的解读,到底是作者前几节当中所提到的喊叫,还是指街道上最常听到的,又或者是如郭沫若先生说翻译的最怕听到的……这种语义上的歧义反而衬托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不安和社会的动荡。再者在全诗的最后一行“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中,诗人将“Marriage”和“hearse”两个不相调和的词语放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妓女让夫妻双双染上性病,由于父母对此无知而导致婴儿染上疾病,婚礼上的马车终将变成葬礼上的灵车。矛盾修饰法的运用,让两个语义矛盾但是逻辑合理的词放在一起,使语言的表达形象生动,含义也更为深刻丰富。

二、《伦敦》中的语言过分规则化现象

过分规则化是突出主旨或前景化的另外一种重要手段。过分规则化包括语法规则化、词汇规则化和语音规则化。《伦敦》中过分规则化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方面。

|ˋ ˇ|ˋ ˇ |ˋ ˇ|ˋˇ|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a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b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a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b全诗采用的是抑扬格四音步,韵尾呈abab cdcd efef dgdg形式。此外诗歌的每一节都采用非常严格的全韵。整篇诗歌用强有力的节奏表达出诗人对贫困百姓遭遇的呐喊,将诗人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修饰中,重复是指对单词、短语和句子的连续或者间隔的重复使用,在该诗第二节的前三行,“in every”构成首语反复,旨在加强表达诗人对贫困大众的同情和悲痛。另外诗人连用五个“every”强调人们是如此痛苦,痛苦是如此普遍。

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不管是在语音、书写、词汇、句法方面的表层变异,还是在语义变异这类深层变异上面,以及诗歌的音律方面,都将整首诗的情感发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变异和过度常规化现象也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整首诗歌和它所表达的主旨。

[1]吴伟仁,张强.英美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湘云.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于学勇.英语诗歌文体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王林.威廉·布莱克诗歌中的意象使用分析:以《伦敦》为例[J].安徽文学,2009(7):91.

[5]李海云.布莱克《伦敦》音韵效果探析[J].社会科学论坛,2007(7):188-89.

[6]潘宇文.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年》之比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5):195.

(责任编辑:张新玲)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London

WU Yo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s a British romantic poet in 19th century, William Blake’s London arouses much concern in his Anthology Songs of Experi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appreciation London will be explic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and analyzed under theories of modern stylistics, from the angles of over-regularity, surface-structure and deep-structure deviation.

stylistic analysis; London; deviation, over-regularity

H315

A

1009-8135(2015)01-0128-03

2014-11-03

吴 悠(1990-),女,湖北天门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文体学布莱克变异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清夜
变异危机
变异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新生
天真的预言
一粒沙子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变异的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