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希王 巍
(1.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山西太原 0300031)(2.太原电视台新闻部,山西太原 0300024)
小说到影视剧中男性侠客形象变迁论
——以“射雕”三部曲为例
陈 希1王 巍2
(1.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山西太原 0300031)(2.太原电视台新闻部,山西太原 0300024)
在影视剧中,人物是构成情节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人物形象塑造的衍变也成为最受关注的一个部分,中国传统武侠影视剧因为对人物形象塑造的缺失造成文戏与武戏之分。金庸作品的“射雕”三部曲都改编为电视剧,分析对比其中三位男性侠客形象的塑造,展现由小说到影视剧中男性侠客形象的变化,揭示人物塑造差异形成的原因,不仅因为艺术形式的转变,还包含了市场经济性因素。
“射雕”三部曲;人物塑造;男性侠客;改编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般叙事性文艺作品都极为重视的一个部分,在小说与影视剧中,都需要将人物表现得不同凡响,奇特杰出才能使该人物形象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使作品的艺术价值更上一层楼。金庸的作品能广泛流传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作者突破了通常武侠小说的局限,在作品中书写了人性,体验人生并努力塑造个性不同的人物形象。又因为其人物形象的鲜活,他的作品也被影视作者不断改编,在改编过程中,又塑造出了各具差异的侠客形象。
首先,金庸在塑造人物时善于将矛盾立体化,比如将家族兴衰、门派争斗、阶级分化、民族纷争、感情困扰集中在主人公一个人身上,将各种矛盾与人物的命运结合到一起,使主人公陷入难以两全的人生困境。《射雕英雄传》中的故事发生在南宋即将灭亡的动乱年代,郭靖出生时,父亲已经被金兵杀害,在随母亲流浪大漠时,习得武功,回到中原,又历经坎坷,在艰难险阻中他凭借着大无畏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不断战胜苦难,终成一代大侠。《神雕侠侣》中的男主人公杨过,他的生父死于黄蓉之手,但被郭靖与黄蓉夫妇抚养长大,又将遭武林正派唾弃的西毒欧阳峰认作义父,与小龙女本是师徒关系,却产生了男女爱恋,虽为纯洁的情感,但在封建礼教与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两人背负了混乱师道的重责,被武林正派中人不耻。所以两人的感情历经坎坷,也正是在如此的波折之中,杨过完成了对自我心胸魄力的锤炼。《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的母亲殷素素是魔教中人,父亲张翠山是武林正派武当七侠之一,张无忌的出现属于正邪势力的交锋与融合,但他也具有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的大侠风范和悲悯情怀。金庸通过描写人物面临现实与命运时内心的挣扎,折射出多彩的人性光辉。
其次,塑造的侠客形象多为圆形人物。这些侠客并非完人,他们的性格弱点也是造成他们命运起伏的一个方面。《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在受伤、中毒、诀别、断臂这一过程中,正因为他自身性格偏执,难以忍耐,造成了断臂之痛。但是性格的弱点使英雄人物的人性更加真实,丝毫不会影响他精神的崇高,因此一代大侠的称号也是实至名归;《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就因被人看作是出身低贱的孤儿,尝尽人间冷暖,历经江湖凶险,看淡世态炎凉后,一心练武,平定纷争,成就侠客伟业,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再次,金庸通过塑造侠客形象去强调人们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具有深重的社会责任感,把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贡献看作是自己的一种义务,英雄行侠仗义、为国为民完全出于一种自我的道德追求和责任。郭靖镇守襄阳,为的不是“占山为王”,为的不是扬名立万,更不是为了博得君王的召见和赐封,金轮法王以郭襄为要挟,要郭靖弃城投降,以换取女儿的性命,郭靖大义凛然,眼见女儿生命遭到威胁,为了襄阳百姓,他不惜牺牲亲生女儿的生命。郭靖心里的矛盾和挣扎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爱子之心让位于国家和人民,“大侠”的社会责任感由此而上升,这正体现了儒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郭靖数十年如一日,为了大宋百姓的安危,扼守襄阳,“虽九死其尤未悔”,这种对国家、对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那些真正的英雄身上才能涌现出来。
金庸通过武侠小说这一形式,经由自己的天才想象和合理安排,用中国传统文化,集儒、释、道、法、墨诸家之长,融会贯通,把“侠客”这一人人熟悉但又概念模糊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这是他的追求和寄托,也是他对大侠这一概念的独具慧眼的理解和阐释。
对于武侠电视剧中的男性侠客形象塑造,首先想到的便是演绎这些形象的演员。金庸武侠小说是电视剧改编的蓝本,小说中的人物被立体化,读者在此时也大部分转换为观众,因此大侠形象是否具有书中所描绘的特质,是否符合观众心中理想化的人物,是观众在对影视剧进行审美欣赏时所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倪学礼在《电视剧剧作人物论》中谈到:“相貌与气质,是人物给予他人的直观印象。”人物形象由文字描述变为实体形象,观众在接受期间总会存在不同于内心预期的心理落差,因此,出现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接近原著作品这一争议在改编电视剧中是必然的。演员与书中人物要达到神似与形似,选用的演员个人的精神气质要与小说中的人物基本达到一致,即为“神似”。如果神似难以达到标准,就要依靠服装造型设计,使得外观与书中人物的某一特定身份或性格相符和,达到“形似”。
“射雕”三部曲是被改编为影视剧作品次数最多的三部金庸武侠小说,因此塑造这三部曲中三位男主人公的演员也有很多,但是几乎每一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由具体演员进行演绎,被立体化为影视形象后,争议与分歧便随着该电视剧的播映时刻存在于演员周围。金庸武侠小说“射雕三部曲”的男主角分别为:郭靖——较为受众接受的扮演者有黄日华、李亚鹏、胡歌;杨过——较为受众接受的扮演者有古天乐与黄晓明;张无忌——较被受众所接受的扮演者分别有苏有朋、邓超,他们对人物的塑造,各有一些让观众称赞的地方,也有不少细节被观众诟病。
男主角大侠形象的塑造,形似和神似缺一不可,既要表现三个人物形象不同的侠客形象,每一种性格特征也需要演员表现得非常到位。以郭靖这个侠客形象来说,观众认为1983年香港无线电视台版《射雕英雄传》中黄日华所饰演的郭靖是难以逾越的,其气宇轩昂的外形与一身凛然的正气,符合了郭靖身为一代大侠的标签。内地版郭靖的扮演者李亚鹏则广受诟病,观众称其在剧中形象缺乏变化,较为死板,仿佛郭大侠从未长大,为此制作者们曾在访谈中解释为这是编剧导演和原著作者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电视剧中的大侠形象想做到人格、心智等方面的变化着实不易,更多的时候为了迎合观众心中的“郭靖”形象,电视剧中不得不让人物显得类型化。至于胡歌饰演的郭靖,则因为太过青春被评为偶像剧版《射雕英雄传》,无论从关注度还是满意度来说,都不及以上两位演员所参演的电视剧。
杨过的形象塑造同样是香港无线的古天乐更为观众所接受。内地版黄晓明饰演的杨过接近于“形似神弱”,他外表英俊潇洒和杨过很贴近,但是表演过于做作,演技上和港台版的古天乐有一定差距,《神雕侠侣》这部剧有一场重头戏,就是杨过和郭靖同床共眠想要暗杀郭靖,这一夜杨过进行的思想斗争也成为日后他成为神雕大侠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处使用了画外音表现了杨过的内心世界。而“人物的内心独白是人物内部动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心独白直接将人物所思所感倾诉出来,用源自心灵的声音取代了人物形象的表现”。一开始他所想的是杀了郭靖拿了解药和小龙女远走高飞回古墓,不再理会这人间的纷纷扰扰。但他忽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啼哭想到了惨死在蒙古兵刀枪下的大宋子民,转念想到:“我这个时候刺杀郭靖,原本是轻而易举。但是他一死,襄阳难保,这城中成千上万的孩子,岂非尽被蒙古军残杀?我为了一己私仇,却害了无数百姓性命,岂非大大不该?”接着转念又一想:“我如不杀他,那裘千尺的半颗绝情丹如何能给我?我若死了,姑姑也不能活了。”于是他不由把心一横:“罢了罢了,管他什么襄阳城的百姓,什么大宋的江山,我受苦之时,除了姑姑之外,有谁真心对我好?世人从来没有关心过我杨过,我又何必去爱世人?”正当他举刀要杀郭靖之时,看到郭靖“气定神闲,脸色祥和”的神态不由又思量:“郭伯伯一生正直、光明磊落,实是个忠厚之人,以他的为人,肯定不会害我的父亲,莫非傻姑神志不清,胡说八道?我这一刀刺了下去,要是错杀了好人,那可真是万死莫赎了。且慢,此事还需探问清楚再做打算。”古天乐将这一信一疑、将信将疑,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在剧中演绎得入木三分,也把杨过复杂的心境,至情至性的性格特征表露无遗。将杨过身上亦正亦邪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精彩。而黄晓明则更多的表现出杨过痞的一面,对其复杂的内心戏则表现不足,缺乏内涵和韵味,只能靠行为,场景渲染而非靠表情联动来表现。
而邓超所饰演的张无忌则是“神弱、形不似”,邓超本身的气质可以说与张无忌相差甚远,邓超所扮演角色多潇洒狂放,和张无忌宽厚仁慈、被动随缘的性格特征有出入,而《倚天屠龙记》三地合拍版中饰演张无忌的苏有朋形象特征极其符合,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和邓超外形特征差异还是很大的。眼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神似”的重要性胜过“形似”,如果只有“形似”,受众会觉得单薄而粗糙,没有余味。
(一)受众的需求
在金庸的作品中,几乎都以江湖乱世作为背景,在其中诞生出侠客英雄和恩怨情仇。这可以被用作任何一部金庸作品的解码器,我们从其中探寻出普遍的文化意义。金庸以乱世江湖隐喻现实社会,侠客们崛起于乱世之中,试图在混乱中重建江湖秩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欲的泛滥,道德的缺失,受众处于高强度、重压力的工业化社会的生活中,对主体理想的追求和人生现实的落差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和恐惧,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又引起个人怎样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话题的讨论,对成功的追求成为受众人生价值的指向。此时的社会秩序就如同混乱的江湖秩序,人们渴求一个具有侠义精神的英雄来重整社会秩序,侠客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人格价值的象征,他们在江湖的混乱与生存的困境中,积极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存在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承担着所在的社会集团赋予自己的重任。
这样,金庸笔下的“江湖大侠”转换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英雄”。他以天马行空的幻想、隐喻的叙事手法向受众讲述了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代与文化氛围中不可避免的困惑,以对侠客行侠仗义的行为幻想引起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作为社会普通阶层的观众群,都在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与金庸所塑造的出身底层、信念坚定、执着努力的侠客形象的奋斗历程感同身受,这些侠客不仅获得了感情与事业的成功,更实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成就了人性的飞跃。正是这些侠客的成长史,使得受众对金庸小说或改编的武侠影视剧始终追随,看一代又一代演员对其心目中英雄侠客的塑造。
(二)市场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三国演义》、《水浒传》逐步搬上荧幕,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此类剧更能体现出纯粹的民族侠义精神。金庸小说中所刻画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一主题,是在中华大地上最为正统,最被称道的武侠文化。随着时机的成熟和内地制作电视剧技术的突飞猛进,内地继香港台湾之后开始着手改编金庸武侠电视剧。
在对原著的改编上,香港与台湾版本都对原著的改动较大,内地则是完全尊重原著;在制作方法上,香港台湾版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制作出的电视剧略显粗陋,而内地版则利用现代化的拍摄手段和有利的空间条件,制作水准明显高于之前两个版本。但是在改编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香港无线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将电视剧的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开凿上,由无线制作的金庸武侠剧,每部的主角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是不容替代的印象。反观内地,首先,武侠作品被拍得太像历史剧,缺少了武侠味;其次,虽然情节基本忠于原著,但重点放在了渲染宏大场面与唯美画面上,而对于人物的观照自然减少,这样使得本该是圆形人物的侠客形象在内地的制作方手下全部化为扁形的类型化人物,缺少了韵味。受众虽然因为原著本身情节的精彩而接受了这些新拍的剧作,却不如香港与台湾版本的电视剧看了之后那样反响较好,留下了唯美但是空洞的印象。
同时,对于演员的选择,香港更敢于启用新人,这样既栽培了新人,又利于发展以剧带人,以人红剧这种良性循环。内地则因为市场的逐渐开放,经济性因素更多地影响到角色的选用。在演员选定过程中,不断地会有媒体进行爆料渲染,使得“射雕”三部曲开拍伊始便饱受争议,而这种争议正是制片方所期待看到的,因为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更多的曝光率往往代表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角色的选用上,不是选用最合适的,而是能带来最大经济效益的,这对于我国电视剧来说,是艺术性的降低与市场化的增强,容易导致真正有实力的新演员被埋没,既无法发挥自身优势,又不能给观众带来好的艺术欣赏效果。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市场如何变化,改编金庸的武侠小说始终会不断掀起受众热议。刘亦菲、黄晓明版的《神雕侠侣》还留有余温,更新制作的新剧又已经进入到后期制作阶段,而在演员的选用上也注重选择更年轻的观众喜欢的面孔。无论效果如何,必然会在观众中引起新一轮“版本论剑”,在争论过程中不应单纯看重艺术性或经济性,应该两方面结合,才是未来“侠客”形象塑造的出路。
[1]倪学礼.电视剧剧作人物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郑宗荣)
The Image Change of Male Knight from Novel to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egend of the Condor Trilogy
CHEN Xi1WANG Wei2
(1. Departm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Commerce, Sha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xi 030031; 2. News Department, Taiyuan TV Station, Taiyuan, Shaxi 030024)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plays, character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lot of conflict, and in the adaptation of novels into films and TV programs, evolution of image shaping characterizes the most attentive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drama of movie and TV drama, the lack of image shaping brings about the separation of acting and singing performance on one hand and martial art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AS the Legend of Condor Trilogy by Jin Yong has been adapted into TV drama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image shaping of the three related male Knights, unfolds the changes of the male knights from novels to TV dramas. The motivations that br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image shaping are uncovered, which are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artistic forms, but also with market economic factors.
Legend of Condor Trilogy; characterization; male knight; adaptation
I042
A
1009-8135(2015)01-0098-04
2014-10-19
陈 希(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师,主要研究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王 巍(1986-),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电视台新闻部工作人员,主要研究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