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隆湖六站小学 闫洋珠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是声、光、电、图等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可以延长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弥补小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经历有限、表象储备贫乏而造成对课文描绘的、距离现代生活较远知识点的感知和理解的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了一定的优势。
集中注意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多媒体中的形声资料是一种吸引和集中注意力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朗读课文时,如果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便会使学生入境提神,引发联想、想象;放一段有关语文的影像资料,可以增加感性认识;板书设计成动画形式的课件,不仅节省了课上板书的时间,还增加了板书的容量,起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功效。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浓度,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收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对教育内容进行感知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做基础。学生的感知有些是在社会生活中获取的,有些是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但大量的则需要在课堂上得到,这势必要求老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劳动,搜集海量的信息,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得到在社会生活和课外阅读中感知不到的内容。因此,老师要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必须做出反映的信息或情境,并且应该尽可能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信息或情境那样,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老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源,相关的影像资料,电影片断或音乐等,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渲染气氛,使生词或短语、语法教学不再枯燥,将知识由难化简,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丰富了教学资源并拓展了小学生的知识面。
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奥晦涩或内容距离学生经历比较遥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就要借助于多媒体手段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语文学界的前辈通过教学总结出的经验表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扩大与缩小的表现力。能变“死”为“活”、变“静”为“动”,集声、色、画、乐为一体,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多媒体手段创造的意境,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有利于教材重点的突破。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和知识,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是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多媒体技术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特殊的功能。
尽管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随波逐流”。
一是注意现代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首先要确定使用多媒体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为了热闹而使用多媒体。其次要确定多媒体技术的最佳作用点。再次,确定多媒体手段的最佳作用时机。这一点是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而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预先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并针对其心理变化,不失时机地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
二是在语文课件的开发设计上注意其丰富性、贴切性、感染性和适应性。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巨大的存储能力,存储了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文字、图像、声音等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思路是否开放、视野是否开阔;还要注意所收集的教学资源是否具有贴切性,如不符合于所教的内容,教学资源再丰富也是没有用的;还有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之处是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学资源的感染性引力是不可少的。
三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一定能上好语文课。它永远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多媒体手段用不用,用多少,如何用,永远要服从于教学的需要。课件的设计上要注意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细节设计的实用性,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无目的的、无计划的滥用”。有人说技术之于语文教学永远是化妆品之于美人,这化妆品如何使用,才能使这个美人更美,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探索和研究的。
1、丁兴富中国电化教育,2005
2、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运用[J].2001.9
阿伦娜;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995年~2000年教育技术文献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朱秀珍,张定强;《电化教育研究》载文统计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汪颖;;我国教育传播学研究缺失现象及原因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