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分析

2015-03-18 22:32□丁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城关区拉萨市拉萨

□丁 一

经济生产活动离不开某种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人类精神活动所积累的文化成果和自然资源一样具有生产性,可以提提高文化生产力,并作为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经历了从有形到无形、从自然物质资源到精神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并且从文化遗迹、名人古迹、艺术创作等传统文化资源中不断拓展,与动态发展的科学技术、网络媒体、社会舆论、政治格局等相融合,形成丰厚的新型文化产业资源,有着巨大的财富挖掘潜力。

一、拉萨市文化资源禀赋概况

西藏的文化资源格局具有其特殊性,并以自治区首府拉萨为西藏文化资源的缩影和代表。集中厘清拉萨的文化资源格局不仅对指导拉萨市文化产业规划有着指导意义,对定位藏区文化资源种类和总体文化产业格局亦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公元641年,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并于在位期间迁都雪域高原明珠拉萨,这一举措使拉萨的地位陡然提升,布达拉宫成为西藏人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由此奠定了拉萨在藏区成为政治中心和宗教文化中心的基础直至今日。从地理角度看,拉萨地处雅鲁藏布支流拉萨河河谷,属高原半干旱季风气候,相对湿润,含氧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并分享了喜马拉雅地热带的地热资源,东临“西藏江南”林芝,西入肥美庄园日喀则和象雄文化中心阿里,南望中尼边界——珠穆朗玛走廊,北通唐蕃古道直至青海,既是兵家必争之地、经贸交汇之处,更是政治、宗教和文化融合的中心。拉萨由此具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文化资源,即物质文化资源、准精神文化资源和纯精神文化资源。

(一)物质文化资源相对成熟。“物质性文化资源是指通过人类文化生产劳动,将精神内容作为一种文化意义赋予某一自然物质”,从而使该自然物质资源具有文化象征物的特质,以拉萨北部的纳木错为代表。纳木错位于藏北高原东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麓,为藏民心目中三大圣湖之一。纳木错成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源,并不单单因其奇诡绝美,而是相传此乃佛祖留给人们的转湖圣地,可祈求吉祥如意,驱除罪恶与痛苦。这种自然资源与宗教文化充分融合的现象在污染少、风景壮美的西藏颇具代表性,物质文化资源始终以自然物质为核心。

(二)准精神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准精神文化资源是将精神内容与一定的物质载体结合形成,人类凭借一定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将精神内容、对象进行加工”,与物质材料结合,使其固化、表达、传播、传承,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化与丰富,自成体系。比如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的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修凿,跨越北凉、北魏、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诸多朝代,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石窟艺术体系。以精神内容为核心乃文化资源有别于物质文化资源之处。拉萨的准精神文化资源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为核心,除了眼目所及的雄壮外观,这些寺庙和园林还珍藏了大量佛像、壁画、经书等文物,保留了西藏独有的宗教崇拜仪式以及民族特色建筑文化,也是西藏最高政治统治的象征。

(三)纯精神文化资源有待保护。“纯精神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劳动中逐步积累形成的资源。精神内容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它可以被感知,如音乐、舞蹈、习俗、传说、制度、仪式、技艺、符合和概念等”均属纯精神文化资源。这就决定了纯精神资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在文化水平较低的西藏民间尤为显著,其中以《文成公主》为代表的藏戏、以“鲁体”和“谐体”为代表的藏族民歌、以“堆谐”为代表的藏族舞蹈、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的神话与口头传说、以“尼木三绝”为代表的生产技巧等,均为典型的纯精神文化资源。拉萨作为西藏地区文化最为发达、行政效率最高的首府,承担着保留、发扬、传承藏区纯精神文化资源的重任,各类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迫在眉睫、呼之欲出,无论是《拉萨市“十二五”规划总结》还是《拉萨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概述》,都将数字化非遗保护工程列为重中之重,确立了拉萨作为藏区非遗保护指挥中心的地位。

二、拉萨市文化产业格局的现状

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产业格局当立足资源优势和适应当地的生产力,以便于实现行业结构优化和区域性产业集聚,避免雷同发展和同质竞争。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和强调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根据对文化资源和现有数据的分析,拉萨市文化产业格局形成公共文化事业、非遗保护工程、高原特色生态保护以及文物古迹修缮等四大重点板块。

(一)公共文化事业占主导地位。从《拉萨市“十二五”规划总结》数据可以看出,由于拉萨城镇化水平高,政府执行力度大,资金投入集中且充足,其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发展优势显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如1996年启用的西藏图书馆(拨款1,843万元),1999年开馆的西藏博物馆(大庆援藏工程之一,国家计委拨款9,625万元);投资力度大,如2012~2014年北京对口援建的拉萨市文化体育中心,由体育场、体育馆、牦牛博物馆三部分组成,耗资7.35亿元,并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成群艺馆1个、县级新华书店4个、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5个、村级文化室228个、农(牧)家书屋228个、寺庙书屋231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144个、市老年艺术团1个、县级民间艺术团8个、村业余文艺演出队38 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从《拉萨市“十三五”规划概述》中可以看出发展公共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一轮拉萨市文化产业规划的思路和方向,群众文化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宣传教育为重点,开展“西藏和平解放60 周年”、“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军民双拥共建共保”、“雪顿节”、幸福拉萨规范舞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2000 余场次。建设爱国主义教育中心以扶持改造原有历史遗迹、升级更新现有场馆资源为主要原则,如建于1964年以展示“社会主义新西藏”为母题的西藏革命展览馆、建于20世纪70年代见证北京知青赴藏工作与生活的林周农场、八廓街北侧的郎孜夏阶级教育展览馆等,皆为该版块的典型代表,有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巨大潜力。

(二)非遗保护工程为重中之重。西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亟待进行整理与保护。拉萨因其特有的藏区政治首府地位,肩负起非遗保护指挥中心的重任。目前拉萨市非遗保护模式分为三种:特别门类非遗保护基地(院所、中心、实验区)、综合门类非遗保护园区和非遗数字化工程。特别门类非遗保护区保护的是某一种或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已建重点项目代表有西藏唐卡画院和墨竹工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学基地。前者实施唐卡艺术的普查、保护和传承、展示工作,有力推动了包括勉唐、钦则、嘎玛嘎赤、勉萨等不同派系唐卡艺术的有效传承和发展;后者则充分利用了墨竹工卡县的丰富歌舞非遗资源,保护了(佛教音乐)直孔噶举派音乐、直孔嘎尔羌姆、古格宣舞、普堆巴宣舞、直孔藏香制作技艺、墨竹工卡直孔刺锈唐卡制作技艺等宝贵遗产。而尼木县市级非遗生态实验区等则被列入拉萨市“十三五”规划之中,目标是保护以“雕刻、藏纸、藏香”为代表的“尼木三绝”技艺。综合门类非遗保护区的定位则是打造集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产销、演艺娱乐、酒店休闲、商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多面向非本地游客,具有非遗活态样本意味,便于外来人流集中观赏并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用,提高藏民就业率,拉动带活区域文化消费。目前拉萨市两大综合门类非遗保护园区尚在建设之中,分别是地处城关区蔡公堂乡次角林沟彭布山脚下的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以及地处达孜县政府以西3 公里处的吞米岭藏艺文博园。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定位为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于2012年奠基,由国家投资逾300亿元,规划将按照“一园两城三区”进行构架,“一园”即以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为主题的公园,“两城”即西藏特色艺术城和西藏原生态民俗文化展示城,“三区”即文化创意产业区、生态休闲商务区和文化名流居住区。吞米岭藏艺文博园定位为非遗样本活态展示园区,由西藏岗地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投资建设,计划于2017年完成,唐卡艺术中心、西藏传统文化演艺区、画家艺术村、藏医藏药养生区、传统文化展示体验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藏传统建筑展示区等,具有多元化复合功能。《拉萨市“十三五”规划概述》特别提出了城关区非遗保护数字化工程规划,以充分发挥拉萨作为藏区文化中心和行政首府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兴媒体资源,对藏区非遗保护项目进行集中梳理、归纳和保存。

(三)高原特色生态保护区配置亟需提升。拉萨市城镇化程度较高,交通四通八达,处于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枢纽位置,因此拉萨市高原特色生态保护区兼具离市中心(城关区)较远、离交通要道较近的双重特质。其中北线“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羊八井地热”路线发展成熟但缺乏周边配套设施;东线“茶马古道文化走廊核心体验区”属于在建工程,计划投资4亿元,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之中。

(四)文物古迹修缮工作稳中求全。该部分以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迹为保护修缮对象,受到多重关注,投资资金足,保护力度大,资料详实,为人们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格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而且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文化产业资源,更好地发挥各方面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三、拉萨市文化产业区域定位与发展方向

根据《拉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的精神,拉萨市文化产业在布局上将实现以拉萨市区为中心,辐射外围、联动沿边的发展层级,推动与林芝、那曲、日喀则三向联动的产业格局。这与拉萨市文化资源、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比较吻合。进一步对其进行梳理,认为地理布局上应当形成以拉萨河为主线,以中心城区(城关区)、堆龙德庆县和达孜县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发展“卫星”县,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半小时城市文化圈;形成以城关区为中心向东西方向辐射的圈层状不同文化功能版块,以充分利用各自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本县特色文化产业,具体圈层定位如下。

(一)定位城关区为文化产业核心区。根据文化资源禀赋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可将城关区定位为拉萨市文化产业核心区,具体功能包括世界遗产精品区(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八廓街为主体)、非遗项目保护与指挥中心(西藏唐卡画院、新建城关区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等)、文物修缮保护指挥中心(拉萨古城申遗工作、“数字文保”系统工程、拉萨文物平安工程等)、文艺体育中心(拉萨市文化体育中心、各新华书店、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馆、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等)、先进文化传播中心(林周农场、郎孜夏阶级教育展览馆等)。

(二)定位两翼为文化产业第一圈层。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禀赋以及与核心文化区的关系,可将城关区两翼的堆龙德庆县(西)和达孜县(东)定位为拉萨市文化产业第一圈层,成为城关区文化产业结构的补充,吸纳并挖掘核心区文化消费能力,着力发展综合门类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达孜县吞米岭藏艺文博园、堆龙德庆县东嘎新区及创意产业园区、堆龙德庆县柳梧新区桑普沟文化旅游生态区等,努力成为西藏特色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基地。

(三)定位东西边缘为文化产业第二圈层。堆龙德庆县以西的尼木县和达孜县以东的墨竹工卡县皆具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非遗资源,可将其定位为原生态非遗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重点发展尼木县市级非遗生态保护实验区、尼木传统农业展览馆、墨竹工卡县非遗传学基地等项目,探索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相符合的产业化道路,完善拉市文化产业结构,形成拉市文化产业第二圈层。

(四)定位南北边缘为文化产业第三圈层。当雄县、林周县(城关区以北)和曲水县(城关区以南)相对偏僻,但又都处于青藏铁路、青藏公路、318 国道等交通要道沿线,因此可将其定位为高原特色生态保护区,包括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区、宗教文化体验中心,比如可以在充分利用当雄县纳木错、羊八井、念青唐古拉山物质文化资源同时结合藏北原生态文化和民俗风情,重点培育节庆、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亦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区,如林周县黑颈鹤生态保护地、林周农场等;还可以发展曲水县林卡休闲度假旅游中心,充分利用其离拉萨城关区近、有318 国道通过的便利地理优势。

以上区域分工与定位除了考虑各区、县资源禀赋条件、地理优势以及原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综合考虑了周边地区与核心地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力图使彼此互为补充,既完善拉萨市文化产业结构,亦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在文化产业所有权配置方面,注重以公有制发展为主体,同时提供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充分发展的空间,在资金投入、区域布局和种类分布上尽量以点带面,兼容并包,充分融合,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1]王晨,章玳.文化资源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拉萨市“十二五”规划总结

[4]拉萨市“十三五”规划概述

猜你喜欢
城关区拉萨市拉萨
拉萨舰,入列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师生书画作品展
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小学优秀书画作品选
篮球游戏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幼儿园为例
城区薄弱校的劳动教育探索——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小学劳动教育纪实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拉萨姑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