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迪,林炜栋,邱丽君
直升机飞行员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中,噪声强度大,且距离噪声源近,现对16名警务直升机飞行员听力进行测试,以观察长期慢性积累对听力影响的程度。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警务直升机大队飞行人员共16名作为噪声暴露组,男性,平均年龄(31±3.8)岁。选取同一单位未接触飞行噪声的男性警务人员18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33±2.7)岁。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噪声暴露组与对照组人员均经耳镜检查,排除中耳炎、外耳道炎、耵聍栓塞。填写听力自评量表后进行纯音测听。测量方法如下:脱离噪声环境24 h后,在噪声本底<25 dB的测听室内,采用美国Belton Model 120测听仪,依次测双侧 1、2、4、8、0.5、0.25 kHz气导听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噪声暴露组与对照组人员自觉症状调查情况 直升机飞行员噪声暴露组主诉有耳鸣症状者9人,自觉听力下降或耳闷胀感6人,烦躁、失眠者7人,而对照组被调查者仅有3人有轻度耳鸣症状。
2.2 噪声暴露组与对照组人员听力变化(以每例中任一耳听力异常计算) 纯音测听结果显示,250、500 Hz处,2组人员听阈值均小于25 dB,即在低频的听阈正常。噪声暴露组有3人听力图形呈现凹陷型变化,3人出现平坦型变化,2人出现下降型变化,其中4 kHz处,噪声暴露组飞行员听阈值下降明显。
2.3 噪声暴露组与对照组人员各频率阈值比较(2组均以单侧耳计算) 噪声暴露组飞行员在1、2、4和8 kHz的听域阈值分别是(22.7 ± 9.5、18.8 ± 10.4、35.6 ± 13.8、28.7 ±12.7)dB,均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分别是(11.8 ±6.7,12.3 ±7.3,9.4 ±6.8,7.5 ±5.2)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噪声是飞行人员所暴露的重要环境物理因素[1-2],直升机噪声源主要由发动机工作和旋翼高速旋转产生,以低频高强度噪声为主,地面试车和悬停时舱外噪声可达108 dB[3],但由于直升机密封性不高,座舱内外噪声差别不大,对长时间巡航的警务直升机飞行人员的影响不容忽视。笔者发现,由于直升机飞行人员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一部分人员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自觉症状及相应植物神经症状,这可能是长期的噪声暴露引起听觉系统与中枢植物性神经的一系列应激和适应性保护反应。耳鸣是最早出现的自觉症状,也是最多发的症状。噪声引起的耳鸣是听力下降的预先征兆。从听力图形看噪声暴露验组部分人员的听力损失呈现4 kHz出现“V”形切迹的高频听域变化,证明噪声工作环境下听力损失的进展特性。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听力下降多为暂时性听域偏移,脱离噪声环境后,一般可恢复原有听力水平,然而长期慢性暴露于低频高轻度噪声环境,即可引起听力损害,一般最先累及高频部分,逐渐影响低频的语言频率,表现为明显的听力下降[4]。
警务直升机巡航和悬停时,舱内噪声大,可超过90 dB,而飞行人员单日空中巡航时间达1~3 h,达到或超过噪声暴露限度。因此,从保护听力的角度看,直升机飞行人员均应按规定佩戴噪声防护装备,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发现高频听力损失后可通过减少噪声暴露时间,服用神经营养药物,避免噪声暴露进一步危害语言频率。
[1] 李春光,王转斌,刘军坛.飞机噪声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探讨[J].甘肃科技,2006,22(9):130-132.
[2] 柴光军.空军预防医学与航空医学[J].航空军医,2002,30(4):163-166.
[3] 吴兴裕.航空航天生物动力学[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西安:1999.
[4] 马峰杰,杨剑,杨秀云,等.185名中国民航飞行员听力状况调查[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3):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