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晨曦
(唐山学院, 河北 唐山063000)
“微时代”背景下,“微生活”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微信”等“微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交和与外界联系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若忽视这个阵地将难以打开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局面。
据工信部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持有率为98.6%,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不仅给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带来巨大便利,同时各种“微媒体”终端给大学生的思想成长状况也带来巨大改变。
(一)以移动终端为主要形式的传媒载体。移动终端是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和思想潮流的一扇重要窗口。随着现代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大爆炸的信息生态环境的诞生,大学生面临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他们没有耐心再研读那些长篇大论,而是倾向于通过寥寥数字简短了解事情本质概况和思想闪光点。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获取信息和思想的方式是碎片化的。手机阅读新闻、热点事件、评论已经成为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中。因此从这个机制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建立适合这个移动终端传播方式的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不能以自己常用的工具学习应该学到的知识,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中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堵墙,彼此隔离,渐行渐远。
(二)微博载体。微博诞生以来在短时间内首先赢得广大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和追捧,其简短的书写方式不但便于整理和编辑,同时也大大方便了受众的阅读。微博是目前为止,大学生思想政治应用比较成熟的一种网络载体,在大学生中间具有重大影响。一些高校不但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开通自身的官方微博,同时不同专业的教师和科研部门也开通自己的微博,使得学生的大事小事,专业内的事,专业外的事都能在微博这一平台上得到回应。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开通自己的微博,紧跟社会热点,整理搜集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大大延伸了思想政治课堂外延,同时也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微博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牢牢地将大批粉丝学生聚拢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内。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接触外界思想的渠道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干扰因素也越来越多。这种现象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极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动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牢牢占领青年学生思想阵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成为指导学生实践的核心思想。简单地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不能动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乐观。微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和了解多元思想价值观念的渠道和载体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各种亚文化也正是借助这些现代传播平台不断侵蚀学生思想。与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没有及时地把握住微时代的机遇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仍然以传统的育人模式为主。因此,与亚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差别,最终造成了学生接触的亚文化及各种不良思想越来越多,主流思想与核心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反而越来越小。另外,微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传播载体(微博、微信等)的一个最本质特征就是平民化,任何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扮演主角。他们对身边事情的关注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一群人的关注,甚至全社会的关注。从本质上来看,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贴近大众,但是这也使得以往的大主题遭到漠视。当大众掌握了舆权,必然会造成一些舆论信息干扰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尤其是对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成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影响更是重大。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能力削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能力削弱主要是受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教育者将既定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系统的教育形式传达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经过一定的理解接受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价值观念。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处于一种互动状态,首先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的内心和思想状况及时的把握了解,根据他们的思想实际制定教育计划。其次,受教育者也要将自身的学习和接受状况及时反馈给教育者,这样才能实现畅通互动、高效学习。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表达意见和思想的渠道和方式增多,例如在微博、微信等,在这些载体当中往往是他们表达不满和提出意见的重要平台,甚至学习中的困惑也会以这种形式呈现出来。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没有及时的把握住这些新载体,才使得学生的反馈意见不能及时地便捷地传达到教育者,造成反馈机制的低效运转。当教育者不能通过正常的反馈渠道和机制了解实际状况的时候,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便受到极大威胁。归根结蒂,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了、更新了,而教育者的信息采集渠道相对狭窄了、陈旧了,最终造成了信息反馈能力削弱。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程序滞后。 信息的高速更新导致整个大学阶段的政治教育实施程序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教育程序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程序上主要是依靠课堂传授和说教,借助会议讨论的形式载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建设和改造。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在那个历史时期,学生的信息沟通渠道比较狭窄,对于一名在校大学生来说,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渠道无非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这些渠道。因此,教育程序也就无形中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以至于在这个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他们能够利用一部手机瞬间了解和接触各种涉及思想内容的信息模式。因此,信息高速发展使得学生摆脱了课堂和教师的限制,因此,他们能够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没有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没有充实到学生追捧的各种信息载体中去,造成了教育程序的相对滞后。
“微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当立足与平台建设,努力缩小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信息接受渠道之间的微距离,以此全面实现教育程序的革新。
(一)积极构建微平台。据2014年教育部报告统计,全国90%的普通大学均已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官方微博聚集了大批学生粉丝的围观。这种形式是高校顺应“微时代”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就实质性的内容来看,学生对官方微博的关注还仅是对高校管理事务的好奇心和参与愿望。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都没有涉及思想政治内容的专业微博。这对“微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大不良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说,积极构建和提升微平台的作用是一项紧迫任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首先应当从思想政治教师入手,教师开通自己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微博,在微博平台中吸收网络文化内容,紧跟社会热点,整合社会热点事件与思想政治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学生对这些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和开发。同时,开发微平台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在满足学生追求新鲜事物愿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微平台的吸引力。同时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个人的微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全面认识、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这些知识性内容的联系和拓展。
(二)努力缩小微距离。微距离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状况之间的距离,二是官方微平台与学生微空间的距离。两种距离导致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努力缩小微距离首先应当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新的包装升级,注重形式的革新和内容的保留,同样的思想内容,应当结合具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文化产生新的教育产品。具体而言,教师应当在微平台上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打破传统思维下的上下关系、呆板关系,教师应当更加主动的降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真实沟通。只有在这种语境下学生才可能道出自己的心声,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不断的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本就是“微时代”背景下十分注重的互动模式。其次,在交流互动中教师应当注重技巧,引出学生的思想火花,探寻学生心中的思想困惑,摸清学生当前正在受哪种思想影响等问题,做到“知己知彼”。显然“微时代”的信息载体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当利用好这一成果,积极的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革新。
(三)及时发布微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新载体上及时发布微信息,信息更新的及时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互动效果,同时也是拉近师生微距离的一种必要措施。及时发布微信息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频率的及时性,二是内容的及时性。所谓频率的及时性就是应当按照固定的时间周期,定时更新、发布微信息,学生应当能够经常看到思想政治微平台的信息更新提醒,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这一平台的习惯性关注。建立这种新的习惯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的亲和力意义重大。但是,如果微信息更新频率十分及时,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话也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及时发布微信息还应当做到第二点,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微时代”是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背景下的一个阶段,信息的泛滥导致学生选择困难,因此一则微信息能否引起学生注意还要看内容,新闻传播讲究内容为王,微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以内容为王。内容更新的及时性首先要注重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跟进和分析,利用思想政治原理分析当今社会的热点事件,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得失,利用主流思想巩固学生的思想阵地,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好微平台,才能使之成为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武器。
[1]张翼.基于微博平台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3,(79).
[2]孟慧,胡浪.试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J].青春岁月,2013,(16).
[3]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
[4]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4).
[5]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03).
[6]侯铁虎.发挥高校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