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2015-03-18 16:21:56万渝丰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考试制度公平考试

□万渝丰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招生考试制度为学生成才、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人才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便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高考招生改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如何应对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值得学习、调研和思考的命题。

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是要实现教育改革从选课到选考的进一步推进。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生、学校不断选择中实现的。践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升学发展选择通道,在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生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等多种考试招生模式学生可任选。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可自主选择选考科目,实现“考其所长”、“考其所好”;同时大部分科目有2 次考试机会,降低了一次考试的重要性,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取消招生录取批次,只有本科和专科之分,淡化高校身份,这样高校可以在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下功夫,从而吸引质量较好,数量充裕的生源。试行改革试点的浙江规定,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选择不同类型的考试招生模式,确定是按专业类还是按专业招生录取;高校还可以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等。学校2017年将按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中国语言类(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在浙招生试点,根据专业类培养要求,有设定选考科目两门或三门或不设定选考科目几种方式。这样做,对考生来说,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招生选拔。为适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高校逐步实现大类招生是发展的趋势。大类招生,顾名思义,按学科大类或专业类招生。新生入学以后,通过1至2年的通识课程学习,再按学生意愿按选择专业,分流培养。大类招生培养能拓宽专业口径,基础更加扎实,知识面更加广阔,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同时通过1 至2年的按大类培养,可以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对于大学专业存在一些误区,有的按专业名称认识专业,并不了解专业内涵,混淆专业名称而错报志愿情况屡有发生;有的认为只要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就一定看好;有的以为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专业,其实一般意义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这样学生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又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综合评价选拔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重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衔接,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具体使用权交给高校。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四类考试招生模式均强调评价选拔的综合性,推进人才评价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前三种模式在改革之前的招生考试中已存在,下面着重谈谈三位一体招生。它是由高校依有关要求确定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成绩按各自权重,按比例合成。具体合成比例,由高校根据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其中,统一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招生当年提前报省教育考试院备案后,并在本校招生章程中向考生及社会公布,按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在三位一体招生中,作为报考条件和初次遴选的主要依据之一,高校可以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特长表现情况、选修课程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多方面提出要求,或纳入综合成绩;在高职提前招生中,高校将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选拔录取参考,纳入到综合评价内容;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可事先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三、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确保公平公正公开

我国高考招生始终坚持以公平为准绳,长期实行标准统一、内容统一的国家统一高考,不仅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满足了社会群众崇尚考试、重视公平的心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民族的融合。不能不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我国,统一高考招生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制度,尽管可能不是最好的,却是最有效的。科学性与公平性是高考招生改革的不懈追求。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千方百计让所有考生享有平等竞争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统招统考的缺陷是“共性多、个性少”,这种所谓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和“一刀切”的做法,实际上不能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接受到适合自身的高等教育,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也阻碍了不同个性学生的潜能与智力得到应有的充分开发,为将来更有效的生活奠定基础,再加之地域差异、成才环境不同造成的不公平。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中分类考试或多次考试可以极大地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也可以缓解一年一次超大规模、极度紧张的考试所造成的压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不合理现象,形成“分层分类,统独结合”的多元录取机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当然,分类考试对公平性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建立和完善包括考生、命题人、考务监考人和阅卷人在内的利益相关人员诚信体系,做到让社会各方面广泛接受,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性和安全平稳实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按教育部十公开(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高校招生计划、高校招生章程、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与申诉渠道、重大违纪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要求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使高校招生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运行。同时纪检部门全程参与高校录取工作,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形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和自律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和体系,使高校招生工作始终处于纪检部门全程监督之下。

四、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高校教育综合改革

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必将使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对推进高校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为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需要,高校必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和社会需要,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摩课”、“翻转课堂”、“微课堂”,探究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好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发挥学科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高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工程的生命线。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强化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激励教师开展研讨式、参与式教学,重视教师将科学研究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建立科研成果进课堂,丰富课堂新内容,带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跟踪评估机制。高校还将探索内部体制创新,重视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扩大产学研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模式,尝试订单式培养和校企合作,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和院系设置,创新教学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从而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考试制度公平考试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中学科技(2017年5期)2017-06-07 13:01:01
公平比较
你考试焦虑吗?
中学科技(2015年6期)2015-08-08 05:35:38
准备考试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制度的错位和实施战略定位的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新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制度浅析及场地改造方案设计
大学体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与实践
体育师友(2011年4期)2011-03-20 15: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