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洁 丁 滨 孟庆玲
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如何使初入编辑岗位的青年编辑迅速成长,真正担负起责任编辑的重任,一直是科技期刊界同仁关心和关注的问题[1]。作为军队医学期刊,大多数为法人单位设置的编辑部,在改革大潮中,过去以其他科室老同志调配到编辑部工作的模式,逐步转换到从社会上招聘合同制编辑的模式。那么,吸收什么样的人才加盟队伍,培养什么样的编辑,营造什么样的刊社文化,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一)来源专业多元化。《临床误诊误治》和《解放军医药》均为综合性医学期刊,一本偏重基础和前沿,一本偏重临床实践,要求编辑具备三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即临床医学经验、基础医学知识、驾驭文字的能力,但鉴于军队刊社的特点和编辑行业的现况,实际上很难聘用到具备上述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优秀人才,于是所招聘的青年编辑来自不同专业,有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有临床医生转聘的,有基础医学或中医药专业的,有医学编辑专业的,这就存在带教和培养需要个性化和多种方式结合。
(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理论上讲,来自各专业的青年人各有所长,但有不同的短板。临床医生把握临床类稿件嗅觉灵敏,但对期刊编校规范的了解如一张白纸,文字功底也相对薄弱;医学编辑专业对编校体系较为熟悉,但课堂上学习的医学基础知识远远不能替代临床实践经验;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生对科研方法的了解较多,但缺乏临床知识,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欠佳。
(三)职业精神相对淡漠。由于军队医学期刊编辑部基本上由在职军人干部、返聘退休干部、合同制聘用人员组成,年轻人往往缺乏强烈的主人翁精神,编辑职业精神淡漠,“临时工”、边缘化的心态往往影响年轻人的理想,对自我职业规划没有长远打算。
(四)长效培养机制薄弱。医学期刊编辑部往往是主办单位的“小”科室,往往不被重视,也容易形成用人而不育人的现象,较少有针对年轻编辑的长效培养和激励机制。
(一)夯实从业基础。
1.体会出版工作的服务本质。在入职初期,做足基础性业务的功课,当好编务,熟悉流程。编务工作贯穿期刊出版各环节,是稿件组织管理、期刊出版发行的具体执行者,是联系编、作、读三者的桥梁和纽带[2]。编务工作又是编辑岗位的准入阶段,而能让其对新工作尽快建立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方法即是参与编务工作。要求所有新入职编辑一律进行半个月到一个月的编务实践,同老编务一同工作,每天接听电话,稿件收发,支付费用等,事务性工作打交道,这些工作虽然技术含量不高,却是帮助年轻编辑了解期刊出版工作的服务本质的快捷方式,有助于培养谦逊务实的职业精神,树立为读、作服务意识“试金石”,可以视为对新聘编辑是否符合编辑行当的准入考察。
2. 熟悉出版工作的工作模式。按流程操作,是期刊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新聘编辑而言,了解流程则可将期刊社复杂繁多的工作内容条理化、简明化、概括化,循序渐进,快速入门[3]。刊社实行“投稿—收稿—审稿—刊用—出版—发行”工作流程,要求青年编辑在入职3 个月内基本掌握出版流程上各项工作内容,如从“投稿-收稿”流程中,掌握投搞数量、稿件的学科分布、作者队伍现状;从“审稿-刊用”流程中知晓组稿、稿件走向,了解期责任编辑的职责和义务,加工整理、定稿、整体设计、审定发稿、校样处理等;从“出版-发行”流程中,搜集专家、学者、读作者的反响。通过了解工作流程,指导青年编辑建立起有节有序、按部就班的工作方法。
3. 培养严谨求证的职业习惯。科技期刊对文章内容的科学性、文献、计量单位、版式编排都有严格规范和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习并掌握各项编校规范,是医学期刊编辑的基本功,需要从入职抓起。在入职时即要求他们学习各种编辑实务知识、各项编辑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国标,关键内容强化记忆,形成概念储备。在正式进入编辑岗位后,通过自学、培训班、讲座、交流等多种方式,强化规范的应用,要求年轻编辑必须培养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
4. 构架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年轻编辑逐步了解期刊基本规范和流程后,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知识。订阅出版类期刊,输送短期编辑培训班,鼓励青年编辑岗位充电,对编辑规范和标准掌握的不系统、在摸索中产生的困惑和不解,通过短期的编辑业务培训班加以提高。对本地组织的各临床医学专业的年会,干部带队组织学习观摩,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展作者队伍。在编辑部内部,开设人文科学讲座,邀请编辑行业和文献情报行业专家来社授课。与此同时,提高学术期刊的编辑的文字素养,是保证期刊编校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基础[6]。我们要求青年编辑加强文字基本功训练,提高“谋篇布局、提纲挈领、拾漏补缺”能力,开设封面导读和封二、封三策划、编者按语等板块,带教老师给出选题思路,由青年编辑遴选、加工、排版,再由带教老师辅导修改,有意识锻炼他们的采编和策划能力。
(二)强化编校质量管理机制。
1. 师生同步编辑制度。机制是实现目标的保障,为保证青年编辑培养的有效性、规范性和持续性,我们始终坚持练、教、学相结合。修改加工稿件是做一个称职编辑的基本功,而培养青年编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青年编辑参加编辑实践活动,边干边学,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期刊社现有专职审稿编委均是从优秀编辑中选拔任命的,他们大多有十几年的编辑工作经历,熟悉期刊编辑规范,又有丰富的审稿经验,且全部取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编辑职业资格证书(中级),由他们担任新入职编辑的带教老师,能够将编辑实务与出版理论相结合,更好地把握稿件修改加工要点及规范。
实行教学稿件师生同步编辑,在编中练.将待编辑稿件作为“教学稿件”,分三步完成教学过程。以病例报告为例,第一步,由带教老师按照写作体例对文章布局、结构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按照科技期刊编辑规范,介绍文章题目、摘要、关键词、中图号撷取要点和方法;第二步,新聘编辑依据文章布局依次对论文按照不同体例的结构进行逐一修改;第三步,带教老师对稿件进行再审改,嘱其领会审改要点,如此反复多遍,直至掌握修改要领。
2. 全员出版后审读制度。坚持出版后质量深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由带教老师在已出版的期刊中指定审读文章,每人审读找问题,全体集中会审讲解问题。针对文章文题、前言、临床资料、讨论内容、参考文献等要素提出评判,从语言文字和法定计量单位、科研设计和统计学、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的书写和修改等方面对文章的编辑规范、校对质量提出建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版后审读统一规范,讲解疑难问题,强化编辑的责任意识,是提高编辑实务能力,保证期刊编校质量一种快捷、有效的在职培养途径。
(三)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薪酬体系。完善薪酬结构,建立学历、资历、能力三结合的聘用等级,实行年度考评,并与工作、编校费挂钩。帮助年轻编辑制定长期职业目标,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设置为基本上岗条件和奖励上岗条件,要求聘用编辑任职2年内必须取得国家出版专业执业资格初级证书,否则解除劳动合同。对任职期间考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出版专业中级资格证书者,实行奖励工资制度。由于薪酬待遇与资质等级挂钩,大大激发了年轻编辑的学习深造热情,目前在聘青年编辑均通过了出版专业初级或中级执业资格考试,使得年轻编辑看到前景,放下杂念,稳定心态,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四)言传身教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一家期刊社具有怎样的文化,就培养出怎样的员工。而刊社文化的建立,一方面在于制度管理,更重要的是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在日常工作中,所有在职干部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无论是带教过程中,还是与作者的交流,都体现优雅、谦和的风度,展示出良好的编辑职业形象,也是一种必要的带教。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不仅让年轻编辑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严,更让他们感受到关爱,每年组织健康体检,每年的员工生日蛋糕,夏季的降温水果冷饮,冬季的御寒马甲,员工本人及直系亲属生病住院,支部一班人例行探视。每当期刊取得了荣誉、进步,读者、作者、编委对编辑部工作的肯定,我们都在例会通告,鼓舞士气,使年轻人看到刊社的未来与发展方向,更加热爱岗位、珍惜眼前、敬业爱岗。
以带促学培养青年编辑,保障了期刊建设的稳健发展。尽管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建制和管理模式差异很大,但只要从期刊长远发展为基准,以编辑个人职业规划为中心,立足期刊社,建立适宜本行业期刊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还是可行的。
[1] 徐瑛.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95~597
[2] 陈晓红.科技期刊编辑部审稿流程[J].报刊之友,2002
[3] 白秀云.学术期刊编务工作优化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1):180~181
[4] 丁滨.传统科技期刊与网络出版的互动与嫁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3):197~198
[5] 丁滨,赵会懂,戴志强.打造以稿件为中心的医学期刊生态圈[J].科技与出版,2012,6:80~82
[6] 华晓红.学术期刊编辑文字素养与期刊编校质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2):107~110
[7] 马叡.策划先行——打造精品期刊的必由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4,6
[8] 丁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专病研究型组稿的实践及其辐射效应[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79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