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亭
为推进艺术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促进艺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为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专业人才,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我国开始进行艺术硕士培养试点,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11所高校设有艺术学博士点,134所高校设有艺术学硕士点。[1]从2005年至今,中国的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正在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开设艺术硕士专业的高校一直探索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但总的来看我国艺术硕士培养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艺术硕士培养制度和模式的不断进步。
艺术硕士学位,英文称做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最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其中以美国最为完善和发达。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自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2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试点以来,艺术硕士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培养模式和体系初步确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具备高水平艺术创作和表演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目前艺术硕士学位设立的专业主要有美术学(包括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设计,新媒体制作、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音乐学等。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我国艺术硕士培养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维度的专业体系。
发展艺术硕士学位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一般将硕士学位教育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硕士培养,另一类是专业型硕士培养,专业硕士的设立更倾向于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从国外来看,各国都在加大应用型硕士即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比如,在美国所有硕士学位中,应用型硕士学位约为85%,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只有约15%,增加应用型硕士的培养是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势。[2]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中,明确指出:“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艺术专门人才是我们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关键,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根本保证。”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进取,在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生活的同时,同样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那么,如何尽快实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呢,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高水平艺术技能的专门人才,使这些人才在各艺术行业积极发挥自身力量和作用,逐渐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满足大众的需要。
正如前文所述,艺术硕士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应用性,因此其课程设置也应该有别于学术型硕士,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一)合理安排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比例。研究生教育要不要通识教育?既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艺术专业人才,那么通识教育便是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是研究生在培养阶段使人文素质进一步养成的重要条件,而这有赖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所以,艺术硕士的培养应该合理安排通识教育课程,不能被忽视。
(二)适当减少专业理论课的比重。艺术硕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的理论课程结构比例应减少,教学实践课程应增加,这样更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和需求。[3]因此,艺术硕士教育应该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实践课程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加强教学实践,要求研究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给本科生上课,做导师的助教,从扮演“教师”的角色中发现自身问题,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应该鼓励研究生进行校外实践,将课堂外实践作为艺术硕士专业培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学分制管理,让研究生在校外的大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并从中汲取经验。高等院校可以与校外文化艺术机构、公司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艺术硕士培养实践基地,将实践课程落到实处。
(三)合理安排艺术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应该重点提升专业技能和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对艺术硕士的培养应该注重因材施教。那么,在艺术硕士培养阶段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则显得尤为重要,让研究生在学期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选修课程范围内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课程来学习。对于必修课而言,学校的研究生培养部门应该合理选择适合艺术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应该是某一专业艺术硕士应该必须完成研习的,是研究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前提。因此,高等院校在艺术硕士课程的设置和安排方面,应该在增加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必修核心课程,同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我国当前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艺术硕士培养的各种制度和机制,为艺术硕士专业教育创造更加合理和完善的支持条件。
(一)建立校际间的合作机制。任何一所院校的研究生教育都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这是一项开放式的活动,高等院校特别是性质相同的高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以高等美术院校为例,中国目前主要有八所专业型高等美术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业内俗称“八大美院”,这些院校的性质相同,在艺术硕士的培养上具有相同的目标和相近的规律,因此这些院校可以定期召开艺术硕士培养工作的交流研讨会,互相学习彼此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同时可以探讨在培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互通有无,共同攻克难关,达到共赢的目的。再比如,目前中国八大美院建立了四校四导师的机制,通过各学校推选优秀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作品参加评比,用推优的办法达到促进和鼓励之目的。
(二)建立高水平的艺术硕士导师队伍。导师队伍建设对艺术硕士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已经明显显现出年龄、梯队结构断层的特点,许多重点学科、优势学科、面临着失去优势的危险,高质量的师资缺乏,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同等学历教同等学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4]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对于艺术硕士的培养来讲,要求导师不仅具有高深的理论水平,还应该与校外有关机构和平台有着切的合作与往来,这样可以为研究生的实践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他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应该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这就要求在艺术硕士导师的遴选上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导师应该是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德才兼备并受到同行认可的专家;二是应该适当聘请校外知名教授、学者担任导师,这样可以进一步活跃本校的艺术氛围;三是建立对导师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尽职尽责,更好地完成培养任务。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传统的硕士培养考核机制多以结业考试、论文答辩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这种方式大多是走过场,无法让研究生在学期间感到压力,没有压力便没有探索创新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在学期间都表现出不上进,对学习毫不在乎。作为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部门,应该制定良好的机制来改变这种局面。第一,既然艺术硕士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考核要放在重要位置,考察学生在学期间的实践学习效果以及完成情况。第二,每年度都进行创作考核,要求研究生每年创作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作品,集中举办展览,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进行展示,让大家给与评判,通过此方法督促研究生自主创作与学习。第三,实行学术论文考核制度,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将其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对硕士毕业论文提出更高的要求,严把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规范性,提高论文质量。
[1]朱珈仪,高冬雪.艺术硕士培养模式及路径优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9:136~138
[2]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5:102
[3]刘楠,申爱兵,赵韦伦.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48~251
[4]庄永成.艺术概念与设计教育[J].美术研究,200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