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荣
国贸专业大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广州桥基拉德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佛山信家家具有限公司、惠州美森板业有限公司、中山益富贸易有限公司、广州健禾药业有限公司等10 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为学院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开展包括参观实习、现场教学、毕业顶岗实习、就业调查、教师下企业调查、聘任兼职教师、校企合编实训教材、共建实训室、建订单班等内容的校企合作。近三年组织师生参观企业600 余人次;现场教学12 次,参与学生400 余人次;进行专业实习500 余人次;毕业顶岗实习100 余人次;学生问卷调查900 余份;教师下企业调查300 人次;聘任兼职教师30 余人;校企合作编写教材4 部,企业兼职教师(含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0 人次;合作研发课题项目(含省级和校级)8 项;校企共建实训室1 个;建立桥基拉德订单班1 个等。校企合作初显成效,但现实与愿景还相距甚远。
(一)“双主体”办学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外贸行业“领头羊”企业合作积极性不足。提高就业对口率必须要以校企合作为前提进行本专业课程建设,而现实条件是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积极性不高,“订单式”培养模式难以为继,“双主体”办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起来困难重重。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学生职业技能不强,职业素养缺乏。学生整体专业技能不强,无法满足企业要求,吃苦耐劳、创新能力、职业素养不够,企业不满。另一方面企业的合作得不到政府制度方面的支持,合作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的合作无专人定期跟进,以至于校企合作的线索逐渐中断。
(二)校企合作内容尚未落到实处。
1.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生到校外进行顶岗实习,是对学生所掌握专业技能的检验,然而,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存在岗位数量严重不足和岗位层次过低的问题。接收学生实习的外经贸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在珠三角地区而言更为明显,岗位数量有限,很少有条件大批量接收学生实习,一般一个单位一次只能接收2~3 名或者3~5 名实习学生。而伴随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数量的连年剧增,仅靠学院或系部单方面的力量联系拓展工学交替实习单位,难度较大,学生多与实习岗位数量少已成为一对突出的矛盾。并且,从近几年的调查情况来看,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有的甚至相差甚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实践性教学的目的远没有达到,致使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得不到根本保证。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外贸经营活动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基于此,外贸企业一般只是对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安排重要岗位工作,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可能被勉强安排在与专业不相关的岗位实习,从事一些简单的打杂的工作,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在岗实习的学生往往不能与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实习期一结束,有的学生会寻找其他企业就业,有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企业不愿意将实习生视为正式员工给予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
2.“订单班”徒有其名。传统订单班的合作方式往往是一个企业订单一个班级。对于工科专业来说问题不大。但是对于文科专业来说,一个企业订单一个班级,往往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就是不可行的。一般的外贸中小型企业,本身的职工规模也就是三四十人。怎么可能吸纳一个班级五十左右的学生实习或者就业?因此订单班往往就是企业来人宣讲,签协议,派遣几个学生实习,于是没有下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校企合作企业,而非真正的“订单班”。而真正的订单班是指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学生在校期间,企业一般提前一年左右,在相近或社会通用专业中选拔在校生组成“订单班”,然后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国贸专业的订单班合作尚未落到实处。
3.双师共建只有口号。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但由于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的,一方面安排教师实习或多或少会影响正常生产,企业有所顾虑,另一方面教师进修毕竟时间短暂,企业花了大量精力培养出的却不属于自己的员工;同时,教师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企业之间有行业机密,而教师在某企业实习后,不经意间会把企业的相关信息向学生传递,这都导致企业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态度的不积极。企业派员参与兼职教学更加难上加难。由于本校地理位置距离广州市较远,因此企业骨干人员兼职有诸多不便。再加上兼职教师所带课程有限,这样企业兼职教师的花费和成本太大,导致企业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4.社会服务项目虚实难辨。校企合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在校教师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学校对教师提供社会服务也有要求,甚至载入考核业绩。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教师为了上课疲于奔命,再加之一些琐事杂事,根本无暇顾及这方面,同时,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职业生涯,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培训根本就没有底气和自信。而另一方面,为了完成业绩,要走形式“创造”社会服务项目,导致一些项目真假难辨。
(一)在专业内设置校企合作专员岗。通过设置校企合作专员岗,配套相应人事与薪酬制度,使得专员岗可以完全投身于校外企业引进与就业咨询服务,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获取市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要求、完善专业教学设计,提高企业定岗实习与“订单”培养积极性、寻找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同时,专员岗还可依托自身“职业人”身份,培训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使得专业教师掌握最新行业政策、更新基础技能知识,以此更好指导学生,提高学生整体实践能力,扩大专业就业对口率及社会评价满意度水平。
(二)设置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聘请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相关的各行业企业负责人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组成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请来校对专业改革与课程改革以及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定指导性教学。目标是通过校企之间的“互动和双赢”,充分利用双方自资源,实现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初步形成“校办企业、企业办校”的模式。根据国贸专业的特点及经贸市场需求,将教学活动进行延伸和扩展,在校内建立实体企业,按市场化运作,对外承接业务,自负盈亏,将教师和学生置于真实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该企业的形式可以是学校学生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而进驻创训楼,然后引入企业风投的模式,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明确利润分配和风险分担比例,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是利用国贸专业现有的校内实训基地,即国际贸易模拟公司现有设备及资源,由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一个分支部门,由该企业提供货源,专业利用各知名外贸网站平台帮企业开发新客户,扩大销路。
(四)建立“橙功班”订单班试点,企业全程参与。由学校与阿里巴巴“橙功营”双方协商同意在国贸专业成立“橙功班”,学生拟定为50 人,经过校企双方的定向培养,毕业后直接到“橙功营”相关企业工作。一是人员初步筛选:人员的正式筛选工作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始,以模拟举办“橙功杯”外贸业务争霸赛(课题由校方和企业方双方商定)的形式进行海选,表现优秀者获得推荐资格。二是学生在企业体验:经过筛选的学员由校方与企业方协商后统一安排时间,到橙功营的相关企业进行为期4 周的实习体验,了解企业的运作及工作岗位要求。三是试点组建“橙功班”:经过大二下学期的体验及筛选后,于大三开学组建“橙功班”,学生人数为50 人;入选“橙功班”的学生须与“橙功营”企业代表签订“培养协议书”,承诺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且在完成校企双方的定向培养后,毕业时须到“橙功营”相关企业报到、工作。为保证教学的质量,原则上大三的下学期,当期的“橙功班”将不再接受新的人员加入。
(五)建立驻企工作站,提高教师社会服务水平。双师素质的共建,可以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从企业引进业务骨干,充实教师“双师”素质队伍,但前提是企业人员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否则也只是徒有虚名。另一方面就是现有的教师队伍要不断提高双师素质,很好的途径就是进驻企业学习。但是驻企工作站的建设必须有专款专用的制度配套,教师提高实践水平不是三天五天的事情,要想建立长效机制,就必须每个学期选派一两名教师深入企业稳扎稳打地去学习,不能再以学校的考核要求来考核驻企业的教师。这样是不现实的。
建驻企工作站可以分三步走:一是依托多年形成的良好校企合作平台,落实有意愿且有能力提供教师工作站的企业进行洽谈,从中选取五家以上企业进行考察,协商并签约与建站。采取以资金、智力、服务等多种投入方式,建立教师工作站,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有效运行“驻企工作站”。要有效运转,就必须从机制、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学院要注重配套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创新并形成校企信息交换机制、进站教师成绩综合考评机制和企业专家专项指导机制,三管齐下提高教师工作站的运行效率。同时,学院还要注重实训反馈机制建设的常态化、动态化,通过情况通报、数据共享、双边协商、教师驻点等途径,切实履行合作协议。三是教师工作站建设的核心效果不仅应体现为教育教学效益,也应当体现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学院切实以教师工作站为跳板,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随着学院工作站站点不断增多,工作站所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也会不断提升,这将会有力促进“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校企合作的难度,但是通过以上措施,落实专人负责、专项资金支持等制度,本着互利共赢、真诚合作的态度,相信校企合作将会越来越紧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目标也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