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新区大旺中学 夏祖阳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新设计地理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培养其综合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地理科课堂内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知识的欲望,达到课堂上就能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效果。那么,如何设置高中的地理课堂作业呢?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知识,学以致用,所以课堂的地理作业必须有发散学生思维的功能。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通过一定的思考,最后得出的答案具有启迪生活和联系实际的作用。
传统的作业太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标准性及确定性,束缚了学生思维。因此,教师应重视设计开放型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让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和探索问题,得出多种结论。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一课时,让学生按照课本提供的大气环流实验示意图,找出从受热地点出发,形成一圈环流,分别经过了课本上几个点? 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生活现象或者搜集的资料,列举儿个可以说明地球上的大气环流的例子,比如,“大漠孤烟”,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发现,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比以往完成的要好,答案多式多样。如烟筒冒出的烟、打火机的火焰、飘动的彩带、节日放飞的气球、来自海洋的水汽等,虽然答案不同,但每个答案都是问题的“标准答案”。通过开放型的作业问答,可以让学生不局限在“标准答案”里,他们回答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把课本大纲要求的知识重难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加以巩固与掌握,足以应付考试,获得好成绩,看起来似乎很正确,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不算良好的教学效果,时间一长学生肯定会对地理学习也会产生了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型地理作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并用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例如,在教学《三圈环流》-课时,让学生剪纸做成箭头,贴在地球仪或经纬仪上代表三圈环流。学生的最终作品完成的很漂亮,有些分成小组,有些还标注了制作过程。更细心的同学用不同的颜色把低、中、高纬度地区范围分别表示出来,然后用纸张黏贴箭头,代表不同地区的大气流向。这样的实践型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兼有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的性质的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简单的说,人生活在环境中,这就是地理学。学生联系生活,就是学习了地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设计生活型作业。例如,在教学《流水地貌》-节后,可以提供附近的河流的照片处,可以观察流水携带的泥沙,在何处沉积……观察两岸的流水地貌,冲积扇还是洪积扇,两岸哪边是侵蚀,哪边是堆积,哪边是田地和蔬菜,哪边河流较深,可以做码头。同样可以用到的有《天气系统》等很多节内容,如天气的冷暖、风云变幻等。通过学生个人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课本内容,既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又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改理念指出:以发展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为教学宗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拓展型作业是指在传统作业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发散学生思维的新型作业形式]。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书籍还是绘画,总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鸟兽鱼虫,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人物环境……那这些分别代表了什么地理环境呢?教师应重视设计拓展型的地理作业时,可根据这些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后,让学生分析世界各地不同的环境下的饮食情况:古语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海吃海产品。学生可以分析,比如,国内北方的面食,草原的羊奶马奶,南方的水稻;比如,日本国土狭小,海洋广大,自然是鱼生海产品比较多;而美国地广人稀,牧场较多……渲染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气氛,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思维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地区的环境差异。这样的拓展型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对地理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应过分依赖传统的作业模式,要转而使用运用灵活多变的课堂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布置开放型、实践型、生活型和拓展型地理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作业变“我不会”为“我已会”,从而促进地理课上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