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四中学 高新环
林肯曾在写信时提到“人人希望受人称赞”。华盛顿喜欢人家称呼他“美国总统阁下”,凯瑟琳女皇拒绝接受没有注明“女皇陛下”的信函。其实,这种道理也适用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们,他们也需要鼓励、表扬、赏识、激励,即理论上所称的激励性评价。
所以,有些人认为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很显然,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教师的鼓励与赞扬式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作用。我认为,对于“激励性评价“的理解可以再宽泛些,不能把激励性评价的双方局限于师生之间,也不能一味地鼓励表扬,学生之间的激励性评价、学生自我反思式的自我评价以及适时适当的批评也可起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也是激励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最主要的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学生在展示中相互配合相互评价,更多的是学生的活动,尤其在课前展示完进行评价的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要评价到每一个展示员)不难发现,这个时候是展示小组成员最紧张也是最期待的时候,他们个个凝神细听,或面颊微红、或低头不语、或面颊紧绷……等被评价后即是或微笑、或兴奋、或羞涩、或长叹……可见,他们对于同学的肯定与鼓励的反应似乎比对老师的表扬还强烈!这种反应真是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所以,我进行了小小的尝试:班里第三组有个展示时总爱拿着准备好的小纸条朗读他的过渡语的孩子,在一次他们组课前展示前,我提前告诉他这次要把过渡语背下来,而且找了三个在班里成绩属于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孩子让他们在第三组展示时大力表扬那个这次没拿纸条念过渡语的孩子,结果是:那个孩子自此后展示再也没拿过纸条读,而且展示时声音也比以前洪亮了许多,自信心明显增强!毫无疑问,那个孩子的进步要得益于同学对他的肯定与鼓励,也就是同学对他的激励性评价。由此观之,学生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作用不可小觑啊!
其次,学生的自我反思式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激励性评价,能增加学习的动力。一次期中考完试后班里好多同学都因基础没抓牢而扣了很多分,所以我让他们写一份书面的反思:找出自己试卷上的得与失并分析原因,然后给自己在学习的态度上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同时要求这份反思除了上交给我之外还要自己留一份贴在自己的书桌前。部分学生分析评价时很鲜明具体地指出自己由于轻视基础而导致严重的失误,给自己的评价是“自以为是”!还有的评价自己“太马虎大意”,总之班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真正的自我反思了,而且还为自己制定了克服学习上的缺点的措施,一周后通过听默写就发现认真反思的学生中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在对待基础知识的态度上有了很大改变,而且在其后的月考中也体现了出来。所以,我认为自我反思式的自我评价也是一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充分的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优点可以为他增长自信,对于不足,他会有意识地去弥补,这就成为了他潜在的内驱力,也就是为学习增加了动力!
第三,我认为“激励”不是一味地鼓励。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激励”可以解释为激发和鼓励,很多人很显然就只看到了鼓励这层含义,所以自然而然会认为是只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他们就会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初我也是这样认为,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误区。再美的花也有凋谢的时候,再圆的月也有残缺的时候,即使美得不可方物的事物终究也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那还有什么事物能够永远一尘不变呢?所以,当我们第一次鼓励学生时,他可能会斗志昂扬,第二次鼓励时会奋发向上,第三次鼓励时也许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多次后他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无所谓了!在他的思想观念里也许就有了“总之老师会鼓励我的”考得再差表现的再差也心安理得了,因为等待他的是他已经预料中的并早已经莫然的“鼓励”了,那么,试问这样的鼓励还有意义么?这和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有何区别呢?所以一味的鼓励和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一遇到挫折就往往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所以,我认为批评也是一种激励,对于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一定要适时适当地指出,古人尚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严师出高徒”等说法,这“棍棒”和“严”字岂不就暗含了批评之意?因此,我们还应该适时适当地采用“批评”的方式,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及自信心等方面,激励性评价在课改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让它作为一把利剑,为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