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高峰中学 陈炜曼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都呈现这样一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授,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这样的课堂,老师辛苦,学生也辛苦!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而极少顾及学生的“学”。教师主要凭借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以“满堂灌”的形式去组织教学,给出书本答案,学生认真做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这样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自导自演,学生只有当观众的份;师生之间沟通不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长期以往,导致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当今科学知识爆炸的年代,以上的局面显然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不协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扼杀祖国未来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年前,我们学校在云浮市云城区教育局的倡导下,正式展开了课改的活动。通过培训学习和教学实践,走过了这一年的课改之路后,我对于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有自己的几点做法、收获与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场景,教室由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课改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变得更主动了,更大胆了,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热爱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课改后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同学们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悟知识,学习新知,积累情感。课堂上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由原来的不敢说、不会说,变成了现在的会说、乐说,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教学成效凸显。
在课堂开展之前,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才能深入探究新知。于是,我每节课都会提前发放学习方案,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案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好标记,留到课堂上与同组的同学交流。遇到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问题,能做的尽量做,不能做的以小组做,尽量养成先独立思考,后共同解决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无论是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家庭作业,还是单元测验成绩,学生都有很大的进步。
一个成功的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差生。所以,课前我会积极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当这类学生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我都会毫不吝惜地称赞他们:“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懂的东西真多!”等等,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我除了口头上的赞扬语句之外,还会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如科学分组,做到生教生、生帮生。在分组时,要做到好、中、差相结合,好差结对,共同进步。我把学生总体分成两类:成绩比较稳定的、相对较好的作为“师傅”,成绩暂时比较落后的作为“徒弟”。每个小组安排一到两个师傅,徒弟就围坐在师傅的四周。在开展合作交流时,师傅要负起帮助徒弟的责任:徒弟不会,师傅要教;徒弟不自觉,师傅要管;徒弟会做,师傅要鼓励。这样尽量缩小优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并培养学生不懂就问、乐于分享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乐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此之外,在单元测试方面,我也会根据师傅和徒弟的水平不同,分《标准题》和《专家题》两种试题,关注个体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取共同的成功喜悦。
第一,活跃的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多样性。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越乐于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于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可能一种方法也未能掌握,久而久之,两极分化的现象就出现了。
第二,教学班规模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时候可能在一个班级中找不到足够的师傅去帮助徒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三,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探究与交流,有限的45分钟经常不够用,于是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课时进度经常发生矛盾,如何把握好课堂上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四,无论是在过去的传统的课堂上,还是在课改后的活跃班级里,总有个别学生,不愿意认真参与课堂,这类学生在座位调整后会不自觉地捣乱,或者在合作交流时“与世隔绝”,这些自暴自弃的“小捣蛋”还是需要我多花心思努力纠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我尽量把我的课堂设计得更简单、更贴近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吸引厌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接受数学,愿意学数学。但如何能够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