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八小学 邓晓静
中国的现代化呼唤创造型人才,教育需要创造性,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很显然,这也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把语文教育定位在创新上面,即培养下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此,要想创新语文教育,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语文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语文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产生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并把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转化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操作、交际、竞争、协作等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愉悦和满足的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有利于开发智力。
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个人的创造心理意识的外在与具体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心理及能力的显露,便是智力发展的结果。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有利于培养能力。
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作文能力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愈强,创造性思维能力愈可能得到发展。学生主动性愈强,自学的潜在能力发挥愈充分,思维的目的性愈明确,自学效果则愈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也愈快。
第一,善于创造。
语文课堂教学凝聚着教师创造性劳动的心血,它是语文教师创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体现。一般来说,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闪耀着语文教师富于创造的智慧火花。“所谓创造,是指教程的设计、气氛的 、教学的应变、手段的运用都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它不雷同他人,不墨守陈规,而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这正是平庸教师与高明教师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二,大胆怀疑,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标新立异。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古语深刻地说明了怀疑与学习思考的紧密相联的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更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从小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不迷信权威,勇于追求真理,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标新立异,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就在于这种不断的否定别人,也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否定之否定中诞生。
第三,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生活实践为桥梁。
语文思维训练重在增强学生思维意识,掌握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特、流畅、敏锐、深刻、变通、精进的良好思维品质。把思维训练与生活实践贯通起来,鼓励学生关心社会改革、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发展、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创新技法等思维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四,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一种优美的意境,对学生的性情是一种陶冶,是一种理想的审美教育过程,也是一种育人的良好方法。有些内容甚至不需要教师正面说教,一切任务都在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与契和中完成。在这样的种种气氛里,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既能学到书本知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灵魂的陶冶。
第五,加强基础,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这就决定了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必然要针对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层次”的弊端,进行彻底的冲击,把“知识化”东西化为“生活化”“实践化”“人格化”的东西,力求通过语文创新性学习和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创造激情和创造心理品质,产生远大的理相,高远的目标和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和坚韧不拨的创新精神。
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总体特征是要求教师 学生两方面因素来达到和谐平衡 互促互进。据此,实施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要重视以下各项因素的关系。
教师因素:一是增强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意识;二是发挥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个性;三是完善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结构;四是提高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技能;五是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语文内容;六是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语文环境;七是设计创造性思维的语文活动;八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行动;九是珍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学生因素:一是发挥创造性思维潜力;二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动机;三是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四是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五是发展综合性创造能力;六是检验创造性思维成果;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评价;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完善;九是创造人格的自我塑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富有创新意识 勇于创新又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严谨求实的学风,又具有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在掌握人类文明已经创造的科技成就的基础上,把科学技术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