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丽 罗 俊 李道智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江横贯其中,属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功能区。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交汇地带,襄渝、西康铁路及316 国道、102 省道在旬阳交汇,十天高速、西康高速穿境而过,具有承东启西、连通南北的有利区位优势。旬阳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扩权试点县。全县总面积3,554 平方公里,辖22 个镇318 个村(居、社区),总人口45 万人。2008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绿化模范县,2011年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旬阳县林地总面积达396.9 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4.8%,其中有林地252 万亩、疏林地1.88 万亩、灌木林地84.6 万亩、未成林地28.2 万亩、宜林地30.22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47.7%,林木绿化率63.9%。近几年来,旬阳县围绕“生态立县、兴林富民”战略,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依托林业资源优势,以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种养、林产品经营加工为重点,积极推进山林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面积累计达到115 万亩。已建成千亩油桐示范村10 个、千亩狮头柑示范村8 个、千亩核桃示范村20 个、千亩蚕桑示范村5 个。林下种养、产品加工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县共发展林下种殖2.4 万亩,发展林下养鸡重点大户9 户,年养鸡8 万余只。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山林产业发展格局。
(一)立地条件限制。旬阳是陕南典型的山区县,河谷深切、沟壑纵横、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困难。
(二)林农观念滞后。大部分林农受长期的传统种植农作物观念影响较大,迈不出变农为林这一步。
(三)林果产量低。由于坡度大、土层薄、肥力差,单位面积林果产量远不如平地高。
(四)难成规模。由于山林经济发展缓慢,大多零星分布,尚未形成规模经营。
(一)围绕“稀缺性、适应性、效益性”的原则,努力发展和培育特色经济林产业。经济林产业发展思路要按照“全县3~4 业、一镇1~2 业、区域布局、一村一品、强村大户”来布局,以建设万亩经济林重点镇、千亩经济林重点村、百亩经济林重点户“万千百”工程为抓手,重点发展“狮头柑、拐枣、核桃、油桐”等产业项目。通过加快发展功能性果业,不断实施和完善低产园改造工作,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壮大和夯实产业基地规模与基础,提升全县整体的产业效益。
(二)加快发展林下种养与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根据立体开发、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林下养殖业,林下种植业主要是魔芋、黄姜、中药材,林下养殖业主要是以养鸡为主。通过探索和研究,充分利用疏林抚育枝条、木材加工弃料来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努力发展野生动物科学驯养繁殖业。
(三)着力培育和发展绿化苗木产业。要统一思想,大力扶持和发展园林绿化苗木产业,要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名优乡土树种和特色花卉,大力扶持和培育绿化苗木生产企业,通过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发展绿化苗木基地,实现产值提高。
(四)大力发展以林产品为主的经营加工业。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可以培养和发展一批以桐油、木材加工、果品饮料、畜禽加工、竹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产品经营加工企业。
(五)不断发展和壮大山林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旬阳县森林旅游资源,加大力度推进森林公园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山林休闲特色旅游景区。
(六)努力构建和完善山林经济产业体系。围绕“以林兴工、以工促林、林工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扶持和帮助龙头企业不断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生产工艺,解决好深加工、细分拣、精包装等问题。大力发展藤编、竹编等传统家庭手工业,培育地方特色工艺产业,带动全民创业;构建山林经济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山林经济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和发展各类营销主体,积极发展如电子商务等的现代物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绿色为标准,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促进规模经营,加快功能聚合,建设山林经济示范园区。
(七)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林农意识。通过一系列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的科技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林农发展山林经济意识,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带动山林经济快速发展。
(八)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为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提供保障。山林经济发展单靠林业部门显然势单力薄,需要全县各部门、基层各乡镇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进而实现发展山林经济的总目标。
旬阳地处秦巴山区,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林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基于所处地理位置以及西康铁路复线、西康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相继开通,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山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科技工作者,理应为县域经济尤其是山林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努力探索并开创山林经济发展新途径,为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