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蓉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Office 办公软件及国际互联网Internet 的应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知识;熟悉计算机中使用的工具,了解各种最新的知识,跟踪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构成、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中的信息编码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病毒以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Windows XP、Internet 基础知识及应用、Word 2010 文字处理软件、Excel 2010 电子表格、PowerPoint 2010 幻灯片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及数据库基础为选修内容。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支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能力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采用一套符合教学培养目标、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应用性较强的教材和实践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完善的课程。
国家近年来评估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水平,全体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成为重要评估的指标。多数学校共性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不一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是所有高校都要求的。另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主要是操作技能,笔试在很大的程度上不能反映出操作的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一级考试本身就是以上机考试为主(现在全都是上机考试),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计科系认真深入地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要有专门的人员来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才能够将此项工作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教研室成立并尽快围绕如何整体性地解决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和考证的问题,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不统一,教师授课随意性大;二是期末考试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差较大,期末考试没有能够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能力;三是教学过程中只有形式上的教学,没有实质上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质量控制。
针对上述的问题,制定了如下的解决方案:所有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都必须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基础上统一授课计划、统一授课进度、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实验内容、统一使用教学测试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并经常通过教研活动讨论研究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具体为:打字要求50 字/分钟,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的使用等都用教学软件测试,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编写特色教材。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本,着重于实践环节的指导,是一本可用于高校专科各专业和文科研究生的公共计算机教材。内容主要是针对操作系统基础与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基本结构为教学内容的实验指导和学习指导。书中的所有的上机实验和题目中的素材以及教学用的课件,都可以在计算中心的服务器上下载(拷贝),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对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在教材建设立项、资金资助、评优推介等方面,尽可能向苏北新建工科院校倾斜,可以考虑设置教材建设苏北专项计划。加强信息服务,加快全国和区域性的教材建设工作网站和信息中心建设步伐。善于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加强苏北新建工科院校教材建设信息的收集、整理、交流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二)精心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高校学生有的同学喜欢学习,有的喜欢钻研,有的喜欢操作。如按统一模式开展教学会存在弊端,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目标不明确,甚至厌学。可按人才类别分类,把学生分成技术型、操作型、科研型、应用型等,类别不同要求不同,再根据学生情况按不同类型教学。在课程的教学当中,不同的班级、或者同一个班级当中不同的学生,其智力、性格、及能力差异较大,学生对项目的理解与认知存在不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差异,就不能处理好学生之间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难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实际情况进行区分,每个项目都应当有具体的完成目标,给予不同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通常教师可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布置项目任务,同时明确组织纪律、成绩评定方法以及分组的原则等。
(三)科学授课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课程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课序,依托”网络课程互动平台,实现多种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了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开展立体化教学提供了保障。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突出“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项目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不仅能直观、生动地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学得轻松,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以调整和改进,效率更高,同时,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一是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由实验授课教师讲解本节实验的理论原理和具体的实验内容,针对一些难点和重点,创设思考题并要求学生实时记录实验过程,在实验完成时,通过提问或研讨分析的方式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二是实验管理实行班级按时间交错、同班实行小组按时间交错的管理制度,每组实验配备1 名实验主讲教师和1 名指导教师。三是指导教师及时辅导:每个班的指导教师提前预习本节实验内容,并负责对本班学生的及时辅导;并将学生实验情况及时反映给实验主讲教师。四是多媒体授课方式:要求实验授课教师将自己的授课内容制作为多媒体课件,以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五是小组实验:采用4 人一个小组的实验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
[1] 吴士宏.新课程改革下计算机教学三步曲[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11
[2] 姚舜英.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04,12
[3] 谭明.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教学设计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5
[4] 鲍宗亮.从《新课程标准》谈高校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J].Computer Era,2005,11
[5] 沈兰宁.计算机课程的课改思考[J].福建电脑,2008,8
[6] 朱贤友.论新课改下高师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9
[7] 方泳泽.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8] 单标安,刘钊,郭洪庆.创业网络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2010,10
[9] 蔡莉,尹苗苗.新创企业学习能力、资源整合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
[10] 新春,梁强,宋丽红.外部关系、内部能力平衡与新创企业成长——基于创业者行为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