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路手术切口定位工具的临床应用

2015-03-18 11:21洪瑛安晶晶刘浩王贝宇邓宇骁石锐赵小丹戎鑫姜马娇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前路节段椎间盘

洪瑛 安晶晶 刘浩 王贝宇 邓宇骁 石锐 赵小丹 戎鑫 姜马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颈前路手术切口定位工具的临床应用

洪瑛 安晶晶 刘浩 王贝宇 邓宇骁 石锐 赵小丹 戎鑫 姜马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评估透视下手术切口定位工具在颈前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手术室2011年1-12月121例颈椎退变性疾病需经颈椎前入路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麻并摆放好体位后,放置手术切口定位工具于患者颈部表面。使用C臂透视1次,并根据透视图像画定手术切口线。若通过手术切口线所作手术切口与手术目标节段匹配,则认为定位准确。记录确定手术切口定位线所用时间,目标节段暴露时间及手术总时间。结果 通过1次透视确定手术切口线的总体准确率为95.63%,其中单节段手术定位的准确率为100%,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定位的准确率为92.56%(多为术者术前为了照顾患者颈部皮纹人为将切口线定偏高或偏低,导致切口与节段有2~5 mm的误差所致)。术前C臂透视定位确定手术切口线时间为(1.5±2)min,目标节段暴露时间为(8±11)min,总手术时间为(78±85)min。结论 手术切口定位工具可方便术前定位目标节段,可准确、简单无创的确定手术切口线,避免了术前多次C臂透视给患者及手术相关人员带来的不必要伤害,还可以缩短定位、暴露节段及手术时间。

颈椎前路; 手术切口; 定位工具; 临床应用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incision; Positioning tool; Clinical application

颈椎前路手术术前切口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采用的“金标准”是术前利用放置克氏针C臂透视定位[1],了解克氏针与颈椎各节段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术者再根据该克氏针所在体表位置设计手术切口。该方法需要术前反复调整透视直至该克氏针的X线影像位于目标节段内,不仅浪费时间,放射剂量也较大[2]。由于克氏针硬、直,不能直接贴附在颈部皮肤上,使定位不准确,手术切口大,增加患者的手术创伤,延长术后愈合时间。我院骨科和手术室于2010年1月联合自制了一种结合透视用于手术切口定位的工具, 于2012年5月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58438.1)。该工具含有X线下显影的定位标记,贴附在预手术部位皮肤上进行单次X线成像,利用X线影像中定位标记与手术目标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实现手术切口的精确定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颈椎退变性疾病需经颈椎前入路包括颈椎间盘切除椎体开槽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颈3~7椎间盘置换,颈椎间盘半限制DCI假体植入的手术病例。

1.1.2 排除标准 颈椎退变性疾病需做颈椎前路椎间盘置换联合融合或半限制DCI假体植入,颈椎创伤需做颈椎前后入路复位内固定和前后前入路复位内固定,颈椎病理性疾病如结核、肿瘤等需经颈椎前入路的手术病例。

根据以上标准,选择本院2011年1-12月颈椎前入路手术患者121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5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3.59岁。经前路颈椎融合术67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45例,DCI植入术9例。单节段手术50例,包括颈3/4节段4例,颈4/5节段14例,颈5/6节段25例,颈6/7节段7例;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71例,包括颈3/4、颈4/5节段21例,颈4/5、颈5/6节段34例,颈5/6、颈6/7节段14例,三节段2例,均为颈4/5、颈5/6、颈6/7节段。1.2 定位工具使用方法 安置好患者手术体位后,去除工具的衬垫层,将该工具通过粘性层(类似于现用的手术薄膜)粘贴于拟行手术切口体表。通过一次透视,确定体内相关结构或病变与定位标记的关系。颈椎间盘置换手术体位除了观察确定颈椎无侧偏及旋转,还需观察颈椎矢状面的轴线是否接近生理性前弓,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则需改变圆柱型颈枕的直径重新试体位。用标记笔通过定点孔在患者皮肤上标记切口的关键点,去除工具后,通过关键点确定手术切口。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中立位,根据其颈长和粗细自制不同直径的圆柱型颈枕于患者颈后部,该颈枕支撑着颈后部而患者的枕部又能够接触床面,使颈椎保持原有的前弓;宽胶带适度牵拉固定双肩及上臂,中号胶带牵拉固定下颌以获得术中更好的暴露,中号胶带固定额部,防止患者术中头部左右晃动(颈椎融合可将患者头部旋向对侧20°~30°)。安放定位工具后,C臂正侧位透视观察颈椎序列正常后通过定位工具的关键点确定手术切口线,通过标准的Smith-Robinson颈前入路[1]充分暴露手术节段,再次C臂透视核实目标椎间隙无误后,切开椎间盘前方纤维环,清除髓核组织,刮除椎间隙上下的软骨板;撑开目标椎间隙,磨除椎体前方骨赘,刮除后方残余纤维环组织后切开后纵韧带,咬除上下椎体后缘、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见硬脊膜膨起良好,双侧神经根出口处无压迫;根据术前计划及术中情况选择椎间盘专用试模器确定植入假体的大小。也可根据患者自身费用或其它原因选择取自体髂骨或Cage做相应节段的融合内固定;传统融合方式还可选作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创面彻底止血,冲洗伤口并放置引流管,清点器械无误后,逐层缝合伤口。

2 结果

本组患者通过1次透视确定手术切口线的总体准确率为95.63%,其中单节段手术定位的准确率为100%,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定位的准确率为92.56%(多为术者术前为了照顾患者颈部皮纹人为将切口线定偏高或偏低,导致切口与节段有2~5 mm 的误差所致)。术前C臂透视定位确定手术切口线时间为(1.5±2)min,目标节段暴露时间为(8±11)min,总手术时间为(78±85)min。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工具的优点 该工具粘附于患者颈部皮肤后,借助常规X线检查,只需1次透视,便可辅助术者根据工具上显影出的线条精确地标记出手术节段的切口位置,设计最佳手术入路,从而避免克氏针术前手术切口定位需反复调整透视多次的问题,又节省了定位、暴露目标节段及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和手术人员接触射线的危害,对促进手术切口及组织的愈合、降低有创操作的感染率等有很好的作用。

3.2 原有手术切口工具与现有方法和技术比较

3.2.1 与美国专利10/689,123(Mark,2003)比较 美国该专利是在透视和直视下均可见的卡迪尔坐标网格的薄膜,贴附于患者消毒后的手术区域身体表面,用于手术切口定位。行手术切口时直接切割薄膜及皮肤。该专利申请公开的定位方法采用纵横坐标定位,需要在透视上测量目标结构位置的X轴值和Y轴值,再在患者体表按测量结果标定位置,操作繁琐。测得的值为透视投影的直线距离,而患者体表多为非平面结构,难以确保准确性,应用范围有限。薄膜直接贴附在消毒的皮肤上,在手术中并不去除,对术中透视影像形成干扰。手术需要切开该薄膜进入体内,薄膜中夹杂的透视显影物质可能直接进入体内,存在安全隐患。本研究的手术切口定位工具能够通过工具上散在分布的定位孔,在透视辅助下直接于体表进行切口标记。定位方式直接,无须二次测量,定位精度高。完成定位标记后,工具从体表去除,不会对术中透视形成干扰,也不存在透视显影物质通过切口进入体内的可能。

3.2.2 与实用新型专利ZL200520021836.0(曲彦隆,2006)比较 该专利通过一面带有的不干胶层,粘贴于体表,在透视下用于脊柱的精确定位。这种装置仅能在一个轴向(X轴或Y轴)上确定位置,另一轴向的测量仍需要凭借经验或粗略估计,定位精度差。仅适用于脊柱后正中切口的定位,无法进行区域内的切口定位,在其他部位的切口并不适用,应用范围限制较大。本研究的手术切口定位工具,能够通过工具上散在分布的定位孔,在透视辅助下,进行直接、精确的切口定位。适用于人体表面的不同部位,应用范围广泛。

总之,自制的手术切口定位工具,能够对标记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直接的精确定位;透视定位和标记一次完成,高效方便;适用于人体不同部位;定位后标记层脱离体表,不与手术切口直接接触,不干扰和影响手术透视效果,安全性高;生产工艺和方法简单,成本低廉,用途广泛。

[1] 高国起.颈椎前路手术术中体位又有准确快捷方法[J].中华医学信息报,2003(2):15.

[2] 王峰,张佐伦,袁泽农,等.颈椎横突前结节解剖观测和术中定位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4):12-14.

[3] 姜恒,单建林,郭光金,等.颈椎前路手术中椎动脉定位的相关解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2):157-159.

[4] 张功林,章鸣,蔡国荣,等.介绍一种颈椎前路手术定位器[J].生物骨科材料于临床研究,2008,5(1):53-54.

洪瑛(1967-),女,重庆,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

刘浩,E-mail:liuhao6304@163.com

R472

B

1002-6975(2015)13-1225-02

2014-10-19)

国家专利: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058438.1)

猜你喜欢
前路节段椎间盘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逐梦记·马
新型L5/S1前路钢板的生物力学测试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现状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