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贞
发展现代农业,一需要思路,二需要技术,三需要资金。只有农民手里有了钱,才能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才能享受现代文明,才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所以农民增收是底线,是硬道理。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哪里?不客气说,主要在非农领域。一是国家补贴,二是土地流转收入,三是务工、经商、旅游开发、社会服务等收入,四才是发展特色农业。
千百年来,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农村发展的中心要素。县乡村基层组织,一定要本着尊重农民权利的原则,老老实实落实国家土地政策,及时、公正、全面地为农民的各种承包土地确权。确权的法规、过程、结果,必须公开、公正。
所谓各种土地,包括宅基地及其附属地、按人口分的口粮责任田、自行开发的自留地、投资购权的承包责任田、荒山荒滩。前两项争议较少,地方领导对后者确权的积极性不高,以种种理由软化其权利的全面合法性。还应该看到,不少基层组织大搞模糊政策、愚民政策,与民争利,宁可慷国家之慨把大量利益拱手让给开发商,却总是借机城镇化、交通建设、市政建设、工商业开发,肆意拆迁、圈地,掠夺农民土地,侵吞农民土地补偿款,使本就处于极度弱势的农民雪上加霜。此类现象必须列为政府监察和司法打击的重点事项,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规必究,执法必严。
土地确权,不亚于一次深刻而伟大的革命,可以让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农民和土地人性化结合,既可以让农民踏踏实实地做好主人,理直气壮地经营土地,也可以在解放农民的基础上也解放土地,让农民放心地与土地分离。也只有农民最珍惜土地,才能成为耕地的忠实捍卫者,成为土地流转的直观利益获得者。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贡献,我们必须维护而不能有丝毫破坏。但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无论资金、技术、规模、经营、管理都越来越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势在必行。要引领农民逐步探索土地流转的形式。这里面其实就是个“谁来种”的问题。
1、向无地户转移。有的农民家在山区,土地稀缺,进城务工,家属无业,自己业余也比较清闲,而县城居民业务忙无暇照顾土地,水肥条件优越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很好利用,于是租种县城农民土地,异地务农,解决粮食问题。有的农民家里人口多,责任田少,又没有外出务工技能,就租种家里缺劳力户的土地。
2、向能人集中。村里或者亲戚里乐于开拓创新、掌握先进农业科技、拥有雄厚资金、能吃苦耐劳、会管理经营、懂市场人脉广的农民,往往就成为“吸地”堡垒户。因为就在身边,互相知根知底,农民信服,租金一般比较便宜,而且缴纳及时。他们之间甚至不需要文字协议,全凭口头约定。规模由小到大自然发展,不会出现资金紧缺之患。赞皇县曲江村闫换庭老人,六十多岁了,逐渐吸收地邻,已达70余亩。
3、向特色集中。赞皇县龙门乡南徐乐村昔日干旱地瘠,是个贫困村,近年来村里随着核桃苗木种植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苗木经营经纪人,俨然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苗木集散地”。由于村民对苗木的种植技术、市场行情、供货信息比较熟悉,于是出现向周边村租种土地发展苗木的现象。
4、向中心城镇或郊区集中。中心城镇或郊区,无论种植条件、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相对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出现农村向城镇郊区集中的趋势。赞皇县龙门乡东江洞、西江洞、布谷庄,具有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与濒临槐河的地理优势,成为发展蔬菜、瓜果和特色种植、养殖的专业村,近几年出现了火鸡、孔雀、鸵鸟、梅花鹿等养殖和蓝莓、大棚枣类等设施种植。随着市场效益的提高土地资源日益趋紧,于是出现向外村(不仅是邻村,只要小环境适宜可以是飞地)吸收土地扩大再生产的形势。
5、向农合组织集中。技术、市场、资金,对普通农民而言或多或少都感觉吃紧。农民自发、或以能人为中心、或以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形式,农民组建大大小小的农合社,抱团取暖,以团队的形式搞农业,闯市场。农民自愿入股,既是经营主体,又是劳作工人,家门口打工,新型社员,不一样的体验,不一样的收获。也有的是,农民按自己种地平均收益为价格,把土地租给农合社,自己出去打工。赞皇县北清河村按每亩一千元价格(一般农民外租在300元左右)将本村全部耕地及邻村南沟部分耕地全部集中流转,目前已建成樱桃、核桃、苹果、药材、珍珠枣、绿化树、无公害蔬菜、中华寿桃、早脆梨、优质葡萄等14个基地。
6、向市场高端集中。在地方政府服务配合下,通过市场机制,向本地乃至国内外各类农业公司集中土地,发展真正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
7、向生态农业集中。土地经营模式是体制,生态农业才是方向和质量。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一定程度的高负荷和急功近利是必然的,但过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其他污染元素,是必须要调整和克服的。否则,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其综合效益不仅是零、是负数,而且危害深远,毫无积极意义可言,最终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拓展发展视野,力求大农业全面纳入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比如,水的利用,大力推广喷灌、滴管、地膜等旱作节水技术,不仅避免污染,而且节水;比如地膜,要开发和普及可降解产品,建立定时回收制度;比如可以将养殖、秸秆腐化、有机肥、沼气等新能源形成产业链条,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对此类产品,分类分级申请商标,并定期奖励,加强保护,务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比如衍生产业链条,赞皇的“蕊源”蜂业、“小西川”杂粮、“原村”土布、北街香油、“大河道”红枣、“丸京”核桃加工、“鲍家滩”樱桃、“岭根底”苹果等或在全国或在地方都小有名气
8、向旅游观光农业集中。在条件具备的区域,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像建设公园一样建设区域特色农业,设立采摘节、观光旅游等。赞皇县的金丝大枣是闻名全国的拳头产业,在城南阳泽乡建成25万亩的成片基地,路面硬化,曲径通幽;不远设亭建阁,供农民和游人休息、茶饮,在打枣旺季有采摘节。城西土门乡的樱桃规模大、品质好,每到四五月采摘旺季,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土门南沟漫山遍野都是梨、桃、杏,每年二三月份百花争艳,十里飘香,“中台山”国家级风景区建设正在申报中。要有县域特色发展一盘棋,力争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做到好看、好闻、好吃,能做、能游、能住,配套发展“农家乐”等人性化旅游设施。
1、技术培训。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适龄人口连续三年下降,2012年16—60岁人口为9.37亿,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率为69.2%;2013年16—60岁为9.19亿人,比上年减少24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67.6%; 2014年16—60周岁人口总数为91583万,比上年减少371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而且未来数十年内可能都难以再改变这一趋势。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继续萎缩,意味着中国劳动力短缺或将进一步推高工资。中国不少地方存在招工难,很多企业反映人工成本增长10%—15%。其实,比劳动年龄人口萎缩更严重的问题是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即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加工作的比例。新的人口现状,警示我们:一方面是劳动力短缺,一方面是劳动力就业不足。我们务必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尽可能将人口资源及早转变为人才资源。农村富余人口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大,而且薪金会越来越高,变成增收现实的关键就在于培训,在于掌握多方面技术,成为广适性复合人才。赞皇县的“嫂子家园”家政服务培训、“金剪刀”嫁接培训已经成为全县劳务输出的金牌培训,造福大量百姓。
2、鼓励创业。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鼓励创业,要有政府简政放权、为民服务、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更要有培训、项目发布、资金以及规划、研发等一系列的行动支持。今年5月,赞皇县就业服务局成立创业指导中心,以县政府办公室通知名义,征集入驻赞皇县创业孵化园优秀企业项目,无疑是一项真心为民之举,一项务实之举,一场“及时雨”。如果每一个地方组织都能积极主动,并深入基层、服务上门,万民创业、草根创业、万马奔腾、龙飞凤舞的生动局面很快就会出现。相信吧,高手在民间,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鼓励创业,就是真正的解放生产力。
3、加强基层组织领导及各项社会服务。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必须把农民推到历史的前台,但是以为民服务为宗旨的基层组织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中更有用武之地,更是大有可为。加强宣传发动与典型引导离不开政府。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生态农业和农村新能源开发,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及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强化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政府对项目建设的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离不开政府;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培训,加快造就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科技进村入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生产技能、从业能力和经营水平,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设施栽培、集约育苗、生态循环、疫病防控、良种选育、节本降耗、农机农艺结合、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十大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离不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