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钦
平山县小麦面积下降原因初探
梁中钦
平山县地处冀西太行山区,毗邻省会。全县耕地面积46万亩,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全县粮食作物的基本种植模式。然而,近年来由于小麦面积的持续下滑,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正在被慢慢打破,复种指数大幅度下降,造成最直接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小麦总产量的锐减。并且,在新形势下小麦种植面积下降幅度仍有继续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小麦、玉米一直是平山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5万亩,但进入本世纪,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滑,到目前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已不足10万亩,与2000年相比下降幅度达60%,许多原本种植小麦的耕地,在冬季成为白茬地,这种现象已由山区丘陵乡镇波及到了平原乡镇,并且仍有进一步蔓延扩大的趋势。这种结果,使得全县粮食作物的种植制度发生了巨变,由过去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主的种植制度,逐渐演变为目前的大部分地区春玉米一年一熟,少数地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格局。因此,粮食作物复种指数大幅下降。不仅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冬季绿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土壤覆盖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扬尘天气增多),而且使本县小麦总产量锐减,影响了县域粮食安全。
1、种植小麦效益低下,是造成小麦播种面积急剧缩减的主要原因。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攀升,加上小麦生育期长、灾害性天气多、种一季小麦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浇地水费,不算人工,农民纯收益不过200元,如果再加上人工,收入几乎为零。所以,直接导致农民对小麦的重视程度下降。宁可让耕地冬季闲置,也不再种冬小麦。
2、农村种地的主要劳动力缺乏。由于农村缺少劳动力影响了小麦的种植。现在,农村种地的全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有些家庭即使勉强种上了小麦,也是管理粗放,小麦产量低,商品性差,收益较低,所以秋季甘愿白茬,等来年春季播种春玉米等春季作物。
3、农田水利设施滞后
小麦是需肥、需水农作物,一生当中起码在关键生育时期要浇2—3水。我县农田水利几大灌渠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年久失修跑、漏水现象严重,尽管近年来,旱作节水农业在平山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尤其是在山地丘陵区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加之近年来连续干旱,大口井、机井水位持续下降,也导致了白茬耕地逐年增多。
4、山地丘陵区地块小,不利机械作业和运输,小麦只能人工收种,增加了种植成本和难度,也是造成小麦种植面积下降的原因。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和资金,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种麦的积极性。
2、鼓励大户承包经营,鼓励家庭农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在小麦种植上搞好创新服务。平山县供销合作社创新的土地托管新模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托管给有一定实力和技术的农业服务组织,统一管理和种植,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谁来种地、谁来种麦的新尝试。
3、搞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使山区丘陵区的病毁水利工程的得到尽早的整治与维修,降低灌溉成本,缩短灌溉周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搞好政策宣传和技术服务。农业部门要从维护县域和国家粮食(面粉)的高度,引导农民重视小麦生产。一方面广泛宣传教育,让农民提高认识,关注国家粮食安全,从自身做起,积极种好小麦;另一方面农业科技部门要为农民种植小麦提供各种服务,提高农民的种麦积极性,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种麦的实际问题,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信息,对病虫、旱涝、干热风、冻害等自然灾害做好预测预报,送科技下乡切实解决农民在小麦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5、大力推广“节水、省肥、简化、高产”为核心的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完成由不想种、不愿种小麦到想种、愿意种植小麦的转变。节水:该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少浇1—2水,既实现节水,又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省肥:与常规技术相比,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每亩地节肥10—20%;简化:关键技术集中在苗前,小麦配方缓释肥,又称“懒汉肥”,全部肥料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在生长发育期间不再追肥,整个技术体系简化易掌握,省工,高产,每亩产量可达450—550千克。
(作者单位:平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