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烨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论关汉卿在《单刀会》中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
张 烨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写就《单刀会》,关汉卿不仅是要呼唤英雄,更是在呼唤华夏民族精神回归,呼唤与剧中关羽形象一样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奋起。结合关汉卿的生平,从仁、义、智、勇四个方面论述《单刀会》中关羽形象蕴涵的华夏民族精神,并联系创作该剧时的社会状况来论证这一观点,可以此文补正之前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关汉卿;单刀会;关羽;华夏;民族精神
《单刀会》是关汉卿最优秀的杂剧作品之一,也是元代最出色的关羽戏。这部剧的表演长盛不衰,直到今天,舞台上仍有多个地方剧种将这本戏作为表演剧目。剧本《单刀会》作为文学作品,研究成果也不少见。就笔者现在掌握的资料考察,这些文学研究成果主要覆盖了三个方面:其一,对剧 本本身文学性的研究;其二,对剧本和史实的比照研究;其三,对剧中主人公关羽的形象分析。此外,也有一些结合写作背景谈作者创作目的的文字。然而,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未曾有人对作者急切呼唤华夏民族精神这一创作目的给以明确的表达。有近似者,却说该剧“表达出作者对汉朝统治的怀恋”[1]。然细读文本,并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并非怀恋汉朝统治,若一定要说他有什么“大汉情结”,也当是“汉族”之“汉”而非“汉朝”之“汉”(正如“汉字”“汉服”“汉语”是“汉族”之“汉”而非“汉朝”之“汉”一样)。在民族危亡的黑暗时代写就《单刀会》,不仅是关汉卿对英雄的呼唤,更是他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也是对与剧中关羽形象一样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的呼唤。以下,本文将从仁、义、智、勇四个方面分别论述《单刀会》中关羽形象蕴涵的华夏民族精神,结合关汉卿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来论证上述观点,并以此文补正之前研究成果的不足。
在具体论述《单刀会》中关羽形象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本文所讨论关羽形象的概念。本文中提到的关羽形象是关汉卿杂剧《单刀会》中的主人公,既非《三国志》中的关羽本人,亦非后世小说中的关羽形象。只有不掺杂已有的印象,不被历史和小说局限思路,就这个人物形象本身来看,再跳出来和之前熟悉的那个关羽形象对比,我们才能更清楚地发现作者创作该剧的真实目的。
仁:心忧天下,悲悯沧桑
《单刀会》中的关羽是一位有仁心的英雄。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艰难的国步和对英年早逝者的叹惋上。先看他慨叹国步:
后来高祖登基,传到如今,国步艰难,一至于此![2]P303
可见关羽不仅是驰骋沙场的勇将,更是心系天下的志士。在《单刀会》的第四折,关羽在大江中流,面对“好一派江景[2]P309”,对历史淘尽英雄发出了悲天悯人的叹惋:
〖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2]P309
另外,对上面的选文,(连同〖新水令〗一起),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有如下评论:
这两支曲子,豪雄盖世。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这里有嗟叹,有悲悯;有实叙,有幻觉;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情……而关汉卿在写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先酣畅地让他敞露心曲,让“千里独行,五关斩将”的战将惨切地感叹战争,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希望消弭战争的英豪。[3]P214
对于剧中关羽的仁心,此书还有论述:
他(指关羽,笔者注,下同)冒险过江东,并非逞一己之勇,而是要以最小的代价稳定动荡的军事局面,免使人民再遭涂炭。在江东,他义正词严,警告鲁肃不要玩火:“有意说孙、刘,你休目下翻成吴、越!”(〖庆东原〗)历史上的吴、越纷争,弄得两国百姓饱尝战乱之若,这惨痛的教训令关羽铭记在心,这也是他之所以不顾安危深入虎穴的原因。[3]P213
心系国运,悲悯历史,关心百姓,能贯穿这些的,非仁字莫属了。
义:金兰情义,民族大义
关羽的义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尤其是在毛氏父子批评三国小说流行后,“义绝”的关羽形象更是妇孺皆知。这里且简述《单刀会》中关羽的金兰情义和民族大义。
在该剧中,关羽的义是通过正面和侧面两种形式表现的。先看关羽出场前他人口中的侧面描述:
〖尾声〗曹丞相将送路酒手中擎,饯行礼盘中托,没乱煞姪儿和嫂嫂。曹孟德心多能做小,关云长善与人交。早来到灞陵桥,险唬杀许褚、张辽;他勒着追风骑,轻轮动偃月刀。曹操有千般计较,则落的一场谈笑。(云)关云长道:“丞相勿罪!某不下马了也。”(唱)他把那刀尖儿斜挑锦征袍。[2]P294
以上是《单刀会》第一折的尾声。在这段唱词里,无论是“没乱煞姪儿和嫂嫂”还是面对曹操送行的表现,都足见关羽对刘备的金兰情和对蜀汉的忠义。讲述者乔公作为吴国亲贵,其对关羽的描述必然比蜀人客观,更加让人信服。
再来看第三折里关羽自身的言语:
某想当日,俺弟兄三人,在桃园中结义,宰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2]P303
这句念白出口的时候,关羽身边只有儿子和亲信周仓,其实也和自言自语差别不大。回忆桃园结义,并着眼于祭了天地,生死与共,可见,对金兰之情的珍重,是他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接着看单刀会上关羽对鲁肃说的话:
〖沉醉东风〗想着俺汉高皇图王霸业,汉光武秉正除邪,汉王允将董卓诛,汉皇叔把温侯灭,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则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请你个不克己先生自说![2]P311
对上面的唱词,袁版《中国文学史》评论如下:
在《单刀会》里,关汉卿突破了历史情境的制约,不仅通过艺术虚构把关羽塑造成孤胆英雄,而且将信誉之争改变为“正统”之辩。这一变动,境界全出。剧中关羽的一举一动,无非是捍卫“汉家”基业。在“汉家皇统”这一前提下,鲁肃“讨还”荆州的行为,显然是无理取闹,故而关羽质问鲁肃……鲁肃反而理亏,无辞以对,正义则属于蜀汉一方。这样的言辞、口吻,与宋元间一般民众所认同的“刘蜀正统论”是一脉相承的,在民族斗争激化的特定背景下,这也多少反映也人们思想的向背。[3]P214
对正统的忠,也就是大义。此处不加展开,下文自有论述。在全剧的结尾,关羽的唱词尤为引人注目:
说与你两件事先生记者:百忙里称不了老兄心,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2]P313
以“急切里倒不了俺汉家节”为全剧做结,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这里的义已然上升为节义了。义,本来在华夏民族的传统精神里就是在非要做出牺牲的时候比生命还珍贵的选择,而节亦是虽九死不可毁不可失的,二者叠加后,更见关羽凛然难犯的大义。
智:明鉴兴亡,识险破计
刘劭《人物志》曰: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单刀会》中的关羽能够给这句话最具体的注脚。剧中关羽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以史为鉴的明智、识破敌计的睿智和破解险境的机智。先来看他在第三折中出场时论兴亡的明智,这一点在袁版《中国文学史》中已有评论:
他指点江山,纵论古今,在叙说中更是气度不凡地兼论刘、项的兴亡得失:“我汉皇仁义用三杰,霸主英雄凭一勇”;“一个力拔山,一个量容海”;“一个短剑下一身亡,一个静鞭三下响;祖宗传授与儿孙,至今日享、享。”(〔粉蝶儿〕、〔醉春风〕)他深知,凭着匹夫之勇,不以天下苍生为念,是项羽失败的根由;而刘邦行仁义、用贤能,有海涵之量,终于赢得百姓拥戴,则是其得天下的原因。可见,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3]P213
袁版《中国文学史》将这一点定位为“卓越的政治见识”,有此见识者,自是明智之人,此处不赘述。再看他接到鲁肃请帖后,对敌计的一语道破:
〖石榴花〗两朝相隔汉阳江,上写着道“鲁肃请云长”。安排筵宴不寻常,休想道是“画堂别是风光”。那里有凤凰杯满捧琼花酿,他安排着巴豆、砒霜!玳筵前摆列着英雄将,休想肯“开宴出红妆”。[2]P304-305
关羽的唱词一针见血,指出鲁肃并无好意,足见其睿智处。更精彩的是在关羽离席时候威吓鲁肃送他上船的唱白:
〖搅筝琶〗却怎生闹炒炒军兵列,上来的休遮当,莫拦截。(云)当着我的,呵呵!(唱)我着他剑下身亡,目前流血!便有那张仪口,蒯通舌,休那里躲闪藏遮。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我和你慢慢的相别。(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哩。(鲁云)迟了我的也。(关平领众将上,云)请父亲上船,孩儿每来迎接哩。(正末云)鲁肃,休惜殿后。[2]P312
这里的关羽可说是智勇双全了。他单刀赴会是大勇,在知道有埋伏的时候,虽然自己实际上处于劣势,但是能先威吓鲁肃不敢妄动,就避免了在鲁肃处的麻烦;再要求鲁肃送到船上,又免除了在路上被弓箭袭击的危险。关羽最后能够取得全身而退又赢了气势的效果,与其说是凭胆气,毋宁说是凭机智赢得的。
勇:知危不惧,实至名归
《单刀会》中表现关羽之勇的篇幅是最多的。无论是在前两折中他人的描述,还是后两折中的言行,关汉卿对此丝毫没有吝惜笔墨。据笔者统计,在这样一部结构简洁的剧本中,含有表现关羽之勇文字的段落就有15段(其中还不包括称扬蜀国战斗力强的文字)。这里不作一一列举,仅举最典型的几处为例说明。
先来看前两折乔公和司马徽的唱词:
〖金盏儿〗他上阵处赤力力三绺美髯飘,雄赳赳一丈虎躯摇,恰便似六丁神簇捧定一个活神道。那敌军若是见了,唬的他七魄散、五魂消。(云)你若和他厮杀呵。(唱)你则索多披上几副甲,剩穿上几层袍。便有百万军,挡不住他不剌剌千里追风骑;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明偃月三停刀。[2]P292-293
〖尾声〗剺我则怕刀尖儿触抹着轻了你手,树叶儿提防打破我头。关云长千里独行觅二友,匹马单刀镇九州;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兽;轻举龙泉杀车胄,怒扯昆吾坏文丑;麾盖下颜良剑标了首,蔡阳英雄立取头。这一个躲是非的先生决应了口;那一个杀人的云长,(云)稽首!(唱)我更怕他下不得手![2]P301
第一折乔公这段唱词,是应鲁肃要求细说关公威猛的;第二折的尾声,是鲁肃要求司马徽陪席劝关羽时他回绝并劝阻鲁肃索荆州的唱词。前一段是描述关羽神勇的状态,后一段是用一连串胜仗说明关羽的勇猛是实实在在而非夸饰之词。后两折关羽自身的表现非但没有使他的勇名减弱,反而做出了更有力的印证:
〖斗鹌鹑〗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若说那重意诚心更休想,全不怕后人讲。既然谨谨相邀,我则索亲身便往。[2]P305
〖剔银灯〗折莫他雄赳赳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吴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厮杀呵磨拳擦掌。[2]P306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2]P309
前两段唱词都是第三折关羽接到鲁肃请帖后的反应。他不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是对敌人一概藐视,有舍我其谁的霸气和所向披靡的自信,胆气实在过人。后一段是第四折单刀赴会路上关羽的唱词。袁版《中国文学史》评论其“豪雄盖世”,说关羽“视强敌如草芥”(具体详见本文“仁”部分的引文)。
如上所述,关羽形象之勇剧中已有浓墨重彩表现,不再赘言。
以上四部分分别论述了《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仁、义、智、勇四方面的品质,这些都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究竟要表达什么,各家说法不一。这让我们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汉卿的生平资料很少,也说法不一。此处姑取两种较早的说法:
(一)《录鬼簿》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
(二)元朱右《元史补遗》: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世称宋词元曲,然词在唐人已优为之,惟曲自元始,有南北十七宫调。[4]P11
这两种说法均未提及关汉卿的生卒年,但是根据《录鬼簿》中关汉卿的位置,一般认为关汉卿经历了金元更替,也就是经历了南宋灭亡这个汉人的耻辱时候。
众所周知,蒙元统治者把当时的人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其实他们对汉族知识分子打压得更厉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这个社会等级虽然有几种略有差异的说法,但是,所有的版本都清楚地列着九儒十丐。
这样看来,关汉卿在的时世,若以治乱来分,则是乱世;若以盛衰来分,则是衰世。对于汉人,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来说,算得是民族危亡的时代了。这也就是关汉卿作品的底色。
博学能文的关汉卿,在“文翰晦盲”的时代,“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4]P8。作为一个传统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乱世写就《单刀会》,关汉卿是明写蜀汉,实指华夏民族,也就是汉族。其最主要目的当是呼唤华夏民族精神回归,呼唤与剧中关羽形象一样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奋起。然而,就笔者掌握的资料考察,至今即使是相似的主题,也未曾有人对《单刀会》呼唤华夏民族精神这一创作目的给以明确的表达。且举两例如下:
剧中关羽的一举一动,无非是捍卫“汉家”基业。在“汉家皇统”这一前提下,鲁肃“讨还”荆州的行为,显然是无理取闹……这样的言辞、口吻,与宋元间一般民众所认同的“刘蜀正统论”是一脉相承的,在民族斗争激化的特定背景下,这也多少反映出人们思想的向背。[3]P214
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的关大王,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与宋末元初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作家的艺术创造中对象化的显现。《单刀会》中的关大王不仅神勇、刚烈,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胆魄和英武,而且集汉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质于一身。显然,关汉卿是有意将关大王塑造成汉民族的人格风范的。[5]
以上两例是比较典型的。前者并未把话说透,只提到“思想的向背”;后者的“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在此处用其实不妥。且该文只是就剧中关羽个人形象来谈其汉民族人格风范,没有将关汉卿创作该剧之最终目的说明。
结合关汉卿的生平(可以参考他的部分作品作为旁证)及其创作背景,我们不难知道他的生活之艰难,更不难了解他“铜豌豆”一样不屈不挠的意志。而且,汉族知识分子受的教育主要是儒家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是在这些读书人里代代相传的,关汉卿也不能例外。虽然戏曲剧本不像诗文那样有载道的责任,但是这种文学形式更加容易广为流传,尤其是元代。关汉卿在民族危亡的时候写就这样一部作品,呼唤华夏民族精神回归,呼唤与剧中关羽形象一样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奋起以早日实现民族复兴,这才当是其最重要的目的。
综上所言,关汉卿在《单刀会》中从仁、义、智、勇四个方面塑造出关羽这一饱含华夏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其目的绝不仅是要呼唤英雄,更重要的是要呼唤华夏民族精神回归,呼唤大量具有华夏民族精神的汉家儿郎奋起,以早日实现民族复兴。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体察到关汉卿这位天才剧作家在乱世对华夏民族精神的呼唤,而且,以古人为镜,我们更需要在西方列强妄图西化为我们洗脑的今天争取不迷失自己,进而沿着先贤正道进取,为移风易俗,重建礼仪之邦努力,从而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真正复兴做些什么,这个意义显然更为重要。文末,笔者谨与有良心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共勉。
[1]景娟,苏琼.浅析关汉卿《单刀会》中的大汉情结[J].韶关学院学报,2013,(3).
[2]关汉卿(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钢.关汉卿研究资料汇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
[5]陈建森.走下神坛的“关大王”——从《单刀会》看关汉卿历史剧的创作意识[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8,(2).
(责任编校:呙艳妮)
I206.2
A
1673-2219(2015)04-0032-04
2015-02-01
张烨(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