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015-03-18 08:14:39杨前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主导作用结论习题

杨前香

(咸宁市实验小学 ,湖北 咸宁 437100)

浅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杨前香

(咸宁市实验小学 ,湖北 咸宁 437100)

老师的最高境界是导师,就是要充当学生全方位的引领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必须当好导师,充分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总是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种作用总是在老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下完成的。老师实际上在每时每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一次成功表演和精彩导演。

一、在课堂组织上发挥引导作用

课堂组织实际上就是一个落实预案的过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出对整个教学过程充分的驾驭和掌控能力,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松紧得当,创造出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

1.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所以教师应重视并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新课前几分钟应采取各种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2.以旧引新,建立知识的连接通道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或延伸。离开了前面的知识,后面的知识往往很难理解。缺了一堂数学课,如果不及时补上,要听懂后面的课,就很困难。一个学生如果老是旷课,要学好数学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问题也有另一面,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按照数学本身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甚至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学习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既然如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讲起。首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用“变形法”把一个可变形的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观察变形前后两种图形的同异,看一看到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次,让学生用“割补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之后引导学生观察,看一看前后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引导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们既能够学得有趣,又能够学得有效率。

3.以活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活动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活动课要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把活动课上活,以活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的活动中,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小正方体,每面分别写上5、6、7、8、9、10。上课时要求学生用掷骰子的方式,对骰子的点数进行加法运算。可以自抛自算;也可以同桌每人抛1个、两人争着算,看谁算得快、算得准;还可以进行小组竞赛,两人或多人一组,算一算每组一共投中几环,比一比哪组投中的环数最多。这样让学生玩得起劲,学得有趣,练得灵活。这种由独自玩到小组玩的形式变化,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在学习方法上发挥主导作用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让学生长智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逐步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注重总结,形成总结反思习惯

教育无痕,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和不足进行及时反思,教给学生进行反思的方法,培养学生经常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老师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在每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认真回顾反思;要教给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和内容,并主动进行反思,如今天这堂课我有哪些收获,哪些知识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没有掌握,哪些虽然懂了还不太熟练,需要勤加训练,又如我是否认真听讲了、主动发言了,是否认真思考了、提出问题了,是否与同学认真讨论了、良好合作了,是否完成作业了、认真检查了,是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等等。通过经常的引导和有计划的长期训练,让学生养成自觉反思、主动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归纳概括,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一门学科,具体表现为由一系列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组成的体系。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最大的难点恰恰是知识的抽象性,而少年儿童思维的最大特点却是他的具体形象性。这样,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构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能否解决这一矛盾,既是每个学生的最大难题,也是每个老师的重要任务。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不能直接从抽象的概念开始,而应该按照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从具体的形象开始,其关键就是要找到一条将具体直观的现象概括抽象为规律性知识的途径,从而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摸索出的教学规律,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从与将要讲授的数学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等)相关、学生又易于理解的典型实例入手,这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起点;二是找出典型实例所反映的客观现象与概念的联系,这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三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进行推理,得出初步的结论;四是将结论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形成标准化和理论化的数学知识(得出概念、定理、公式等);五是举一反三,运用刚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3.开拓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灵活的学习方法,是思路开阔的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方法,是创新求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传统型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唯一。如果都是这样的习题,久而久之,往往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以为只要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但客观情况是,不仅有这样结论唯一的事实,更多的是情况千差万别、结论各不相同的案例。数学要解决实际问题,就要适应客观情况,设计更多开放性应用题。一是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二是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三是条件不一定、结论也不一定的习题。这些不同形式的开放性习题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用开放性习题指导学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一般来说,由老师拟定思考题、学生解答习题,是最常见也较简单的;由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就前进了一步,更加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虽然难度较大,但效果也更好;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编写习题并完成习题的解答,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难度也最高,但一旦熟练掌握,就可以大大促进知识的融汇贯通。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做到掌控一切而应付裕如。但这种主导作用不是要代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成长、健康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成功的。

2095-4654(2015)05-0199-02

2015-03-01

猜你喜欢
主导作用结论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中等数学(2022年7期)2022-10-24 01:47:30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地方人大怎样发挥立法主导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02:41:02
地方人大进一步发挥立法主导作用的思考
结论
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