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内容与策略研究

2015-03-18 08:1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新入社会化职业道德

齐 燕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内容与策略研究

齐 燕

(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大学四年作为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准备期”,高校应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可通过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树立职场榜样等策略选择,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能力、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尽快融入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的目的。

高校;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是指新员工为了适应其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1]其目的是使新入职员工尽快适应工作角色,为组织发展效力。一般认为,用人单位作为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推动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各方面素质过硬、尽快融入组织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在毕业生实现组织社会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使新入职大学生尽快适应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一)作为组织社会化推动者,向前延伸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过程

一方面,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可丰富组织社会化的主体。传统理论认为,组织社会化的推动者主要是用人单位,采取岗前培训、正式导师制、组织内人员帮助、创造良好内部环境等方式促进新员工尽快适应组织。而高校作为毕业生的重要培养主体,如能在大学里,适时适当选择组织社会化的策略和内容加以实施,便可作为组织社会化的推动者,更好地实现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可向前延伸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过程。组织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目前针对新入职大学生的组织社会化主要是由用人单位在其入职后展开的。而在大学生入职前的较长一段时间,可视为组织社会化的“准备阶段”,这时就需要高校发挥其功能,“提前”做好组织社会化的相关工作,与用人单位一前一后,共同发挥塑造“组织人”的作用。

(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能够尽快融入用人单位的毕业生

在组织社会化实践中,新入职大学生融入组织的快慢程度是不一致的。究其原因,除了新入职大学生自身能否主动积极参与组织社会化过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学生是否在入职前接受过一定的学习,使其具备快速融入新组织的能力。因此,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对职场有一定的认知,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不仅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新入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对其职业生涯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利于促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行业(专业领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这一目标与市场需求是相符合的。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很多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具备成功进入组织的技巧,这说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高校如能以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进而改革和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实习、教材和师资力量,将会有利于真正实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内容选择

组织社会化是一个学习过程,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要学习、内化什么才能更好地适应组织。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能力和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

从用人单位及实习基地的反馈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存在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害怕吃苦、缺乏敬业精神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认知和素养,因此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帮助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知识、规范加以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习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奋斗目标,是职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高校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并规划职业生涯。第二,职业情感教育。职业情感是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爱岗敬业、职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是其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情感,安心工作、乐于工作。第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每个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有差异性的,高校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主要涉及尽职尽责、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共性化的规范内容,而具有行业特征的职业道德规范除新入职毕业生进入组织学习外,专业课任课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对学生加以教育。第四,职业纪律教育。职业纪律作为某一职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具有行业差异性。而高校的职业纪律教育主要涉及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共同化的纪律内容。

(二)职业知识和能力教育

工作胜任社会化是组织社会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入职大学生如能在学习期间打下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必然能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因此培养知识能力过硬、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就成为大学的重中之重。在职业知识结构上,大学生应具备“T”型的知识结构,即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用的辅助知识。其中,基础知识是基石,是掌握业务技能的前提条件,包括政治哲学类、文化基础类、外语类、法律政策类知识;专业知识是核心,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标志;辅助知识包括领导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起到开阔视野、扩大思路的作用,提升就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结构上,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通用技能和过硬的专业能力。其中,通用技能是指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诸如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性能力,主要指把握专业问题、解决专业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整合才是职业能力结构的完整体现,既涵盖了最初就业能力,也涵盖了未来胜任潜力。[2]

(三)职业心理教育

对于新入职大学生而言,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在心理上肯定需要一个转换适应的过程。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近年来高校心理辅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跨越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平衡,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品质。对工作期望过高、抗挫折能力弱、心高气傲、自信心不足、心态浮躁、独立性较差等是新入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缺陷,故高校应着重在大学四年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认知、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制等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帮助毕业生对职业心理障碍进行初步调试。临近毕业,即将入职的毕业生对未来既有期待又有不安,针对实践中常见的毕业生心理障碍,高校可辅助他们进行压力心理调适、焦虑心理调适、羞怯心理调适、自负自卑心理调适、依赖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工作,使其顺利完成向职场人的过渡。

三、高校参与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的策略选择

高校针对新入职大学生组织社会化策略主要是指在大学四年间,高校通过某种特定的策略或方式提前让大学生接触工作世界,以便今后顺利实现组织社会化。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设置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阶段设置不同的课程:一年级可开设专业导引、入学心理辅导、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合理确立未来发展目标;二、三年级,随着专业课比重的加大及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时机;四年级可开展形势与政策指导、求职技巧指导、招聘信息服务、就业心理咨询辅导和创业指导等方面工作,顺利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对接。其次,全体教师广泛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除专门从事就业指导课程和工作的老师和辅导员外,专业课教师也应立足专业背景优势,通过丰富授课内容、创新授课方式、课下交流、利用人脉关系等方式,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选择。[3]最后,尽可能针对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这项工作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更高的要求,适合院系组织实施。由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实行“一对多”的个性化指导,即每一位教师负责若干名毕业生,根据学生自身优缺点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

(二)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

一方面,不断创新学生专业实习工作,多角度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助力。大三下学期的专业实习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具有专业性和长期性的专业实践机会,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且不断加以创新,保证实习效果。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突出专业训练,选择恰当的实习基地,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选为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较为合适;建立完善学生实习的长效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政策、情感、利益)、管理培养机制(合作思路、合作模式、学生管理制度与方法)和约束机制(制度约束、道德约束),促进实习工作长效深入的开展。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专业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会、校园社团。各类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锻炼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还能使其而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二是院系积极组织与专业相关的学生活动,训练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如工科类专业可组织“未来卓越工程师”选拔,师范类专业可举行“十佳教学明星”大赛等,这类活动强调与专业的密切相关性,旨在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学以致用。

(三)树立职场榜样,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榜样

榜样观察是新入职员工组织社会化策略的常用方式之一,那么高校不妨在校园里树立职场榜样人物,引导鼓励学生加以观察、模仿学习,不断完善自身。首先,在职场榜样的人选上,既可选择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代表,也可选择创业、就业的优秀校友,尤其是优秀校友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既要选择在组织中有一定地位的领导者,也要选择在基层工作的优秀员工。其次,在职场榜样的学习方式上,高校可组织学生观看榜样人物事迹或采访视频,或定期邀请职场榜样到学校做讲座,或组织学生深入榜样人物的工作现场,近距离与其交流。最后,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榜样。学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学习职场榜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操守,学习他们不断提升自己、创造事业成就的成长策略,用他们的先进事迹不断激励自己,在大学中完善自身素质,为今后顺利开展职场生涯做好准备。

[1] 王明辉,凌文辁.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的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6,(5):723.

[2]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匹配性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3):37.

[3] 浦解明.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N].光明日报,2010-11-03(010).

2095-4654(2015)05-0171-03

2015-01-18

G646

A

猜你喜欢
新入社会化职业道德
新入职幼儿教师安全素养提升途径研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新入职辅导员角色适应之管见
新入园幼儿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