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津市市第一中学 赵明权
体育老师的劳动价值是通过学生来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学生智力发展等方面。
体育老师的劳动具备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的劳动→流动形态的劳动→凝结形态的劳动。
第一,劳动潜在形态。体育教师通过学习和训练、业务进修、备课、开展教研活动等。
第二,劳动的流动形态。进入教学过程,体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把个体劳动的潜在形态释放出来积极地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体育锻炼知识、运动技能技巧等,沿着各种途径向学生输送传递,使之从自己的身上向学生“流动”,从课堂教学到业余训练,从早操、课间操到课外活动。
第三,劳动的凝结形态。劳动的凝结形态是学生被教育加工的过程。
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劳动。
校内的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校外的各类竞赛、交流、辅导等工作,仅校内部分,体育老师的劳动范围比一般的教师大15%~20%左右。体育本身固有的特点,如它的竞技性、娱乐性与集体的协调性都是与青少年心理特点吻合的。
第一,思想品德素质: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勇于坚持真理的品格、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全面关心学生。
第二,业务素质:包括学识和能力。学识:通晓马列主义常识;博而专的科学文化知识;精而活的专业知识。能力:一是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了解学生行为和学习、思想情况的观察能力;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思想教育方法的能力。二是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学训练的能力;组织运动竞赛的能力;处理教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组织、指挥课外活动的能力;组织科研能力。三是训练、竞赛裁判的能力。四是科研能力:科学实验能力,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科研仪器的能力,处理数据与统计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研管理能力。五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六是自学能力。七是预见能力:及时掌握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八是广泛的适应能力。九是社交能力。
表面处理:涂装前需对工件进行表面处理,喷砂除锈等级达到Sa2.5级,涂装前钢表面粗糙度达到RZ25~100μm。涂装前工件表面应干燥、无灰尘、无油污、无氧化皮、无锈迹。底漆:特制环氧富锌底漆2道,干膜厚度2×40μm。中间漆:云铁环氧中间漆2道,干膜厚度2×40μm。面漆:氟碳涂料面漆2道,干膜2×35μm(工厂一道、工地一道)。除最后一道面漆外,所有钢结构的主要涂装工序应在制造工厂进行。
第三,身体素质:良好的体魄;较强的运动能力;较高的身体素质。
第四,心理品质: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和性格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一,教师的创新性。教师的创新性是教师劳动的本质属性,是有与其他职业创新性劳动所不同的特征。
第二,体育教师角色的转换。一是体育教师角色的观念更新。二是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革新。三是体育教师角色的价值创新。
第一,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榜样。
第二,引导作用。教师的艺术在于循序引导学生接近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
第三,互动作用。教师与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第二,知识素质——创新基础:知识的数量、质量;知识结构体系:立体的、动态的、系统的。
第三,能力素质——技术支持:教育预见能力、教育创新能力、追求新知识和不懈于教育科研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活动指导能力、创新表现能力。
第一,要有联想性思维。联想是形成科学创新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要善于“异中求同”互相借鉴、模仿、仿真,善于动脑。在创新过程中灵活地变换思考角度,运用相似联想不断转换思路,借鉴人家的经验提高 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二,要有逆向性思维。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有对立面,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有时会“柳岸花明又一村”。
第三,要有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其鲜明特征在于大胆创新,不受束缚,有利于突破传统,实现创新。
第一,体育教学中,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关研究表明,9~22岁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要强化脑的机能,打好用科学方法研究事物的基础。可见中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培养的重点是对学生的兴趣指导,即引导他们树立学习体育的兴趣。
第二,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自觉的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遇到比较难的动作多问、多思考、多观察,让学生互相对比,互相学习,找出共同点,找出区别,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从而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第三,引入具有创造性的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认真钻研各项教材的内在规律外,应适当增加一些体现社会时代性、区域性和实用性的教材,了解各项技术的发展趋向和有争议未解决的课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四,在自我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组织安排教材时让学生在自我锻炼和学习中把平时只敢想未曾做的想法付之行动,他们的创意得到了环境许可,在组织学习行动中发展了创新能力。
第五,发现引导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萌芽,把他们的随意创新转变为有意创新。
第六,求知探索法。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闯入“未知”领域去“求知”。
第七,因材施教法。充分考虑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允许不成熟和失误,允许自由竞争。
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劳动特点,采用科学的创新教育方法和措施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