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嘉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243000)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扬弃,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出特有的表达因素,积极探究发展之路,是音乐不断发展的动力。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继承了德奥的古典与浪漫传统,并对印象主义也有了较深刻的影响,是欧洲音乐史上极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对二十世纪音乐的新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1]。本文将以格里格的《抒情小品》为载体,浅析格里格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点,并对其艺术特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19世纪,浪漫主义将旋律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许多音乐家致力于打破固有的创作模式,实现对节奏的创新。而格里格用敏锐的艺术感迅速捕捉到了新的创作模式,即在继承了传统的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挪威民间歌舞的特色。格里格创作的乐曲虽然规模短小,但却集中精炼,其作品不仅能体现浪漫乐派音乐,同时又能从中体验到民族色彩风味,格里格的作品不但在创作上拥有新意,在演奏中也可以领略到音乐的独特魅力[2]。分析格里格《抒情小品》作品,可以看出其的创作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从格里格《抒情小品集》作品中运用的和弦叠置、四六和弦、持续音、半音化和声等手法,我们可以看出格里格的和声创作是在传统的浪漫主义自由的转调、离调的基础上,广泛运用和声外音,实现了对传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格里格善于运用不协和和弦,在他的作品中,高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二度叠置的和声以及大小三度共存的和弦经常会创造性的交织在一起,从而对人产生视听上的冲击。同时,他的作品中还运用了很多九和弦、平行和弦、五度持续音、持续音,注重调式色彩,格里格可以说是印象派和声的引路人。在格里格的《钢琴抒情小品集》中,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和声与和弦结构的多样化,这也是格里格独特的创作方式[3]。格里格曾经这样对自己点评的:“和声王国永远是我的梦幻世界,而我的和声方式对于我自己永远是个迷。”
在作品的创作方面,格里格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将挪威独特、浓厚民族色彩的舞蹈和民间素材通入其创作之中,同时他还善于改变传统的和声结构,巧妙的运用远关系和弦,使得曲式产生新的价值。格里格的作品虽然乐曲短小,但其要传达出来的情感却是十分真挚、独一无二的,每一首乐曲均以丰富的素材为线索,用不同的曲式向世人传达挪威民族独有的感情。在作品的创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格里格习惯用不同的段落表达出他对音乐的喜爱。
在旋律上,格里格也实现了对传统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继承和创新,他多运用和声效果来打破当时人们定式的旋律应用。如在作品《卡农》中,格里格运用了复调手法,而《抒情小曲》却是纯粹的钢琴织体。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格里格有意地降低旋律的比例,用短小的音调来代替长气息的旋律,甚至在有的作品中,格里格否认了旋律的主导地位,格外地突出旋律之外的其他音乐要素的表现方式。半音化旋律在格里格的音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纪念册的一页》中,半音化的音节摆脱了自然音节的束缚,促使了半音阶的发展。同时,格里格对于装饰音的创作和巧妙的运用,使得整个乐曲变得灵活[4]。作品中休止符让旋律出现了不规则的乐句组合,而这种组合模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如《民族之歌》中二分休止符的运用,不仅使语气上得以停顿,而且突显了感情上的庄重。
调式、调性是格里格音乐结构中的必不可少的成分。格里格在西方传统的大小调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挪威民间的自然调式,并努力将挪威民间乐曲中隐藏的和声表现出来,因此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民族色彩,同时,作品的风格也显得格外的清新。格里格音乐的色彩变化主要是通过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来体现的,而他的作品多采用双调式、双调性的手法展现。就平行大小调而言,格里格利用调性色彩自身具有的反差来形成音乐中连绵不断的变化。在《挪威民歌》中,同主音大小调有共同的属和弦,两者的交织使用产生的不稳定性变得更加强烈,调的并置对比度也愈发的增大,对乐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同时,模糊调性的运用使得调性游离不定,借此表达出作品的忧伤感情。就调式、调性而言,格里格的创新动摇了大、小调为主的传统调性体系,使挪威的民间作品焕发着时代感,同时对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特殊的和声色彩传达内心的想法是格里格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格里格的作品《钢琴抒情小说集》中,虽然乐曲的规模较短,音乐的结构也较为简单,但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多声部同时进行的地方。同时,在演奏这些作品时,要注意手指需要根据音调的变化快速地移动,但不可出现漂浮音和模糊音,务必使每个音都做到精准无疑的[5]。手指要匀速,注重手腕的灵活性,不可使手腕处于僵硬的状态,并且双手不可相互影响,保持其独立性,在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做好不同的表现。在演奏中,多和声的演奏方式更加注重触键分离、声音分离训练。
对于和弦的演奏难度通常是很大的,在演奏时要时刻记住弹奏和弦时存在着三个支点,即演奏者的指尖、脚及臀部。当手指找到和弦音的时候,要迅速的将上身的力量通过手臂向手指传达,最终由手尖将音沉到键盘底部。格里格的作品中多采用不协和和弦、原位和弦等,而这些和弦又是以连续进行的方式呈现的。可以看出,格里格在其作品中运用和声所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作品旋律所产生的作用。
格里格在他的乐曲中经常刻意的吸收具有独特、多变的挪威民间音乐。例如从他的作品《民歌》中,一开始便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挪威民间舞的节奏气息,并且延长记号、跳奏、附点、休止符及在伴奏时使用切分节是其乐曲氛围中不可缺少的节奏元素。而在其另一作品《挪威舞曲》中,格里格打破单一的节奏形式,更改节拍,用同音连线的方式,使乐曲中注入异样的节拍魅力。旋律声部出现的重音,让乐曲的动感加强,同时又不失狂野的成分,格里格将挪威民间音乐表现的淋漓尽致。
装饰音的使用会使音乐作品更加的完整,演奏者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灵活地表现出乐曲的动态感。在装饰旋律乐句中,格里格多使用简单的装饰音,而在抒情的创作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格里格运用了上连音、颤音、琶音、短倚音等多种装饰音的手法,当乐句重复时,琶音的运用则可以使和声变得更加的轻柔。为了丰富乐曲的形式,格里格采用了大量的短倚音、柱式和弦以及波音,这也体现了挪威舞蹈和挪威民间乐曲的特色。大量装饰音的使用,使格里格作品演奏效果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得手指更加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挪威是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海岸、南北狭长的国家。海岸线以峡湾著称,其中有200公里深入内陆,整个国家约80%的面积为森林、山脉、湖泊和河流,大部分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山地气候寒冷,挪威的地理环境极其的恶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方面要与环境作斗争,另一方面又要适应环境。大自然的这种环境使生活在艰难中人们的音乐也异常的忧郁,流露出来的感情也是沉重的。在格里格的作品中,我们时常会感受到他独特的清凉感。以及格里格感受祖国独特的山水景观、谛听古老的神话传说情景。因此,可以说格里格的艺术气息是深受挪威大自然滋养的。
格里格在幼年的时候便得到了当时名噪一时的音乐家布尔的推荐。布尔是个极力宣扬挪威民间艺术的音乐家,在他的推荐之下,格里格进入了云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接受了正规的专业音乐教育。布尔对格里格音乐创作向重视民间艺术,向民族主义的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然而,让格里格进一步认识到挪威民间音乐的美,并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民族音乐创作的人则是理查德·诺德拉克。诺德拉克热衷于挪威的民间音乐,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大都是大众化的艺术,多表达挪威人民刚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追求的精神,所以说在格里格的音乐创作中,就民族主义风格而言,是离不开诺德拉克的提携的。格里格大胆地将挪威民间舞蹈吸收到其作品中,并有选择性的吸收挪威的民间音乐的精华,结合自身的创造力,从而使钢琴的表现力更强[6]。值得注意的还有他从来不直接的引用挪威的民间旋律,而是在掌握民间旋律的前提下,独立的进行创新。作品的民族色彩更多的是通过音乐的内部形式和色彩进行传达。
格里格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文学繁荣的时代,当时的挪威在追求民族风格,在格里格的作品中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他强烈的民族风情[7]。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是对挪威人民生活风俗的最初反映,当时比较出名的文学家有易卜生、般生等,而正是这些人的创作方式也深深的影响着格里格音乐创作。随着挪威等级特权的消除,民主意识不断的强化,社会关系更加民主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显得尤为简单,这种民主色彩促使格里格的创作真正具有了挪威民间特色。在创作风格上,格里格不求复杂多变,而多采用灵活多变的简明方式表达。
格里格的音乐表现手法及其作品创作的思想精神,都深受挪威民间音乐和舞蹈的影响。挪威的音乐除了具有“旋律进行中调性的频繁变化”、“别具一格的运用装饰音”之外,还具有很多个性化的地方。比如:挪威的民间音乐多采用调式交替来表现柔情和粗犷的对比;音阶中的三度常常在大三度和小三度之间往返,这些音乐特点激发了格里格在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视大、小调交替与调式和声的运用。大七度也是格里格常用的音程,强烈的不协和音响被他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富有个性化。就挪威的“哈林舞”而言,舞蹈非常的活跃,《抒情小品》中也多采用这种欢快的节奏,同时,在演绎的过程中,习惯用颤音来表达一种振动的效果。
“青春的活力、渴望与陶醉”是浪漫主义的三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在格里格的作品中都有充分地体现。受莱比锡音乐学院的熏陶,格里格拥有着坚定的古典音乐基础,而格里格热衷的“小品”体裁则是深受舒曼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小品”的影响。舒曼的音乐,辉煌大气却又不失诗意柔情之美,但是格里格也对舒曼音乐进行了一定地改进。在格里格的作品中,少了舒曼过于个性化的因素,多了一些积极进取、向上的思想。此外,格里格的音乐创作技巧有很多是来源于肖邦,如格里格在旋律中使用修饰音来增强意趣,注重音乐的诗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格里格的音乐就民族风格而言,远比肖邦要深入。李斯特在格里格的音乐创作中也给予了精神上的帮助,他充分肯定了格里格的创作方式,并鼓励格里格在音乐的创作中要重视民族风格的灵活运用。格里格身处于浪漫主义的影响之中,所以他的音乐创作难免会受到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制约,但是格里格并没有对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进行全面的接受,而是选择了批判性的接收。因而,也就形成了格里格独特音乐创作风格。
《抒情小曲》的风格是合为一体、难以分割的,是格里格个人生活的体验,但又不局限于抒发其个人的情感。格里格创作的钢琴抒情小品可以说贯穿了作曲家的整个创作生涯,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为乐曲的创作增添了很多的灵感。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生蜕变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他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赞美。民族风味浓厚的《钢琴抒情小品》充分地体现了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结合,格里格运用特殊的演奏方式展现着民族风情,因此,格里格被归入具有很强的民族主义特性的作曲家之列。当然,对于格里格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不乏有批评之声,但批评之声大多集中在其乐曲结构的简单化,一首乐曲中的大量“重复”显得单调等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重复”的手法更能够凸显格里格的思想感情,更好的树立作品的音乐形象。对于不同类型的作品,格里格也运用了不同的技术手法来增加音乐的生命力,这才是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表现的优势所在。格里格作品的创作技巧上对20世纪音乐发展起着某些牵引作用,如在旋律方面,更注重器乐的人声化,在和声方面,扩大了音阶的作用,作品多采用高度半音化等等。因此可以说,格里格的探索对于20世纪的音乐创作有极大地启示意义。
[1]汤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38-45.
[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22-136.
[3]张玉能.西方文论思潮[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205-225.
[4]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5-19.
[5]许勇三.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78-89.
[6]姜盛林.关于格里格抒情钢琴曲的半音化现象[J].乐府新声,2000(6):5-6.
[7]赵婷.格里格《抒情小品》音乐风格多元化探究[J].大舞台,2008(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