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实际运用分析与探讨

2015-03-18 06:55孙涛安徽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24期
关键词:竞技状态负荷量负荷

□孙涛(安徽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基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实际运用分析与探讨

□孙涛(安徽省球类运动管理中心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意味着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各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获得良好表现的期望也越来越大。因此,运动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保持竞技的状态,从而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中有突出的表现。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体育训练中比较广泛运用的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探讨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实际运用

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者马特维也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研究创立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为当时苏联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通过在体育训练中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1976年和1988年的奥运会上战胜了美国,从而使得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运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的学者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产生了质疑,认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体育发展的需要。实际上,人们对于竞技运动的追求从未停止,各种国际的重大赛事也在持续的发展,因此,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现代的体育运动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分析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真正的了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从而使之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概述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在提出时,就有着明确的针对目标,即帮助运动员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国际性的重大赛事上获得最好的成绩。以此为目标,马特维也夫依据当时的运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遵循运动教学的有关规律来安排运动训练的阶段,从而创立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

1.1、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核心是发展竞技状态

马特维也夫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中阐述了发展竞技状态的方法原理和规律性,成为了该理论的核心因素。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通过大周期的训练,从而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准备程度状态,并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竞技状态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训练程度,而是运动员在训练程度的基础上,通过整合身体、心理、技术等方面的状况,进一步的达到更高水平的状态。训练程度是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的稳定的长时间的运动状态,而竞技状态是针对比赛而获得的短时期的高水平状态。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竞技状态是在训练程度的基础上获得的,两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正确的理解了竞技状态的内涵,才能够更好的了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并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正确的运用。

1.2、训练分期的自然依据

马特维也夫将发展竞技状态的规律性作为运动训练分期划分的依据。竞技状态获得相、保持相和暂时消失相是发展竞技状态的三个循序渐进的时相。依据发展竞技状态的三个时相,将运动训练的大周期相应的划分为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三个时期。准备期是竞技状态获得的基础,竞赛期则注重保持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状态,过渡期则注重运动员体能的恢复,同时为下一个训练周期提供身体上的保障。

1.3、训练大周期是发展竞技状态的完整结构单位

训练大周期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训练过程,而是在其中包含着复杂的训练内容,需要将运动训练的内容、环节和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和有机的结合,通过训练中动态的调整来保证训练的效果。在一个训练大周期中,有着若干个中周期,在中周期中又有着若干个小周期,小周期又由训练日和训练课组成。通过将一个大周期进行详细的划分,从而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的内容,保证各个阶段内容的衔接,同时,将训练的负荷分散,从而有效的降低训练中可能出现的负荷过重的问题。

1.4、波浪型的负荷动态是必要条件

由于人的体能是存在着一定的负荷极限的,如果对运动员长时间的施加高负荷强度的训练必然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强调发展竞技状态需要进行波浪型的负荷状态训练。波浪型负荷状态是指在一个训练周期中,负荷的强度和负荷量应当有三个周期性的变化,即总负荷的增长期,负荷的稳定维持期,负荷的减少期。波浪型的负荷动态科学的考虑了人体运动能力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加大运动训练的负荷量,并且给予机体的恢复时间,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训练的安全。

1.5、“延缓传导”现象

延缓传导现象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是出现在训练负荷量的稳定期或降低期之后的,而不是出现在训练负荷量的最大值时期的现象。延缓传导现象表明负荷量动态和运动员的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训练中,为了保证运动员在比赛期间能够获得最好的成绩,需要对运动员的效率负荷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从而保证负荷的效应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实现。负荷量的下降速度和延缓传导时间有着相关性,即负荷量的下降速度快则延缓传导的速度也快,竞技状态的出现时间就较早。赛前的运动训练需要充分分析负荷量下降的速率,保证最佳准备程度状态的出现。

2、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现状

竞技状态作为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能够达到的最佳程度的准备状态,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的,学生在比赛前准备的越充分,训练的程度越高,在比赛中就越有可能创造更好的成绩。在运动训练中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需要结合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运动员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首先,学生在适应训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周期性状态是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往往和特定的环境有关系,因此,当环境出现了变化时,运动员自身机体的平衡就有可能被破坏,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运动员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同样需要通过训练来进行。通过应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能够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促进运动员能力的提升。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的负荷量打破了运动员原有的人体机能平衡状态,为了保持机体的平衡而促进了机体能力的提高,在机体恢复了平衡之后再一次的加大训练的负荷量,通过不断的循环来推动运动员能力的持续提升。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和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职业联赛不间断的举办着。职业竞技体育俱乐部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使运动员的比赛几乎全年都在进行,和运动训练的客观规

律不相符合。现今的商业运动比赛是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不一致的,因此,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并不适合这样的职业联赛赛制。也正因为如此,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和反对。

3、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运用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对于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运用中也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够保证训练效果的实现。首先,教师在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之前应当对理论的有关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保证能够在具体的情况下灵活而合理的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其次,不同的运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开始进行训练的最佳年龄也有所不同。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应当在运动员的最佳年龄段进行应用。同时,针对不同运动员存在的个体差异,在实际的训练中也应当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状况进行动态的调整。最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运用还需要将外界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将各方面的因素更好的整合起来,保证竞技状态的获得。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马特维也夫在研究了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动训练理论,在运动员技能的提高上有着积极的运用价值。因此,我们应当科学的看待和运用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从而更好的发挥出改理论的实际效用。

参考文献:

[1]陆航.基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实际运用分析与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6.

[2]吴长稳,张健,于奎龙.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热点与前景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3]姚颂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2012,05.

[4]张莉清,宋子玉.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回顾与研究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05.

猜你喜欢
竞技状态负荷量负荷
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
Opening flexible resources by integrating energy systems: A review of flexibility for the modern power system
竞技状态“峰谷”模型探索研究①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竞技状态理论的中国语义
舞蹈训练负荷对学生机体产生的影响及负荷量安排建议
防止过负荷时距离保护误动新判据
主动降负荷才是正经事
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培养与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