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常态发展

2015-03-18 06:55刘晓凯德阳市奥林匹克学校四川德阳618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24期
关键词:体校后备竞技

□ 刘晓凯(德阳市奥林匹克学校 四川 德阳 618000)

1、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1、国家体制层面

回顾历史19 52年国家体委成立,为了参加当时的国内外大赛,在赛前各省、市或国家都要从各级抽调运动成绩优秀的运动员组成相应的代表队。19 56年后逐渐形成了以省市体育工作大队(简称体工队)为基本形式的集训体制,到了60年代各县市区体委相继办起业余体校,他们的训练任务就选拔和培养青少年体育苗子,然后把成绩拔尖的输送到省一级训练队。直到现在业余体校也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培训基地。从国家体委到国家体育总局,从国家队到基层业余体校,几十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管理机制和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一直没有多大变化。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国家很穷,在国际上我们需要通过重大的体育赛事来扬我们的国威,来激励我们的国民,来增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情结和自豪感。所用我国在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上选择了举国体制,就是举全国之力办好竞技体育——为国争光。

1.2、基层体校选材

要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材。

(1)从个人和家庭方面:在我工作的这三十多年里我觉得八、九十年代选材更容易些。因为那时的女排精神感动全中国,社会大环境对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来说还不错,另外那时考大学很难,通过练体育来就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还有那时家里一般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去一个练下体育也没什么,还能自己挣得一些训练补助。所以那时不论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孩子被业余体校选中后家长大都非常高兴,并且很支持自己的孩子去练体育。但到了20 00年以后这些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计划生育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就成了这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尤其是城市,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学成龙成凤。及时是广阔的农村,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逐渐富裕起来,原本能吃苦耐劳的乡下孩子也开始怕苦怕累了,家长们也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苦受累。加之这些年来媒体对竞技体育人才只有体育技能没有文化知识的报道,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让我们的家长更是不敢要孩子去练习体育。

(2)从学生原就读学校方面: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每所学校生源巩固率的要求,不允许学生流失和随便转学。按理作为我们业余体校为国家选材应该得到支持,但由于业余体校属于体育局管理而学校是属于教育局管理,两个单位不在同一个系统,如果没有很好沟通,没有一套较为完备的选送机制,影响了生源学校利益那他肯定是不愿送生的。

(3)选材的方式: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我们业余体校选材的方式也不多。一般都是各项目教练自己通过私人关系到各县市区较为熟悉的中小学去选材,当然有机会我们体校也组织教练们分片到各学校去选材,但因为人多、影响大,必须先跟当地教育局衔接得到他们的支持方能进行。另外就是组织教练利用各县市区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在运动会上发现和选材。以前还有家长主动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体校来培训,现在也几乎没有了。

(4)新苗情况:我们所选的新苗年龄一般在11-14之间,也就是小学毕业或初一初二的学生,而且乡村孩子较多。这些学生的父母很多都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婆婆爷爷。我们把他(她)们招来,体校便成了他们的家,我们的教练员就成了他们的兼职家长,在生活、学习、训练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都得全面负责。由于学生们大多来自乡村学校,因为乡村学校常年缺少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都是由其他文科老师兼任,所以体育课基本上没有教什么运动技术。学生们有的只是一些先天素质,我们的训练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5)新苗转学就读情况:对于这些新选来的学生在找学校,转学籍安班级读书也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痛的事。一方面是家长的希望,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去最好的学校读最好的班。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好学校因为怕影响升学质量大都不愿接受体校的体训生,这么多的体训生能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学校就读就不错了。平时我们还得时常主动到校和就读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加强联系,以增进感情、增进了解、互相支持。另外就是现在实行统一学籍以后,学籍的转动很麻烦,首先要学生家长写申请说明情况,然后是转入转出的学校校长签字,再报教育局审批同意,最后才能在网上进行学籍转动。

1.3、基层体校的培训

作为基层业余体校我们面对的广大青少年,他们都是在校读书的学生,训练就只能利用学校的放学和放假时间进行课余训练。这个年龄的学生们正面临着长知识、长身体、长运动成绩的重要阶段,而我们体校的训练目标是既要打好基础,又要有很好的运动成绩。因为对上我们要进行输送,对自己我们必须完成市县体育局的省运会任务。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遇到的问题也很多。

(1)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相对落后:体制滞后是制约我国新时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开始进行多元化、开放式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但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目标不统一,训练网络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全运、省运、区运战略导致项目布局偏离奥运战略目标,底水平单项多的项目投入过大,资源配置效益低。各级各类部门主管的比赛相互冲突,体教两项系统比赛项目设置不接轨,系统间人才流动受阻,比赛异化行为时有发生。当前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层面均处于青少年训练处、训练竞赛处、群体处、项目中心同时对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多头管理局面,从地方到总局的上下级对口的管理链不清晰,造成后备人才管理责任不明确,资源分散、目标分化、管理效能不高。经全国性的县区级体育管理机构改革,基层训练管理组织功能严重弱化。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与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2)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随着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赛场争夺的日趋激烈,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高低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长久不衰的关键因素。目前,一些体制上的因素制约着我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赛制欠合理,决定培养单位、运动队与教练员利益分配的评价指标依然是传统做法,知识结构简单,执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不强。教练员群体的配备和技术职称学历普遍偏低,高级职称教练仅占14%,本科以上学历不足40%,大量有经验的中青年教练员流失,教练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和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必要的设备设施是科学化训练的条件保障,多数基本的训练条件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相对昂贵的科学化训练仪器与设备。体制性问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与认识水平以及条件保障等方面是制约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3)训练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多数省份体校的发展和建设没有纳入当地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计划,除人头工资外,没有竞技体育事业费用政策文件依据。体彩公益金真正用到基层业训单位也很少,所以造成了各级体校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证训练比赛的最基本条件。部分地区体育管理部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急功近利,把优势资源配置到一线队伍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上,忽视后备人才培养这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基业。县级体育管理机构的改革调整后,部分县级体育系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被挤占挪用。许多业余体校已经名存实亡。

2、世界先进国家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

2.1、美国

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作为世界竞技体育头号强国,拥有庞大的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梯队是主要原因。但怎样才能培养出运动成绩卓越,文化学习成绩优良的青少年运动员并保障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这方面美国是怎样做的、他有什么特点。

(1)美国有完整系统的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法规,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进行了系统规范。这些法规包括第九教育修正法案、美国残疾人法案及业余体育法。促进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教育法案及政策包括平等教育机会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及参训学业标准政策。

(2)美国青少年体育管理组织分为6大类:非营利性单项体育联盟、国家青少年组织、俱乐部性质体育组织、体育娱乐与休闲组织、校内和校际体育组织。

(3)青少年运动员学校训练特点分别为短周期、训练水平低,校外训练特点为长周期、训练水平高,共同特点为业余性。在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校外青少年体育组织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

(4)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间特点:每周参与俱乐部训练时间为6小时以上。国家级赛事运动水平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可达12小时以上;高中生运动员每周参与学校训练时间为5小时以上,国家级赛事运动水平运动员每周参与学校训练时间可达10小时以上;高中校际赛季内,大部分高中运动员选择学校与俱乐部的“双重”训练,国家级赛事运动水平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可达20小时;总体表现为,运动水平越高,训练时间越长。

(5)美国青少年运动员竞赛特点:运动水平越高,年参赛次数越多,大部分国家级赛事运动水平运动员年参赛次数在20次以上

(6)美国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学习状况:90%以上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成绩非常优秀;90%的家长认为参与训练不影响文化学习成绩。

美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特点:治理模式法治化、管理模式社会化,基础网络多元化、培养模式学校化。

2.2、德国

德国人口至今只80 00多万,但是其竞技体育成绩却有目共睹,尤其是前民主德国,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3届奥运会占据金牌榜前三的位置。柏林墙推倒之后,两德合并其金牌数也紧跟第一集团。我国与德国竞技体育发展有同源之处,尤其是前民主德国,都借鉴了前苏联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别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两国都依靠体校制度培养优秀后备人才。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业余训练与竞技人才培养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于20 11年6月组织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管理专项研修班赴德国学习。通过考察、研究、学习、提问、访谈,对德国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作了较为 全面的了解,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德国青少年体育理念。

群众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核心范畴:体育俱乐部为青少年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俱乐部注册会员占全国人口的30%以上,而18岁以下青少年占总数的70%以上。学校体育培养了青少年体育兴趣,在此基础上学校把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组织起来,才加各级校际运动会,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社区规划设计为青少年锻炼提供场所。政府管理职能为青少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德国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

德国青少年体育采用政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政府主要是制定规划政策、提供经费、实现宏观管理,而比赛、训练运营等具体工作由协会、学校等机构完成。以各层次俱乐部为代表的社会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度及各级学校我代表的学校化青少年体育制度在德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德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为体育俱乐部培养,采取社会化与学校化发展渠道,从选材来源上看相当于我国业余体校三线队伍,中极阶段为青少年体校培养,相当于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二线队伍,高级阶段为单项协会奥林匹克基地培养,相当于我国的国家队。其主要特点是三级衔接顺畅,选材广泛、国家负担轻,不存在文化教育问题,运动员自我发展能力强。

(4)德国青少年体校办学模式。

①办学理念:践行运动员文化学习、思想品德与竞技水平均衡协调发展的“平衡教育”理念。

②文化教育:德国体校归属教育部门管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学习的课程与普通中学一致。

③体育训练:体校训练有项目协会主管。虽然德国体校归属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但是体校办学资质则由联邦奥委会审批,体校训练、竞赛、教练员聘任等业务工作有相应项目协会负责,体校训练大纲有单项协会支持编写。

3、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变管理体制、创新办学模式用全新理念促进新形势下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常态发展

为了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比赛和奥运会上的领先地位,就必须保障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体育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认真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创新思路、群策群力、共谋发展。让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真正走上常态发展的健康之路。

3.1、改变管理体制

“体教结合”是解决我国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是对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的辨证否定,具有体教并重,业余自愿,成本低、效率高,副作用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特点。但“体教结合”当前在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概括起来主要是缺乏政策倾斜;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不佳等。主要原因是“体教结合”的体制不完善,举国体制的巨大惯性。

3.2、创新办学模式

作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我们的各级体校也必须选择走“体教结合”的办学模式。

(1)文化学习和训练:这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德国,把体校划归教育部门管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学习的课程与普通中学一致。体校的训练、竞赛、教练员聘任等业务工作由体育部门或项目协会主管负责,体校的训练大纲也由各单项协会统一编写,全国通用。

(2)拓宽办学出路:引导业余体校办学转型。建议他们在坚持以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为第一要务的同时,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思想品德,并着力解决好学生的出路问题。有条件的体校可以通过和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或其他体育协会合并、兼并等形式进行升格,提高办学层次,转变办学理念,实行多元化办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及时对学生进行分流,拓宽出路口径。

3.3、加强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扶持各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1)加强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工作的统筹管理,尤其是学校内的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阳光示范校、体育传统项目布点校的管理。成立专门的青少年体育管理机构,改变以往群体、竟体、科教及项目管理中心对青少年体育工作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局面,从地方到总局形成一条清晰的管理链,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普及与提高,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

(2)加大对各项民间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求各相关部门从政策上、资金上、场地租用和人员招收等方面要给予最大的优惠。同时要严格管理、规范要求,对从事协会、俱乐部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学习,担任教练的要定期培训。指导他们如何服务于社会,对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应怎样科学合理的加以培养。充分利用好社会体育资源,多渠道、多层次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4、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在我所在的德阳市体校,在市体育局的指导和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对“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尝试性试点。

具体如下:通过市体育局与是教育局的沟通,在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下,我们根据市内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我们市体校的项目要求,针对省运会的目标任务,对试点学校进行布点和选项。在选择布点校时我们会充分考虑到这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学校规模、学校级别以及学校的场地设施和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等,然后根据这所学校的体育传统特色进行项目布点。在和布点校洽谈时我们遵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以签订协议的方式确定下我们的合作关系。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学习、训练场地和学生在校的日常管理,体校负责对教练员的选聘、训练工作的安排和对参训学生提供物资上、经费上的支持。这种互惠互利的培养模式达到了双赢,作为学校,我们的参与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水平,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作为体校,解决了我们学生读书难、日常管理难等诸多问题。没有了这些难题,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常训练中去,更好更快的提高孩子们的运动成绩。几年下来,通过我们与各试点校的紧密合作,证明了“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这些年在各个学校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运动员们无论在文化学习、体育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我们和德阳中学的合作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四年前我们把男子甲组的足球项目布点到了德阳中学,因为德阳中学既是我市最还好的国家级示范高中,也是省级足球传统项目布点校。学校有非常好的足球氛围,学校领导也很重视对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所以学校也非常愿意通过和我们的合作来提高他们的校园足球运动水平。当年在组建新队伍时,我们充分利用了德阳中学优秀的学校资源,不仅招收到了全市最好的足球苗子,还吸引了一批外地的足球尖子。在四年中我们不断学习,认真按照“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对这一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均衡教育,遵行学生的成长规律,科学训练,合理安排,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四年的结果是:这支足球队在去年的四川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一名,高三毕业的学生有的被大学特招、有的进入了体育院校、有的考入了普通高等院校,全部找到自己的出路。

[1]洪晓彬.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赵孟君,吴希林.美国青少年体育及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6.

[3]刘远花,吴希林.德国青少年体育发展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验与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4,4.

[4]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体校后备竞技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花与竞技少女